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才芙 ◇
在我国新主流电影的创作实践中,已经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集结号》《云水谣》《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伟业》《无问西东》《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智取威虎山》《战狼2》《中国机长》等,它们不仅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也得到了评论界的认可。这些影片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从创作上来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类型电影的借鉴,表现出强烈的类型化倾向。2020年8月上映的电影《八佰》也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但这部新主流电影却在类型片的一些特征之外表现出一些有意识的反类型探索,让我们看到新主流电影在依靠类型化表达的同时保留电影作者个人风格的可能性。
关于新主流电影,目前对其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是在2000年左右由上海青年电影人提出的改造国产电影的建议,此次策划建议的参与人之一马宁在《新主流电影:对国产电影的一个建议》一文中做了如下解释:“‘新主流电影’是相对主流电影的困境而提出的战略性创意。面临好莱坞电影的直接竞争,我们更应该考虑制作低成本的有新意的国产电影。应该发挥国产电影的‘主场’优势,利用中国本土或者传统的文化‘俚语环境’,有效地解放电影的创造力。应该在以较低成本赢得较高回报的状态下,恢复电影投资者、制作者和发行者的信心。”①马宁:《新主流电影:对国产电影的一个建议》,《当代电影》1999年第4期。所以,马宁所指的新主流电影主要是指以本土元素为创作核心的低成本电影,并且马宁还将成本数字具体到了150万—300万元。
新主流电影的另一种界定则是在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中国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被划分为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三大类,它们彼此之间都有较为明确的界限。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目的是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往往既不商业也不艺术。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主旋律电影作品几乎都呈现出人物形象高大全、题材较为单一、故事简单、充满道德训诫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主旋律电影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个体价值开始得到凸显,变得比以往有人情味了,但依然脱离不了说教的意味。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伴随着电影市场化改革和大众文化在国内的兴起,主旋律电影日益遭到观众的诟病和市场的冷遇,“于是新主流电影的提法逐渐取代了主旋律电影。新主流电影在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在保留固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融入了改革开放中社会的新意识、新思维;在表达上,兼顾艺术化与大众化的表现手段;在经营上,将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与市场化营销模式相结合。”②袁琳:《视觉文化视域下新主流电影审美》,《电影文学》2018年第10期。
本文所探讨的新主流电影是指在主旋律电影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既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体现主流文化价值观,又兼顾市场,具有商业电影的创作模式的影片。
《八佰》于2020年8月21日正式上映,作为影院复工后上映的第二部新片(第一部为小成本文艺片《第一次的离别》),上映第一周就获得了近8亿元的票房③林琳:《影院复工第五周市场观察:周票房9.6亿元环比增长2.5倍,〈八佰〉带动大盘单日票房超2亿》,《中国电影报》2020年8月26日。,截至2020年11月累计票房已超过31亿元④猫眼专业版,http://piaofang.maoyan.com/?ver=normal.,对于在2020年遭受重创的电影业来说,31亿元的票房实在是非常难得。虽然影片也遭到了一些负面评价,但从几个主要的网络评价平台来看,影片的整体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豆瓣7.7分、猫眼和淘票票9.1分)。
导演管虎拍摄《八佰》的初衷未必是明确向新主流靠近的,但通过对影片的观看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影片所传递的价值观是非常符合新主流标准的。学者张卫曾总结过新主流电影的背景和意识形态内涵,其中就包括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⑤张卫,陈旭光,赵卫防等:《界定·流变·策略——关于新主流大片的研讨》,《当代电影》2017年第1期。。《八佰》讲述的是抗日的故事,虽然与日军对抗的主体是国民党官兵,但他们代表的是中国,是中华民族,他们在四行仓库的坚守让国人看到了希望,也唤起了国人抗日的斗志,影片流露出的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民族主义精神。学者尹鸿也曾总结说,新主流电影是“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以及以此为核心的英雄主义、理性主义,完成了对主流价值的传达,也使主流价值观找到了与普通观众沟通的桥梁,满足了观众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身份认同和艺术满足,在精致和封闭的故事体验中获得了一种荣誉感、使命感和尊严感”①尹鸿:《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现代传播》2018年第7期。。《八佰》通过仓库内的一众士兵在战斗开始时与快结束时的行为变化来体现人物思想的转变,不管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或目的参与了这场战斗,最终都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对国家的守护。而河对岸的民众,也由最初的冷眼旁观转变为后来的自发参与援助。从叙事的角度来说,人物行为的变化需要有一个动机,在影片当中,这个动机便是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审视,是家国意识的重新确立。所以,借由这些人物的转变,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感也得以传递出来②熊敏:《金庸小说武侠意识形态研究的学术建构与学术思辨》,《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影片中还有这样一场戏,士兵们身绑炸药从四行仓库的楼上跳下去以攻破日军在仓库外用钢板形成的防护层。他们高呼着自己的籍贯和名字一个接一个纵身跳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但在此刻,他们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身份,即中华民族的一员。很多观众看到此处都不禁潸然泪下,通过观影带来的历史参与感,使观众也实现了自我的民族身份认同,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民族’的想象能在人民心中召唤出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③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正是基于影片所传递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价值观,我们把《八佰》看作是一部新主流电影。
“类型是按照观念和艺术元素的总和来划分的,在某一类型作品中,形式元素和道德情感、社会观念形成较固定的构成模型。”④郝建,杨勇:《类型电影和大众心理模式》,《当代电影》1988年第8期。《八佰》是一部战争片,“一般认为,战争片反映历史上发生的军事行动,为了更为深刻地揭示战场环境下人的存在,战争片以巨大的资金投入去还原战场,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也是该类型最为吸引观众的亮点”⑤高原:《新主流电影的新台阶——论〈红海行动〉的电影工业美学生产》,《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八佰》投资5.5亿元,并且是全球第三部、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为了真实还原当时的场景,剧组新建了占地面积达200亩的建筑,人工开凿出一条新的“苏州河”,还对两岸建筑进行了1:1的实景搭建⑥《管虎〈八佰〉再现旧上海 王中磊护航华语战争巨制》,新浪网,http://ent.sina.com.cn/m/c/2017-05-05/docifyeycfp9254654.shtml. 2017-05-05.。整部电影用了300颗照明弹来重现淞沪会战战场上的照明效果,共烧掉300多公斤烟油和近5吨的旧报纸,打造了一个硝烟弥漫、炮火四起的真实战场⑦万达传媒:《关于〈八佰〉你应该知道的10件事》,搜狐网,https://m.sohu.com/a/411232267_823761?ivk_sa=1024320u&qqpf-to=pcqq.temporaryc2c. 2020-08-0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八佰》投资巨大,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工业级别的商业大片,其在对战争场面视觉效果的营造上也不遗余力,IMAX的沉浸感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战争场景。对于战争片来说,战争场面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八佰》不仅在战争场面的影像效果上营造出了一种奇观,而且“也在叙事内容上对交战双方的实际交锋遭遇进行了大密度加工”⑧杨俊蕾:《中国战争历史影像化改编的新探索》,《中国艺术报》2020年8月24日。,随着故事的推进,影片将战争场面展现得愈发壮观激烈。从欣赏战争奇观的角度来说,《八佰》是完全符合观众对战争片的期待的。同时,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牺牲的军人,对于当代很多观众来说只留下了八百壮士这一笼统的数字印象,而影片通过众多的人物刻画将数字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观众在走进这场战争的同时也对英雄有了新的认知和思考。所以,从人文内涵这一角度来说,《八佰》也是符合战争片特征的。
在类型的框架之内,《八佰》也表现出一些有意识的反类型的尝试。
首先,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的反类型。类型片一定有明确的主角,以实现通过角色认同达到观众和影片缝合的目的。在《八佰》之前的新主流影片中,不管是哪种类型,都有明确的主角,但《八佰》塑造的是人物群像,仅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多个,但好在本片的每一个角色都不是脸谱化的,都被塑造得鲜明而立体。如,起初害怕战争、死亡,并试图逃跑,最终成长为不惧死亡的战士端午;长相魁梧然而贪生怕死,一开战就找地方躲,但到了战友撤离的最后关头却勇敢站出来加入掩护后方“敢死小队”的老铁;虽是“杂牌军”却敢于端枪杀敌的羊拐;从容果敢、上战场只为报仇的齐家铭;痛恨逃兵脾气暴躁的班长;没有杀敌报国的觉悟和勇气,一心只想逃命的老算盘;一开始没有立场,只看中利益,但到四行仓库实地采访后开始站在国人一边的记者;给军人们捐出紧缺物资的赌场老板;冒着生命危险送电话线到对岸的赌场伙计;忌惮妻子,但是心怀爱国之情的教授,等等。众多的人物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众生相,看到了战争里真实的人性。敢于暴露角色的弱点、不刻意拔高其品格,其实是新主流电影在人物塑造上一贯采用的策略,《八佰》沿用了这一策略,并且在对人性弱点的暴露上走得更远,将人在极端环境中的恐惧、怯懦、愤怒、挣扎等都真实地表达了出来。本片散点式的人物塑造虽然不利于观众实现角色代入感,但却体现了另一种价值,那就是构建起了一个多元化的视角,也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
其次,影片在情节结构上的反类型。“每一个类型都给故事设计制订了常规……观众知道这些常规,并期待着看到它们一一实现。”①〔美〕罗伯特·麦基:《故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3页。“对观众而言,电影类型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固定的观赏对象和不变的影像手法,从而使得类型与观者之间产生了一个暂时的连接纽带——观众与对象之间有了一个暂时一致的影像趣味。”②陈红梅:《类型批判视域下2017国产电影创作述评及思考》,《中国电影市场》2018年第4期。所以,在一部类型电影中,不管细节如何新颖和富于变化,在类型的常规上始终不会打破观众的既有经验。尽管不同类型的电影会有不同的常规,但所有类型的电影在情节结构上大多采用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即建制、冲突、结局三个部分。建制的部分交代主要人物并将人物置于某种困境之中。冲突的部分则是人物解决困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她会受到各种力量的阻挠,在结局的部分通常冲突得以解决,并且通过人物最终的选择来传递一种价值观。这样的情节模式需要主要人物来推动情节进展,而《八佰》群像式的人物设置决定了它难以采用这种情节模式。但《八佰》并非没有冲突,除了战争双方的外部冲突,众多的人物之间也存在内部的矛盾冲突,而所有的内在冲突最后都在战争的持续推进下被化解了,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为国家而战,这样的处理恰恰强化了影片的主流价值观。
陈旭光教授曾说,新主流大片容易缺失个性。“因为新主流大片毕竟是在一个类型杂糅、文化融合的场域下完成的,它不像纯粹的艺术片或者特定的类型片如惊悚片、动作片、刑侦片那样,可以将其自身的某种‘类型性格’做到极致。”③陈旭光:《中国新主流大片:阐释与建构》,《艺术百家》2017年第5期。《八佰》没有将类型做到极致,但在有意识的反类型探索中依然讲好了一个“主旋律”的故事,同时也保留了导演的个人风格,如情节高潮处突然出现的闪回,以及象征性的影像符号的运用(白马以及化身赵云的骑白马的端午)。在中国电影逐渐走向工业化的今天,新主流电影向类型化表达靠拢是必然选择,但《八佰》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新主流电影在依靠类型化表达的同时保留电影创作者个人风格的可能性。《八佰》的经验未必能够完全复制,但它的探索是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