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思
(作者单位: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中学)
一
高考毕业时, 从未离开过家的我, 填报了粤北的一所师范院校,最后如愿被录取。 这是一所百年老校, 依山而建, 古朴悠久, 景色秀丽, 古老的木棉树和现代化的教学楼相得益彰。 在这里, 我遇见了生命中一位很重要的老师——潘成章老师。
潘老师是我的书法老师, 来自贵州的一座小镇, 已过了不惑之年, 却眼神炯烁, 气宇轩昂, 脸上的酒窝笑起来显得童心未泯。
潘老师的书法必修课总能让学生驰骋于书法的历史之中, 了解不同时期字体演变的背景与规律; 古代诸多书法家的故事他总是信手拈来, 让我们体会学习书法需要的恒心和毅力。 潘老师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让毫无基础的学生轻松入门,他的书法教育自有一套 “秘诀”,讲解笔法生动有趣, 示范书写简明易懂, 让学生享受书法愉悦的同时, 也能耐得住练习的寂寞。
自小从没接触过毛笔的我, 早已陶醉于他笔下秀润的小楷, 惊讶于他那笔走龙蛇、 大气磅礴的榜书。慢慢地, 潘老师已成为我心中的偶像。 我内心憧憬着, 有朝一日能得到他的 “真传”, 写得一手好字。
潘老师平日喜欢和学生聊天,经常分享他的学书经历。 潘老师的老家地处偏僻, 小时候, 每次到遥远的县城, 他都会流连于书店, 为的是找寻各类书法字帖, 往往等书店打烊才肯离去。 有时遇到一本珍贵的字帖, 即使把两三天的伙食费省下, 他也要把它买回来。 至今,他已参加市级以上的书法比赛超过一百次了, 是稳稳的 “拿奖达人”,但在他眼中, 比赛只是检验自己书艺水平的途径, 仅此而已。 他也经常鼓励、 带领学生参加各类书法比赛, 在比赛中总结得失经验。
都说 “字如其人”, 潘老师的书法端庄浑厚, 工整劲健, 与他的为人如出一辙。 他是一位具有君子风度的教师, 热心慈善, 乐善好施。 2004 年12 月, 印度洋发生了近200 年来死伤最惨重的一次海啸。 潘老师参与了市书协举办的为海啸义卖书法作品的捐款活动。 那天, 他当场挥毫, 仅仅几个小时,十几幅作品全都被买下了。 我静静地在一旁帮忙, 身边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潘老师仍然从容镇静, 凝神静气地书写。 不管是行云流水的行书、 高雅古拙的隶书,还是刚圆遒劲的草书、 端庄浑厚的楷书, 他全都挥洒自如, 技惊四座。 潘老师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大爱无国界的真正涵义, 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暖意。
二
一天午饭后, 我在饭堂门前的报刊栏遇见了潘老师, 他静静驻足于书法报前。 我悄悄地走过去, 大声和他打招呼, 他被吓了一跳, 回过神来却莞尔一笑。
“你觉得这幅作品写得怎样?”他指着报纸上一幅作品问我。
我好奇地一看, 作品写得挺好的, 心里却嘀咕着不知好在哪。
他见我许久没回答, 皱了皱眉说: “这幅作品的 ‘江湖气’ 太浓了, 刻意追求变化。”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下周末, 校本部要举办纪念‘一二·九’ 爱国运动现场书法比赛, 你也参加吧!” 他转过身来,笑着对我说。
我惊讶地看着潘老师, 心想,我只是菜鸟一枚, 怎敢与高手过招呀?
潘老师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这几天你大量临摹主攻的字帖,选好作品的内容, 尝试以对联参赛, 写好给我看看。” 说完, 他把一直握在手中的书法杂志递了给我,我如获至宝地翻阅起来, 以至于他何时从我身边走开, 我都没发现。
接下来的几天, 我一直利用课余时间苦练书法。 自习课也用来读帖, 分析字的笔法和结体。 有时凝神看着字帖时间久了, 会发现帖子上的字仿佛会舞动和旋转起来, 身边的好朋友戏称我已经 “走火入魔” 了。 拿第一副对联给潘老师点评时, 他称赞我悟性高, 同时也指出了不足, 鼓励我再加把劲, 还借了一本书法理论的书给我看。 对于一直以来懊恼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的我来说, 那是前所未有的动力。 然而, 一周下来, 感觉自己的苦练毫无成绩。 我已数不清是第几张了,每张都有不足之处, 连我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 还能入评委的眼吗?
比赛前一晚, 潘老师对我说:“不要紧张, 你最近的进步已经很大了, 不管你是否获奖, 我都很开心!” 这句话让我铭记于心, 它使我卸下包袱坦然面对第一次比赛。内心虽然还是无比紧张, 但多了一份踏实, 一份力量。 我非常感谢潘老师的这番话, 他护佑了一位初学者挑战自我的勇气。
比赛伊始, 我把工具都准备好了, 纸张早已铺好, 手却突然开始发抖, 各种顾虑使我迟迟不敢下笔。 我焦虑地四处搜寻潘老师的身影, 却一无所获。 内心更慌乱了,心怦怦直跳, 像几千头小鹿撞击着我的心, 越是抑制越抖得厉害。 这时, 可怕的一幕出现了, 笔中的墨汁滴在了雪白的宣纸上, 那一瞬间, 我脑海中一片空白。
“不用紧张, 比赛只是检验学书过程, 正常发挥就好。” 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在我耳边响起, 我仿佛感觉潘老师就在我身边。
于是我深呼吸, 重新调整了握笔姿势, 从滴下墨汁的地方开始落笔书写, 手抖写成的笔画居然也不歪, 反而更有筋骨感, 这让我很惊讶。 上联明显由于紧张, 笔画有点拘谨, 不管了, 写不好干脆再写一张好了! 于是我豁出去, 把下联也完成了。 展开整幅作品一看, 虽有瑕疵, 但也算是正常发挥。
组委会公布了比赛的结果, 我获得了优秀奖。 这个奖项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 但对于一直自卑的我来说, 能当众书写, 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 这次经历冥冥之中点燃了我内心热爱书法的星星之火。
潘老师带我走进了书法的艺术殿堂, 为我打开了一扇天窗, 也让我尝到了拼搏奋斗后的一丝甘甜,这一丝丝甘甜给我平平淡淡的大学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三
一旦痴迷书法, 就意味着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我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 也不再满足于自我封闭式的练习。 我开始流连于各类书法展, 带上本子去记录和学习, 取长补短。 我也会经常关注各类书法网的论坛, 积极发帖, 广交书友, 在切磋中学习, 在挑战中提高。 只要有合适的比赛我都会去参加, 保持平常心去面对比赛的得与失。 潘老师还推荐我负责两期的校园书法专栏, 版面的内容和字体的书写都得到广大师生的赞赏。 从那以后, 我更加坚定自己内心的选择,自信地行走在热爱书法的道路上。
那段与笔墨相伴的日子, 我过得非常美好而充实。 无论走路、 吃饭还是睡觉, 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各类书体。 每一天都是阳光明媚, 精力充沛, 似乎早已忘记烦恼是何物, 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痴迷的爱好。 这种对书法的狂热不知不觉持续到毕业, 潘老师也看在眼里。
毕业前夕, 我开始迷茫了, 因为书法的艺术性比实用性强, 甚少人会欣赏。 面对毕业后的选择, 选最擅长的工作还是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我无所适从。
“因人而异, 轻重自酌, 可我觉得并不影响其他的学习。 ‘一技之长’ 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和天赋能做到的, 你就可以。 所以你不能放弃, 而应更加珍惜和努力! 可目前最重要的是综合能力, 你要武装一下自己, 迎接社会这个大熔炉了。”潘老师的一番话点醒了我, 如果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 何来资格挑三拣四地过好喜欢的生活呢?没错, 综合能力很重要, 我何曾忘记自己是一位师范生? 今后是要站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的。 只有在有限的环境中做好自己, 那才是一种成功。
踏上工作岗位, 我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可是书法一直陪伴在我左右。 工作后我也经常活跃在当地的书法圈里, 凭借自己的实力加入广州市增城区书法家协会, 我的书艺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可是好景不长, 一直处于眼高手低状态的我进入了瓶颈期,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年。 久而久之,我犹豫了, 我开始考虑是否该放弃了, 左手是工作, 右手是家庭, 用在书法上的时间少得可怜。 2018 年底, 刚好增城区举办的第二届女子书法展要征稿, 可我早已失去热情。
“当然要参加!” 潘老师坚定地说, “人生道路上, 不要畏惧暂时的困境, 要耐得住寂寞, 即使没有鲜花掌声, 也要竭尽全力, 成功靠的就是我们不忘初心的坚持与奋斗!” 同样的道理我早已明白, 但从潘老师的口中说出来, 效果就奇迹一般生效了, 于是我开始奋战女子书法展了。
在备战期间, 潘老师经常与我视频聊天, 而且视频看我书写, 纠正我的恶习, 让我扎扎实实地过好笔法这一关。 在我准备作品的时候, 他提醒我多看经典字帖, 一个字要掌握多种写法, 而且要灵活运用, 只有烂熟于心, 创作时才可得心应手, 一气呵成。
完美或许不存在, 但追求完美之心必须有。 那段日子, 上班时我像蚂蚁一样工作, 每天顽强拼搏,高效完成教学上的事情; 下班后我像蝴蝶一样生活, 沉浸于我痴迷的书法中, 大量临摹、 创作, 整个书房就像战场一样。 那种永不气馁的生命状态, 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当我得知自己获得女子书法展一等奖的消息后, 我第一时间告诉了潘老师。 他高兴之余, 不忘鼓励我: “正所谓千里马不一定跑得最快, 但一定是耐力最好的。 其实你很棒, 可以成为千里马的! 继续努力, 实现梦想!”
时隔多年, 潘老师仍然记挂着我这位学生, 距离阻断不了我们的师生情。 潘老师改变了我对挫折的态度, 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情。 在他的引导下, 我发掘了自己的潜能, 并尽情展示出来, 那一份自信弥足珍贵。 如果没有遇见潘老师这位伯乐, 我可能永远都是躲在角落里的小马驹吧。
“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 我感恩在最美的年华里, 恰好遇见了潘老师。 那一份恩情, 于我而言, 就是命运对我最好的馈赠。 在年岁渐长的未来, 我会踏着潘老师的足迹, 守望和传承那一份雨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