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聚焦及化解

2021-01-31 11:31王洁刘武周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政治思想

◇ 王洁,刘武周 ◇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先进的思想指导下,在教育领域充分而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资源、搭平台、拓空间、筑体系、创模式,促进教育改革,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支撑、引领、推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加速实现的过程。①陈琳,文燕银,张高飞,毛文秀:《教育信息化内涵的时代重赋》,《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凸显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一些矛盾伴随这些趋势逐渐显现,其中暴露出的短板是今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困局孕育机遇,机遇引领未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教育变革为中国社会打开了未来教育的大门,“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实践折射出在线教育“刚需化”发展的不可逆趋势。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还将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方式,逐步实现教学资源的同步共享和教育功能的不断进化。

(一)教学方式“线上迁徙”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入智慧互联阶段,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日益广泛。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队伍建设、资源积累和平台搭建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2020年年初,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发出“停课不停学”的通知,使得网络化教学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流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8日,全国有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使得在线教育的能量得到极大释放。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期间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87/twwd/202005/t20200514_454317.html.2020-05-14.这一主动求变的应急之举为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助力,不仅开启了在线教学新纪元的大门,更推动了线上教学模式的常态化、趋势性发展。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线上迁徙”无疑是各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从“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到各大高校针对疫情而开展的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在线课程都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未由于物理隔离而暂停,反而在网络的运用下释放出了新的活力。虽然大规模的线上教学依然存在种种不足,但鉴往知来,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在线教育的发展潜力足以证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教学探索会逐渐从应急之举向常态之策转变,这将有利于实现线上渠道和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

(二)教学资源全网共享

当代大学生有“互联网土著”之称,网络是他们探索世界、接收信息、摄取知识、交流思想和拓宽视野的重要工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②《“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携手建设网络文明”——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京举办主论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http://www.cac.gov.cn/2021-11/20/c_1639020987445644.htm.2021-11-20.抗疫期间的线上教学举措为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提供了助力,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对教育公平的促进功能。2020年1月,教育部通过主流媒体明确提出将统筹国家、有关地方和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多彩、可供选择、覆盖各地的优质网上教育资源,为各地开展“停课不停学”提供支持和服务。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期间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87/twwd/202005/t20200514_454317.html.2020-05-14.2020年2月,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部社科司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工作规程》,强调“要充分利用已上线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开展教学”④《高校思政大课 讲好战“疫”故事》,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20/0320/c429255-31641919.html.2020-03-20.。2020年3月,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将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列入思政课教学统一安排。5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在总结各地在线教学的有益经验时指出,全国已有27个省份开通了省级网络学习平台,并且各地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战“疫”专题教育资源,有效统筹了课程学习和战“疫”专题教育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期间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考虑》,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87/twwd/202005/t20200514_454317.html.2020-05-14.。这些举措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种教学资源的互通和借鉴,进一步畅通了教学资源全网共享的脉络,为优质教学资源的系统化构建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功能多维拓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具有重要作用。疫情防控期间,全国高校将抗疫战场搬上思政课堂,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多方面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拓展。其一,空间延伸。教学方式的“线上迁移”促使网络空间短暂替代物理空间,成为特殊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各高校借助网络开展多种形式、多重覆盖的育人工作,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其二,内容定向。立足于疫情防控的鲜活教材,广大高校教师以应急内容补充常态内容,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育人案例,在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对“四个自信”价值认同的过程中,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中的“软治理”功能。这种聚焦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象化研究。其三,路径优化。为提升疫情防控中的人文关怀,多所高校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通防疫心理热线,以超越网络的个性化服务帮助大学生找到心灵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不同学科相融合的方式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总之,立足时代背景,把握防疫契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多维拓展将有效服务于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能力提升。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聚焦

随着在线教育的常态化发展,网络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强化。从供需角度来看,新环境会催生新需求,如线上教学的有效运用需要从教者不断更新教育认知,实现理论创新;教学资源的全网共享需要高校不断提升内容管理水平,完善舆论应对机制等。这些需要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生动力,而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矛盾则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一)重塑在线教学认知和现有在线教学认知偏差相矛盾

在线教学不是线下教学的简单复制,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重塑教学内容、重构教学结构、再造教学流程、重整教学评价、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系统化变革教育,以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价值的一种教学方式。②谢幼如,等:《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方式的特征、问题与创新》,《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与传统教学的集中化、标准化和统一化相反,在线教学呈现的是去中心化、去同步化和开放共享的特点,其最大优势就是打破时空的束缚,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巨大自主权。然而,经过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部分教学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暴露出对在线教学的认知偏差。就教学管理者而言,由于缺乏开展在线教育的经验和预案,部分高校教学管理者对在线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认知不够全面,依据传统思维制定了大而全、一刀切的在线教学安排,过度强调在线教学的同步参与,未顾及部分教师和学生的特殊情况,注重形式大于注重结果,使得在线教学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从教师层面来看,部分教师存在“在线教学就是互联网技术和教学活动简单叠加”的误解,受此影响,他们多采取在线直播的授课方式,将原来的课堂教学照搬至网上。事实上,这种在线直播授课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其实质是线下课堂的线上虚拟化。受网络视窗的影响,师生缺乏实际的眼神交流,很难营造如线下课堂教学一般的学习氛围,加之存在多种网络技术问题,产生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此外,相对于在线授课能力,在线教学更加考验教师科学运用网络资源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流程、创新教学评价,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在线教学设计能力,也更加考验教师的综合素质。然而,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各教学平台的功能对比,忽视了对自身在线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从学生层面来讲,学生是影响在线教学的关键因素,他们的学习成果直接反映了在线教学的实际效果。在线教学的去中心化、去同步化等特点为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锻炼和互联网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便利,而部分大学生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仅仅将在线学习等同于居家上网课,运用互联网思维获取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尚显不足。

(二)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推进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滞后相矛盾

新的教学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还没有形成一套可以有效指导大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回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自1999年第一篇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题的学术论文发表以来①唐登蕓,吴满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历程、问题与转向》,《思想理论教育》2017第1期。,已经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面对新情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仍存在短板,未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武装。首先,定位有待明确。虽然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定位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但已有学者呼吁将其作为专业学科进行研究,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不清晰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经验形态向科学形态升级②陈华栋:《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征与建设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5期。。其次,基础理论研究不足。虽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呈现纵深化发展趋势,但依然存在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的不足,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被完全厘清,其中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界定、研究内容的逻辑结构等,这些短板将会阻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再者,交叉学科研究有待深入。单一学科的教学视野无法满足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跨学科教学作为分析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方式,已成为新的研究趋势。就目前而言,立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成果仍然较少,与其他学科的优势互补尚不明显。最后,实证基础有待挖掘。在已有成果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多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定性研究法,除了作为研究对象的人难以进行量化分析,有限的成功案例是造成实证研究相对不足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在疫情防控期间有所改善,全国规模的“停课不停学”促使大量针对疫情的专题研究得以涌现,其中不乏优秀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条件。在此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依然需进一步深入,突破单一专题的研究,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

(三)网络教学资源的“产能过剩”和优质内容的供给不足相矛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满足大学生网络学习的需要,各级政府、学校投资建设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从“无”到“有”的转变。在疫情防控期间,多个教学资源平台的免费开放为各高校在线教学的有序开展和资源互鉴提供了便利,也为大量战疫资源的教学开发和思政课融入奠定了基础。然而,不断加快的资源生成也加剧了网络教学资源过剩的趋势,由于还未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对于开发优质教学资源的呼声依然强烈,这导致教育资源的“质”与“量”的矛盾更加凸显。具体而言,目前教育资源的开发主要存在以下短板:其一,部分教学资源目标设定泛化。网络学习的去中心化特点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持,也对构建符合大学生个性需要的教学资源库提出了要求。然而,部分教学资源的目标设定并不明确,无法有效链接教学目标和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一教学资源反复在不同内容讲授中使用极易造成学习疲劳,削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二,部分教学资源的源头信息真假难辨。在多元信息渗透的网络环境中,主流价值观与错误思潮的交锋愈演愈烈,不良文化的侵蚀使得大量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在网络中流行,严重挤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局限于自身的学识和经历,部分教师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一些伪装度极高的不实信息有可能出现在教学资源中,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其三,大量教学资源内容同质化明显。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虽然数量丰富,但其实际运用不尽如人意,同一平台上充斥着大量转载自他处的重复内容,导致大学生的视野被单一视角的热点分析、简单复制的教材内容和千篇一律的案例插入占据,由视觉疲劳带来的思想停滞会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边际效益。

(四)网络媒介的深度使用和网络舆情治理相对落后相矛盾

网络媒介的深度使用更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舆论引导工作,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单一网络教学环境放大了舆情影响,也暴露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网络舆情治理短板。在治理方式上,缺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偶然性、快速性和群体性,一旦爆发便会迅速成为舆论焦点,新冠肺炎疫情正是如此。在网络助推之下,大量疫情谣言覆盖主流声音,身处纷繁复杂网络舆论场的大学生容易被谣言裹胁,出现极端情绪和非理性表达。在此过程中,由于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认识不足,且没有形成事前监控和后续教育引导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面对突发疫情,部分高校未能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丧失了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从而加大了后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压力。在治理内容上,对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还需加强。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网络舆论生态中的政治博弈因素日益显现,网络将成为意识形态博弈的重要战场。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网络技术垄断优势频频挑起意识形态舆论战,强势输出其价值观,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其中,青年学生是他们的重要目标。虽然疫情防控期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和政治认同度,但在西方反动势力的话语陷阱和潜伏性渗透面前,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依旧存在短板,表现为部分高校网络阵地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教学方式和话语创新不足,没有形成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合力,正面声音不响亮等问题①周福战,牟霖:《新时期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和对策》,《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大学生中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引领力还有待加强。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化解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8年4月正式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作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具体实施计划。新冠肺炎疫情下“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学方式既充分验证了《计划》的实施成效,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为有效化解当前矛盾,促进教育信息化发挥作用,各高校需要不断刷新认知、创新理论、优化资源、净化环境,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在线教学优势。内江职业技术学院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趋势,以“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引领,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努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借助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通过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平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立优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提升网络舆情治理水平等方式,有效化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矛盾。

(一)提升在线教育认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的双向衔接

重塑对在线教育的认知以纠正偏差是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线教学优势的重要前提,也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有效开展线上线下双向教学的基础。就教学管理层面而言,应加深对在线教学规律的认知,适当打破以往统一化的教学安排,将特殊情况纳入考虑范围,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自主权,实现整体与个体的统筹协调。从教师层面看,需全面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熟练掌握多种在线教学工具,避免出现因技术问题造成的教学拖延现象;还需突破思想束缚,根据具体教学目标灵活选取在线授课方式,如同步直播教学、异步教学、协同教学或多元混合教学等,充分发挥在线教学优势。最后,有效把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习惯,通过不断拆分重整教学内容,优化完善教学流程,改革创新教学评价,提高自身在线教学设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从大学生层面来看,一方面应努力摆脱短视频和直播对自身内容消费习惯的负面影响,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工具性特征,学会将学习由“网课”延伸至“网络”;另一方面,努力锻炼自己的互联网思维,运用网络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高职院校要坚持德技并修,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的双向衔接。学院在吸取线上教学管理不足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积极探索弹性化的教学管理,努力实现刚性制度与弹性管理的有机融合。同时,加大对思政教育的技术支撑,定期对教师开展信息化培训,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目标。思政教师能够依据具体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如运用信息化技术将线上“弹幕”搬到线下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及时发表观点,促进实现师生的实时互动。线上线下双向衔接的教学实践能够不断刷新师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深化教师对在线教育的理解。

(二)创新网络思政理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理论的实践指导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推动力。理论创新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难以一蹴而就。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面积蔓延,客观上拓宽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速度和广度。疫情背景下的大量网络思政教学实践一方面呼唤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也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经验。因此,补足理论指导短板是解决大学生思政教育难题的重要前提。首先,精准定位,明确学科发展方向。从学科化建设角度出发,对学科布局、发展模式、发展需要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形成关于范畴、规律的一致性意见,推动实现网络思想政治向学科层次的提升,加快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化学反应。其次,注重融合,深化交叉学科研究。突破以往研究的单一视角,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形成多学科协同研究趋势,在知识借鉴中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最后,立足实践,加强实证研究。针对不同热点话题开展专题研究,形成可供借鉴的实证挖掘经验,同时,努力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生性话语,提高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在类型教育的视域下,高职院校要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凸显职业教育属性,立足学生实际,把握学校和地区特色,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紧抓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发展契机,积极搭建“三个平台”,致力“三个打通”,着眼“五位一体”,凝聚“六方力量”,实施“六大工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机制、力量和模式,努力实现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为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持续发力。

(三)优化网络教学资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的有效运用

将“量”的积累转化为“质”的优势是化解网络教学资源“产能过剩”的有效方式。其一,明确大学生需求,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针对性。教学资源的优质程度与对大学生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正相关,因此,在开发教学资源时,要将大学生的真实诉求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相结合,增强教学资源的指向性。其二,加强源头信息筛选,保障网络教学资源的权威性。教师需提高对信息的筛选辨别能力,学会通过追溯源头网站、运用常识检验、核实作者立场、逐层分析论据等方式考证信息来源,确保网络教学资源出处的可靠性;正视和直面网络虚假信息,通过正面阐释和解读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其三,注重结合热点问题,增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创新性。创新的目的在于不断生成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宣传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管理人员、思政课教师以及专业课教师的协同合作,从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挖掘时政热点、社会新闻和专业前沿信息,并对其进行精准提炼,推送兼具“正能量”与“高质量”的信息内容①李小玲:《“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新样态与引导策略》,《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3期。,切实将网络教学资源在量上的丰富转化为质上的优势。

(四)净化网络教学环境,加强校园网络舆情治理

未来,网络生态的现实影响力会更加凸显,舆论斗争也会随之激烈。要稳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就必须充分发挥其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的功能。在治理方式上,高校应构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从纵向上打通网络舆情治理环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实现从校级管理部门到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再到所有师生的网络舆情治理全面覆盖;从横向上贯通网络舆情治理各个阶段,注重首声效应,把握回应时效,形成事前监控预防、事后教育引导的网络舆情全程追踪。在治理内容上,要依据青年关注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因时而进、因势而新”②李腾凯:《“后真相”时代青年政治认同的困境及其应对》,《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10期。。如构建生活化、通俗化的话语体系,提高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课上课下互动等创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力;坚定网络舆情引导的政治方向,努力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以价值引领和朋辈效应提高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力。

结 语

受教育信息化“大趋势”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和教学功能等方面均呈现出自己的“小趋势”。与趋势相伴的是一些日渐凸显的新矛盾,这些矛盾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表象问题的内在根源,又是推动其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发展趋势,在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发挥立德树人功能的过程中提升应对教育变革的能力水平。以改变观念为先导,通过提升在线教育认知,推动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的衔接;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创新网络思政理论,助力在线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以整合教学资源为依托,通过优化网络教学资源,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铸魂育人水平;以环境治理为保障,通过净化网络教学环境,占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阵地。虽然矛盾的解决并非易事,但随着“小趋势”与“大趋势”的不断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会不断获得“质”的提升,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