张勇,武蓓春,叶蕾
(江西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昌 330045)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1]2020年10月18日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体现新时代要求,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教材内容选择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2]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承载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也为思想浸润和德育渗透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策略,而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而且会贯穿英语学习的始终。英语教材文本内容所反映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深层文化等对学习者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和资源进行整合,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及潜在的德育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任务和目标,践行教育育人本质,落实育人实效。
作为高校的一门通识课程,同其他课程相比,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接触各种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途径,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所以,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内容有机地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涵盖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教学关乎高等教育育人铸魂的成效,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载体的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文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了解,对文本的主题和结构进行分析,对文本内容进行研读,对其中的语法、词汇和短语进行整理,更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反思。由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本内容主要来自一些英语国家的期刊、报纸和书籍,讲述的是英语国家故事,传播的是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虽然编者在编辑的过程中会进行筛选,但由于所选教材文本的作者绝大部分为英美国家报纸或杂志的记者、专栏作家及编辑,其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对英美文化和价值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教材文本会反映该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法制观、道德观、婚姻观等等,在客观上仍然会对利用这些文本学习英语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教材的文本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思政元素,把知识性、专业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一起,有意识地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的。由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非常有必要而又切实可行的。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体现新时代要求,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反映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教材内容选择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培养具有前瞻思维、国际眼光的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然而,通过对当前市面上常见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所使用的英语读写和视听说教材文本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之后,发现了其中所蕴含和反映的中西方元素及文化[3]。
根据Byram的教材评价体系,文本文化内容所包含的主题涉及信念与行为、社会生活、社会与政治建设、社会群体、文化定式与国家认同等方面。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文本主题涉及信念与行为方面的文章最多,涉及社会生活的文章次之,另外,还有部分文本主题涉及社会群体及文化定势与国家认同等方面。教材内容所涉及到的话题包含大学生活、家庭、英雄、友谊、语言学习、爱情观、金钱观、人生观、人生哲理、人生目标、名人轶事、经济、职业观、中西方教育观、文化差异、环境等等。
从教材前言内容得知,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视听素材来源于世界著名的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教材文本内容主要来自英美国家的原版期刊、报纸和书籍,编写团队认真负责、精心选材、治学严谨。但是通过研读大学英语教材的文本内容发现:大学英语教材选材“西方元素和文化”偏向性明显,讲述的是英语国家的人、事、物,反映的多为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但是有关本土文化的内容缺失,这样会导致大学生母语文化意识薄弱,对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影响。
1.西方价值观念隐现
由于英语教材是作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精读材料,学生会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所以也会对文本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有深刻的体会。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其文本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精神及价值观念,如:人本与民主、冒险精神、科学和理性,无形中会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如“A child’s clutter awaits an adult’s return”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刚成年的女儿为寻求独立和自由而离家,母亲对其成长的岁月进行了回顾和思考。文本内容体现出在西方国家,人们重视个人的发展和自由。对孩子的意见,父母会尊重和认同。父母和孩子相处也是建立在尊重、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如果大学生在文本中实例的影响下,将这种“人本与民主”的文化精神错误地解读为追求个性的发展,会对个人的全面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在“Cliff Young,an unlikely hero”这篇课文中,作者讲述了一位61岁的澳大利亚农夫获得超级马拉松冠军并不断突破自我的故事。在文中提到面临体能和力量的考验,克里夫仍然挑战自我,以5天15小时4分钟跑完875公里的赛程,打破了记录,而且他在75岁的时候仍然参加环澳大利亚长跑比赛并为无家可归的孩子们筹集善款等等。这篇文章在无形中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冒险精神,并且让中国的大学生牢牢地记住了克里夫·杨这位英雄。受到西方文化中“冒险精神”的影响,有些大学生也许会错误地解读为对过去和传统盲目的否定,对所谓的新奇特尤其追捧。
2.文本情感偏向积极
(1)人物形象英雄化
大学英语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外国人物形象,如纳尔逊·曼德拉、克里夫·杨、亚伯拉罕·林肯、詹姆斯·卡梅隆、温斯顿·丘吉尔、奥黛丽·赫本等等。在熟悉教材内容、学习英语的同时,大学生也深刻了解了为南非开创民主统一局面的纳尔逊·曼德拉,代表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打破常规、拼搏不息来取得胜利的克里夫·杨,多次被评为“最伟大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被英国BBC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的温斯顿·丘吉尔以及被誉为“人间天使”的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形象代言人奥黛丽·赫本。这些人物形象都是英雄式的,文本讲述的都是他们所做的伟大事业及他人可以向他们学习的内容,无形中增进了大学生对外国英雄人物的了解,并且能够成为大学生崇拜的对象。
(2)文本内容正面化
大学英语教材所选的英语文章的文本内容都是正面、积极向上的,选用的大都是西方文化中阳光的一面,选取赞美、宣扬西方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把西方文化中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了学生;对于西方文化中的负面元素要么是回避,要么是有意识的节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全面了解。
通过大学英语教材的文本内容,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了更新、更广泛和更深刻的认识。
大学校长的欢迎辞使大学生了解了西方大学的生活;父母对孩子独立的态度和培养孩子的方式使大学生了解了西方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支持;一些永不言弃、努力奋斗的故事使大学生加深了对西方英雄人物的了解,客观上使大学生认识了西方各行各业平凡的英雄;人们在战争和经济危机中的故事使大学生了解了西方人们所经历的苦难以及他们的奋斗历程;奥德赛岁月之旅使大学生认识到大学毕业后一种新的人生阶段;西方的友情观和爱情观扩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客观上影响着他们原有的友情观和爱情观;新的科学、技术、发现和探索让大学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而且,教材中的课后英译汉翻译练习提到了苏格拉底、达芬奇、圣诞节、情人节、美国人的信仰、个人主义、极简主义、美国梦等等,这些文本内容,对于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无形中有着一定的影响,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给与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中国文化内容不足
大学英语教材中讲到了多国文化,其中以英语国家文化为背景的文本数量占主导地位。但是,教材中以我国文化为背景的文本却屈指可数、极度缺乏。通过研读市面上的大学英语教材,发现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课文内容比例极低,仅有几篇文章,而且这几篇文章也是选自西方英语读物。其中一篇从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角度对比中西文化,文中提到西方父母呵护孩子的自尊,而中国父母却对孩子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未能从本质上讲述中国文化;另一篇出自美籍华人女作家之手,作者在文中用她在中国移民家庭的成长经历及所闻所见否认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成见,但未能讲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另外,在极少的几篇文章中,也极其罕见地出现了些许中国元素,其中有著名的美籍华裔设计师王薇薇、演员李小龙、中国历史人物项羽及去中国探索旅行等等。而教材文本中出现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则大部分出现在课后的英译汉段落翻译练习中,其中提到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文化习俗、历史人物、风景名胜及经济发展等等,大学生能够从英语教材中涉猎有关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的知识相当的有限。中国文化内容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失衡,对西方文化了解得很多,能够夸夸其谈,但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却不尽如人意,客观上影响我国主流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
2.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缺失
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选择应当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然而,通过研读市面上的大学英语教材,没有发现一篇文本内容能够很清晰明了地体现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体系的内容,也没有一篇文本能够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内容。大学生仅仅能够从课后的翻译练习中学习和了解关于中国文化的一些内容,未能在潜意识中形成文化自信及文化安全自觉感,对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实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使得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渗透和主流价值观偏离的风险。
目前,我国英语专业技术人才撰写英语文章的水平已经能够和英语国家相关人士媲美,因此,专家和学者在挑选英语文本、编辑大学英语教材时,可以考虑选用《中国日报》、《北京周报》、《环球时报》(英文版)、《21世纪报》、《上海日报》、《深圳日报》等英文报纸上的文章和中国环球电视网(CGNT)上的人文地理、时代写真、发现之路、历史传奇、特别呈现等英文节目的内容,这在目前看来也是切实可行的。同时,也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物形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是双向的,一方面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的文化,了解西方的日常生活,培养中西文化差异意识,学会用英语和他们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我们更需要学习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故事向外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材文本中一味地挖掘和学习西方文化,过多的西方文化内容会使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逐渐失语,不利于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身份的认同[4]。在大学英语教材编辑时,可以增加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等;也可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道德文化,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等;还可以添加有关中国美食、武术、中医、戏曲等方面的文章。教材文本添加了有关中国元素和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加有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自古至今,中国从不缺乏英雄,但是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鲜见关于中国英雄的文章,也没有文本内容提到中国的英雄人物,教材文本中提到的全部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英雄人物,这样使得大学生在学习教材文本时加深了对西方英雄人物的理解,潜意识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不利于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建立。因此,在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把有关我国英雄人物的文本收录进来,如共和国功勋人物王选、李四光、邓稼先、钱学森等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等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们的故事更应该让中国的大学生铭记。所以,大学英语教材文本中融入我国英雄人物形象的文本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学习英语,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帮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导向,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套成熟的大学英语教材不仅要充分考虑教材文本所体现的意识形态,而且文本主题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也要符合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编者需要考虑如何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化、合理化的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教材文本中,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因此,在编写大学英语教材的时候,可以考虑将中国翻译研究院的一些翻译作品选入教材中,如习近平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共同会见记者时的讲话、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等等。这样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时,可以不用在以英美文化为背景的教材文本中挖掘思政元素,而可以直接对这些教材文本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大学生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教材文本中有关信念与行为、社会生活、社会与政治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这些文本源自西方原版报刊和书籍,客观上或多或少都有作者主观意识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英美文化、社会生活和主流价值观念进行赞美宣扬,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内容都偏向积极正面。因此,编者在选择英语文本时,要有文化安全自觉意识、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不能以保证语言的纯正为由而过多地关注西方文化,忽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我国当代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编者可以考虑选择一些文本情感偏向客观的英语文本内容,譬如自然科学类文本、知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及一些国际认同的文化读本,以减少西方元素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在润物细无声式的英语学习中,实现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的着力点,教材是大学生英语学习重要的信息输入来源,教材文本的主题、内容、情感偏向使得其表现出来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等都会对大学生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5]。为了能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悄无声息”地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对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整合和二次开发。在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中融入中国元素和文化的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英雄人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意识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够使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建立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