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研究评述

2021-01-31 14:28王礼申谢丽芳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身体理论情境

王礼申,谢丽芳

(韶关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也称为“涉身认知”“居身认知”,该理论强调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重新定义了身体、认知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启发人们从身体和环境的角度看待认知,为认知科学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因此成为第二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潮。在国外研究热潮的推动下,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并加入具身认知的研究行列。因此,整理具身认知现有的实证研究,梳理具身认知的理论发展,评析具身认知的发展现状,提出具身认知的未来路向,对后续研究者全面地认识具身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一、具身认知的理论源起

具身认知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虽起步较晚,却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西方哲学中具身思想最早出现于胡塞尔提出的“意向性”“生活世界”“身体”“躯体”等概念的区分;身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哲学基础源于海德格尔的“此在”“在世之在”等观念的提出。具身认知的直接思想来源是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1]。身体现象学认为,人们借助身体感知世界,因此身体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而身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塑造了人们的行为,认知、身体和世界是相互统一的[2]。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墨家、法家、儒家和道家等学派均对身心关系做了一定的阐述,如墨家“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和法家“其上世之士,衣不眗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均体现出具身认知思想。明代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更是具身认知的集中体现[3]。

具身认知的思想虽早已萌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人们思维方式的是柏拉图和笛卡尔论证的身心二元论。主张身体与灵魂相互分离的身心二元论,成为人们探索身心关系的思想桎梏。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革命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身心二元论的局限性。认知具有主动性、情境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身体角度看待认知过程,从而推动了具身认知的兴起。随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具身认知奠定了生物学依据,神经生物学家里佐拉蒂(G. Rizzolatti)以猴子为研究对象,发现了可以将外界动作投射到自身实施行为的镜像神经元[4]。镜像神经元在动作执行和动作知觉两个阶段被激活的实验佐证了大脑功能整体说和认知的具身特性[5]。

具身认知兴起后,瓦雷拉(F. J. Varela)、汤普森(E. Thompson)等西方学者纷纷开始投身于具身认知的研究。在国外研究热潮的推动下,我国学者李其维、叶浩生等也逐渐关注并加入了具身认知的研究队伍,肯定了认知对身体的依赖和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根源性,强调了身体的认知功能和认知的物理属性[6]。具身认知在哲学思辨、概念隐喻、具身教育观、新认知观等方面的研究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

二、具身认知的理论特征

虽然不同学派和领域在反对传统认知心理学的身心二元论上达成共识,但是对具身认知的定义和理解仍缺乏统一明确的观点。目前学界认可度较高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具身认知主张身体的生理结构、活动方式、感觉和运动体验均会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7]。此观点强调身体及感觉在认知过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广义具身认知主张认知来源于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8],该观点不仅强调了身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还强调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内外现有具身认知理论,可将其理论特点概括为认知的具身性、认知的情境性和认知的动态性[9]。如今,无身性的观点导致了传统认知主义逐渐走向瓶颈,“身体参与认知”成为学术共识,从而引发了由传统认知主义到具身认知的转向,无论是心理学的发展还是哲学的发展,“身体”在其中都起到了重要的起承转合作用。

(一)认知的具身性

认知的具身性是指身体的生理结构和各种感官体验会影响认知的形成。最有力的佐证就是概念形成和隐喻。如“高”这一方位词位于身体的上方,需要仰视才能看到,需要跳跃才能够着,所以“高”被赋予向上的积极隐喻,体现出人们对身份或品行的追求,如“高贵”“高雅”。与之相对的是被赋予消极隐喻的“低”,如“低贱”“低俗”。Valenzuela和Raghubir发现,消费者对货架上的商品进行估价时,倾向于把高层货架上的商品判断为高价奢侈品,把底层货架上的商品判断为低价商品[10]。

(二)认知的情境性

认知的情境性指认知来源于身体在特定情境下的体验,受情境的影响。认知具有情境性这一特征早已体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Schnall等人在实验中让被试在恶臭的垃圾桶旁填写问卷,结果表明恶臭的环境会使被试的道德判断更为严厉[11]。具身认知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重视学生的身心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构建,可以纠正目前情境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对情境创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2]。

(三)认知的动态性

认知的动态性指时间、身体和环境的交融会影响和促进认知的调整与发展。很多驾驶新手最初感知范围往往局限于身体直接体验到的驾驶室内,难以把控车身与外界物体的距离,容易发生碰撞和摩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车似乎形成了一个整体,车身也慢慢成为司机的感觉外延,司机也可以清晰地感知车速和距离[13]。瞿春红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当乱丢垃圾的学生置身于脏乱的环境中,体验过自身行为带来的不适感受后更能激发其纠正乱丢垃圾等不良行为的意识。若教师加以引导和督促,一段时间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4]。郑旭东、王美倩在具身认知语境启发下,把学习环境的构建视为一个自组织的整体重建与动态生成过程,并确立了相应的生成教学观,从而推动着学习环境的基本观念从机械的静态预设走向有机的动态生成[15]。

二、具身认知的研究范式

具身认知理论的多样性启发并促进了学者在不同领域的思考,包容并接纳不同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实验范式,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目前具身认知的实证研究主要有情境操纵法、内隐联想测验、心境诱发法等实验范式。

情境操纵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指导语或操纵实验中的变量,激活被试的特定身体感觉,进而影响被试的心理感受或行为倾向。高建伟在研究甜味体验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中,采用实验室情境操纵法,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被试喝下甜溶液,对照组喝下白开水,随后让被试填写亲社会行为问卷。结果显示甜味组的被试比非甜味组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16]。

内隐联想测验是指研究者在实验中为被试提供两组材料:概念词和属性词,要求被试对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匹配程度作出相容或不相容的任务判断,根据被试的反应时长,判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联系程度。闫谨在探究空间位置对权利概念的影响实验中,要求被试对词语和空间位置(词语共52个,其中强权词和弱权词各26个;空间位置为上和下)进行相容和不相容的任务判断,发现权力词语出现在屏幕顶端(上)时被试对强权词的反应要快于弱权词,权力词汇出现在屏幕底部(下)时被试对弱权词的反应要快于强权词[17]。

心境诱发法是指让被试想像或回忆某一情境,从而诱发被试特定的心境或情绪状态的实验方法。刘静等人在探究保守秘密对自身体重主观判断的影响中,采用心境诱发法,将被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回忆专注秘密、非专注秘密和非秘密事件,随后完成自身主观体重的知觉判断任务。实验结果显示,专注秘密组被试报告的身体重量显著高于非专注秘密组和没有回忆秘密事件组[18]。

虽然实验方法不尽相同,却证实了认知、身体和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三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标新立异的研究思路和不拘一格的实验方法给具身认知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具身认知的实验结果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具身认知,将其运用于不同的领域。

三、具身认知的实践应用

(一)教育领域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学者们针对教育培训提出了具身学习的概念,为教育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指导。具身认知不仅被应用于学校学科教育(包含音体美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特殊人群、农民、教师等非学生群体的培训教育。具身认知理论启发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营造情境性的教学环境,创设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性。耿敬北、韩青认为基于具身认知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应该包括制定具身性的教学目标,创设参与性强的情境性教学环境,分析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具身特点,设计调动多感官参与的课堂话语,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模拟,建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19]。

刘海萍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从身体的角度总结出学校管理的改进策略,在教学管理中理解学生的身体自由,克服反身性;弱化对身体的规训,强化身体的参与;重视学生在管理情境中的理解[20]。

国际学习科学领域著名学者亚伯拉罕森教授指出:具身认知理论受到认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理论的影响,不仅是一种重新看待教与学的方法论,还是一种能够发展独特学习理论的认知论[21]。他在学习科学领域中引入具身设计,为特定教学情境设计人工制品,为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教学设计中提供了设计框架,并将其分为基于感知的设计和基于动作的设计两种类型。

(二)产品设计

人是产品的使用主体,人的需求和主观感受是产品设计和改进的动力。因此在产品设计时,考虑身体的特点和感受,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具身认知理论引导产品设计者在产品研发和设计时,结合使用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丰富身体感官的参与性,优化身体的体验性,适当引入新技术。Ventre-Dominey等人在实验中发现增强机器人与人类身体感官互动方式的相似度,如追踪和模拟人类头部运动以获取3D视觉情景,可以提高人们对机器人的接纳度[22]。

(三)心身治疗领域

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看待和理解心理疾病,为人们治疗心理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具身认知理论启发治疗者在看待和理解心理疾病时,应该关注身体,提高身体在治疗中的参与性,发挥身体的认知作用,提高治疗的疗效。Harbourne和Berger对20名发育迟缓或脑性瘫痪的儿童分别进行身体运动和辅助运动两种干预,结果显示,身体运动干预可有效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23]。

(四)道德判断领域

传统的道德认知与判断强调理性的作用,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身体的体验与感觉在道德的概念形成和判断中所起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具身认知理论从客观存在的身体和情境来探讨主观的道德概念形成和判断规律,帮助人们在作出道德判断时可以规避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司法决策中公正地作出判断。Zarkadi和Schnall在研究中发现黑白条纹的背景相比灰色和蓝黄线条的背景更能诱发人们“非黑即白”的道德隐喻,从而作出极端化的道德判断[24]。

四、具身认知的评析与反思

具身认知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焦点。随着对具身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具身认知的发展也出现了困境,主要表现在理论、实证和方法论三个层面[25]。

相关研究推动了具身认知的发展,也丰富了具身认知的理论内涵。但由于对具身认知的理解各异,理论背景、研究取向、实验方法等各不相同,使得具身认知的理论难以统一,呈现出散漫杂乱的现象。这影响了人们对具身认知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作出合理的评价,甚至成为其理论效力和实际影响力扩展的阻碍。具身认知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相关实验的佐证,如“耳机舒适度测试”等经典实验曾有力证明了身体参与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为具身认知吸引了大量研究者与拥护者。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式,也开始回顾具身认知的经典实验。“面部反馈”实验结论证明面部表情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这符合具身认知的理论假设。当研究者重新审视“面部反馈”实验时,有17个实验室分别独立重复了该实验,但结果均与原实验结论相悖。同时,实验中难以避免的主试期待效应也被提出,具身认知实验陷入了难以重复验证、难以摆脱期待效应的困境。由于对具身认知的理解和观点不一致,在其发展中出现了还原主义和物理主义倾向。部分学者过分扩大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贬低大脑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使具身认知回归了行为主义观点。同时,缺乏实践支撑的具身认知也面临着二元论、形式主义或生物主义等方面的质疑。因此,在方法论层面,具身认知具有物理主义和还原主义困境。

五、结论

具身认识推动了第二代认知革命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促进了不同领域的发展。面临发展困境,具身认知应在理论层面加强理论统一性和兼容性,借助确切的实验或数据加强重复性和验证性充实其实证证据,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在实践中客观总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理论效力和实际影响力,以期获得更广泛认可及运用。

猜你喜欢
身体理论情境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