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雷,宋刚锋,杨颖川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军事教研室,陕西西安 710126;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考核与评估办公室,陕西西安 710126;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陕西西安 710126)
1956年4 月,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之际,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阐明了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论十大关系》虽未出现“中国梦”的表述,亦无与之相似的概念,但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已经启动,从其倡导的“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的基本方针,“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政治关系的基本思路来看,《论十大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价值立场、动力源泉和重要方法借鉴,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论十大关系》的主题、立意中固有的蕴涵。基于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视角下,审视和研究《论十大关系》,对于更好地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体系,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在任何时候也不能脱离群众。正如毛泽东所讲的那样:“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利用。”[1]34
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形成的弊端得不到解决。这些弊端中的一个核心因素是苏联共产党逐渐脱离了人民群众,导致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积极性不够高,甚至丧失了主人翁意识。对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诸如加大轻工业及农业比重、维护生产者个体利益等观点。这些观点,都集中体现了人民为本的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应当坚持的价值立场。
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2]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基本价值立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根基,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坚持。
“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是贯穿《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毛泽东在讲话的开篇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23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单有党还不行,党是一个核心,它必须要有群众”[1]88,只有团结方方面面的各种力量,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建设一个强大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
“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基本方针的实质,是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力量的关系。国内外的积极因素是什么?毛泽东认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1]92从这里可以看出,“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的方针主要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因此,巩固工农联盟是我们政权的坚实基础;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成败的关键。为了加强基本力量的团结,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分歧。他说:“所谓团结,就是团结跟自己意见分歧的”[1]23。对于同志间的分歧和错误,“绝不可以嫌人多,嫌人落后,嫌事情麻烦难办,推出门外了事”[1]228,而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积极地予以批评和帮助,最大限度地将他们团结起来。第二,中间力量是可以争取的力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力量。所谓“中间力量”,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和在重大问题上持中间立场的人。在毛泽东看来,积极地争取民族资产阶级非常重要。“在中国,在南北美洲,民族资产阶级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他们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在某些时候甚至比工人阶级的影响还大。”[1]60关于持中间立场的人,毛泽东指出,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1957年,他在一个讲话提纲中写道:“六亿和五百万——左、中、右。”[1]289这里,毛泽东不仅认为五百万知识分子中有左、中、右,六亿人口中也有左、中、右。对于在重大问题上持中间立场的人,不能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法,而要尽可能地争取和团结他们,以便壮大自己,孤立敌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第三,反动势力是一种消极因素,但要尽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什么是消极因素?在国内,主要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渣余孽和一切反对、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反革命势力;在国际上主要指阻挠社会主义建设,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帝国主义势力。对于这些消极因素,一方面要坚决予以回击,对反动派实行专政,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另一方面也要相应地做好化解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破坏力量为建设力量。
“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的基本方针,蕴含着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包容性和整合性相结合的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多样性的共同体。而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每个人的认识立场、分析角度、行动动机、工作能力等存在着矛盾和差异(也就是毛泽东所谓的“左、中、右”),正是这些矛盾和差异构成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之后,这些分歧不具有对抗性,只是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承认多样性,包容个性的差异,社会主义建设力量才有坚实的基础。反之,一味崇尚同一、反对差异,妄图依靠部分纯而又纯的力量(如单纯的政党之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势必将部分有益的力量排除于社会主义建设之外,整个社会关系也会陷入紧张的局面。“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的方针,以海纳百川的博大政治胸襟,既强调工人、农民等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力量”的重要作用,又主张将“中间力量”“消极因素”等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团结起来,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力量整合性与包容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集聚起了强大动力。
“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的方针,虽然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但却包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因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导性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的基本方针,既是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社会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证,仍然保持着重要的指导意义。”[3]这启示我们:第一,包容共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彻底消除了矛盾,而是将对抗性矛盾转化成非对抗性矛盾,“和而不同”依然是社会主义的特点之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解消极因素,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第二,不同的社会力量和社会阶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必须认真加以区分。要积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关键作用,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健康有序的良好局面。第三,如何处理各种关系,要以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尺度。“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的主要目的,这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4]这是“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在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是毛泽东历来强调的工作方法。1949年3月,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他形象地称要“学会弹钢琴”,“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正是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毛泽东在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将统筹兼顾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论十大关系》的理论成果。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着眼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我国政治经济建设中应该处理好的十大关系,明确提出:“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1]28随后,毛泽东进一步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确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方针,指出:“无论是粮食问题,灾荒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1]229他把统筹兼顾总结为处理社会主义建设所涉政治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
第一,《论十大关系》主张在处理政治问题时要坚持统筹兼顾,包括权力分配和对民族关系的统筹兼顾。
权力分配方面,关键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他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1]31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协调,是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利于上下一心,同频共振。
民族关系方面,关键是要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历来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他指出:“在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教训。”[1]34“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1]34这些重要论断对于我们今天做好民族工作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由于历史、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为了实现中国梦,各族人民应当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团结协作,互利互惠,共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民族团结不能缺。
第二,《论十大关系》主张在处理经济问题时要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包括对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兼顾。
产业结构方面,关键是要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针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教训,毛泽东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1]24他认为,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是重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他把“中国工业化”的问题摆到了全党全国人民面前,主张以农、轻、重的先后次序安排国民经济,强调农业、工业同时并举,轻工业、重工业同时并举。后来,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些论述,在指导思想上正确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本质联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二三产比例不协调。尤其是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要求我们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方针,切实强化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健康、有序地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方面,关键是要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建国初期,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内地工业基础薄弱、发展严重滞后。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毛泽东主张必须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使内地工业迅速繁荣起来。他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1]26在加强内地工业的同时,毛泽东还主张要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他指出:“好好的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1]26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持续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鼓励东部地区继续发挥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主要任务转到了经济建设上。在关于国防建设的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国防不可不有”,“因为还有敌人,我们还受敌人欺负和包围嘛!”[1]28但他强调,只有经济建设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发展,“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1]28毛泽东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科学的判断,明确了发展强大国防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进入新时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强调国防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国防力量。但从全局来看、从长远来看,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抓住重要机遇期,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国家日益强盛的基础上,国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其他方面的事业才能够得到长足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实现。
坚持统筹兼顾,是唯物辩证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联系的统一体,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过程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谓统筹兼顾,就是在想问题、定政策、做事情时,善于把握整体和全局,方方面面都能照顾到,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协调,比较均衡,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以获得发展的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坚持联系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其目的在于统筹全局,协调发展,防止“片面化”和“顾此失彼”倾向。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5]
统筹兼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应当坚持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6]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使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充分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任何疏忽和偏离,都会导致社会主义发展的畸形,甚至带来严重的、突出的社会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论十大关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虽然《论十大关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时代背景不同,但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相较于苏联共产党,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能够与时俱进,这是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创造出符合世情、国情、党情的伟大理论,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论十大关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所制定的政策最终都是要群众得到实惠,都是以人民为本,这是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一个重要保障。
像所有站在历史前列的领袖一样,毛泽东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过伟大贡献,同时也有其历史局限,但我们不能否定其理论探索的时代价值。邓小平认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还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情。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7]《论十大关系》所处的时代与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不同、建设任务不同,其许多观点不可完全照搬。但是,毛泽东在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方法和思路,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先行探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