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宏 吴良芹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明确了资源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
所谓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是指建立在地方经济发展基础上,服务于地方各类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一种开放的、共享的、合作的综合型实训基地;是由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依托,整合区域内的优质社会资源,以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基础,实现区域范围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认定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训练基地。[2]
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实训基地除了要满足各职业院校的日常教学外,还要承担职业技能认定、社会人员技能培训、行业技能比武等社会服务功能。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可以独立于职业院校体制之外,以科学管理为纽带,通过对地方实训资源的整合和协调管理,为职业院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员提供技能提升的各类服务,从而实现实训基地共享资源利用的最大化。[3]
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是地方职业院校实训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内容相融合的载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立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可以为当地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企业员工以及社会上其他需要获得技能培训的人员提供实训场所,面向社会实现全方位开放,充分发挥其资源共享的功能。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可以成为服务社会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结合的平台。
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实体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避免地方职业院校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重复建设。另外,建设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所以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参与和学校的配合。从投资上看,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一般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投资和职业院校的配套资金为辅。[4]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打破了原有“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达到了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训基地为职业院校培养各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场地和设备,是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已经基本能够得到保障,但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依据各自开设的专业需要,建设了不同的实训基地,但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实训基地建设规模相对较小,仪器设备难以得到及时更新。另外,随着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实习实训设备的更新速度加快,而由于资金所限,不能满足更新设备的需求,以致实训基地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在建设时定位不准,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不仅难以满足企业职工培训的需求,更是难以满足企业实际生产的需要。学生难以通过实训基地的锻炼而提升技能,实习指导教师也难以从实践教学中获得与企业实际生产相关的工作经验。[3]另外,各职业院校几乎每个应用类专业都拥有一个实训场所,如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在大部分中高职院校都有开设,使得这些专业的实训基地出现了严重的重复建设,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冲淡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热情。
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只服务于本校学生,场地和设备的利用率较低。部分院校实训基地虽然与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是并未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合作项目。各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时常处于封闭状态,脱离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宗旨,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地方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运行制度建设等方面相对薄弱,不注重共享型实训基地的运行体系建设,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合力,直接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才能给予学生最全面的实践指导。[4]不少职业院校的教师平时较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训基地的师资短缺,限制了共享型实训基地功能的发挥。
当前职业院校的实践教育环节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实习实训模式。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推动职业院校实训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实践育人”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向和目标。诸多客观因素迫切需要地方政府统筹规划,打通各院校之间实训基地建设壁垒,加强实训基地资源整合。鼓励具有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职业院校联合,努力实现实训基地的共享。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实现所在地区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这样,将能够大幅降低实训基地投资成本,避免重复性建设,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各方的互利共赢。
整合各职业院校的优质资源,共同出资建立共享型实训基地,不仅能够解决职业院校各自为政的资金紧张问题,也可以通过统筹规划实现先进仪器设备的采购,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实训基地也能够紧跟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4-5]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另外,由于实训基地做到了技术领先和对接生产,从而可以承担社会服务功能,可以用来进行企业员工的培训,也可用来承接地方行业企业的技能比武大赛,部分生产性实训基地还可以长期为企业生产合格的产品,让学生在实际生产中实现技术技能的提升。
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师资紧缺,大国“工匠”型的指导教师更为稀有。如果能把相同专业的优秀实践教师集中到实训基地进行共享,借助共享实训基地来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共同指导,可以很好地解决实训师资不足的问题。由于各职业院校的办学思路不同,教学存在差异性,通过建立专家库进行统筹协调规划,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实训基地可以参照企业岗位实际要求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实践锻炼对接生产实际。通过真实的生产型实际锻炼,解决生产与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6]
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能够缓解地方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重复性建设、定位不准、社会开放程度低等矛盾。要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的共享运行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训基地管理机制,通过科学管理来实现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合理使用和多方共赢。
职业教育目标定位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是以地方行业职业岗位(群)为标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以促进学生就业,满足市场要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需要以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标准。一流的职业院校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不仅要设备先进、技术领先、功能多样、师资一流、环境仿真、管理完善,最重要的是要有突出的特色。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与地方产业密切结合,建立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联系。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不仅需要满足企业项目开发要求,还要将相关经验、成果、信息等实现区域共享,从而达到共赢目标。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地方各级政府的全面统筹和科学规划,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样也需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统筹规划。地方政府起协调作用,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充分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和相关职业院校的资源,实现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进而实现实训基地的高水平建设。另外,可以通过提高实训基地的对外开放程度,把行业企业的实际生产环节和技术带入到实训基地,在满足学生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实训基地与企业的接轨程度,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6]
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还需在服务地方企业的过程中,发现与挖掘各类优秀技能人才,建设专家库,采用校外兼职的方式把这些“能工巧匠”充实到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中去,不仅可以弥补实训基地师资的不足,也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力提升的需求。
为了能有效发挥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功能,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来协调各方利益,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明确合作的形式、资金的投入等,鼓励企业一线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于实训基地的教学和技能培训上,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水平,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前提。在实训基地运行中,实训基地在管理制度方面要狠下功夫,通过制度来推动实训基地共享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效能化。尝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协调管理,控制矛盾,确保建立符合各方利益的共建、共享、共管机制,并确保实训基地的有序运行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涉及到各职业院校、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在实训基地的共享运行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来协调各方利益,理顺实训基地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提升实训基地的运行能力和发展水平,以实现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持续性、开放性和互惠性,确保实训基地在共享的过程中发挥其多元化功能与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