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学科割据现象与本质

2021-01-31 11:15潘炳超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定位

潘炳超

(1.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2.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49)

随着2014 年《驻马店共识》的发布和2015 年国家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下发,以及各地不断推进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同时,我国对高校分类指导发展的政策信号日益清晰。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出于寻求自身生存发展空间的考虑,能够积极主动对接社会和行业需求,探索彰显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应用型院校办学定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在逐渐积聚。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首当其冲应在教育理念、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定位[1]。办学定位的不准、不清或者不稳,都将可能导致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犯方向性错误,因而成为转型发展的巨大障碍。从当前形势看,尽管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都已初步具备,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道路仍然困难重重。很多高校内部在办学定位中存在的“学科割据”现象,就是制约学校制定、调整办学定位以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因素。首先,地方本科院校长期以来以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为标杆,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倾向于培养造就学科性、学术型的专门人才,而非专业性、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既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行业的实际需求,又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在认识学科和专业的关系及进行学科专业建设中,容易因循守旧从而阻碍确立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其次,每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历史中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和学科结构,这种既成的学科发展状态会对学校调整办学定位起制约作用。再者,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管理者和决策者大都天然地带有各自的学科背景,这种“人”的学科背景因素,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会以各种隐性的方式影响着办学定位。

事实表明,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多层面的“学科割据”现象。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割据属于学校办学的内在深层次问题,将对应用型院校办学定位产生不利影响,值得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深思。

一、学科割据的意涵

“学科割据”首见于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的呼吁:“打破科学割据的旧习,作一种彻底联合的努力!”其意在于提倡自然科学研究中学科之间的交叉。1999 年,吕乃基在《现代交叉学科研究的新进展——评<现代交叉学科>》一文中重申了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交叉的必要性[2]。这进一步扩大了学科交叉范围的认识,因而实质上拓展了学科割据现象的外延,把学科割据的涵义从自然科学领域,延伸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

可见,学科割据本来的涵义是指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后导致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甚至阻隔学科综合与交叉的现象。而且,早期的学科割据现象主要在科学研究领域中被提出讨论,还没有学者将其延伸到高等教育办学的实践中加以认识。

在当前学科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学科割据是指存在于科学研究领域和高等教育办学实践中,并以学科为标准来区隔研究资源或者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的一种现象。尽管“学科割据”一词还未形成严格规范的学术概念,但它却有着独特的、描述性的价值和意涵,有助于引导人们透过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生存与发展现象,深入认识学科、专业与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之间关系的本质,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

学科割据首先是学科人之间的相互弧立,不利于学科交叉发展。2005年,王全林在他的博士论文《“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式微的多维分析》中批判大学教师局限于各自学科的狭窄视野,以致缺乏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他认为由大学教师构成的现代学术共同体已经进入了学科之间的“春秋战国”时代,日益呈现出一种学科“割据”的状态。而且,每一门学科都迫不及待地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理论假设等领域跑马圈地,建构出学科的自我疆界,以便分疆而治[3]。

这种大学学科教师的群体对立,首次从学科归属的视角,将学科割据现象引入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审视。在这种情况之下,“整个大学知识场被不同的学科分割成彼此独立的共同体,形成了不同的学科符号、学科范式,也形成了坚固的学科壁垒,导致学科交流的障碍”[4]。但是,这种从大学教师群体形成的学术共同体视角来认识“学科割据”现象,仅是就学科而言学科,仍然没有从学科的视角转换到高校办学的认识视域中来。由此观之,目前人们对学科割据现象的认识,还未深入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实践的核心,也还没有从“学科支撑专业”的基本观点出发,去理性地分析学科割据现象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深层次关系。

总而言之,学科割据现象在高等院校中已经长期存在,并日渐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隐形力量。这种学科割据的力量,如果在学术型大学中加以有效利用,增强学科之间的竞争,并有意识地培植特色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大学学科建设和向高水平发展的推动力。但是,如果在应用型院校中学科割据的力量自由蔓延,则很可能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及其办学定位的羁绊。事实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工作脱离专业办学实际,搞“平均分配”或者“撒胡椒面式”的学科经费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科割据,从而制约了学校办学定位的积极有效调整。

二、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的核心是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

办学定位是高校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战略引领作用十分重要。潘懋元先生认为,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定位于应用型,培养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服务地方。因此,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面临着调整办学方向的问题与挑战,首要的就是探索并明确怎样的应用型院校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高校的顶层设计,指办学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及学校所处的环境,从办学条件与办学现状出发,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建设的重点与办学的特色。”[5]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漂移不定,将对学校造成延误发展机遇、空耗发展资源、弱化发展动力等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根据潘懋元先生领衔的课题组研究成果,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包含办学目标、服务面向、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六个方面的定位[6]。本文认为,如果说办学目标定位规定了院校的办学方向,服务面向定位规定了院校的办学目的,人才培养定位规定了院校的毕业生人才类型,教学定位和科学研究定位规定了院校的办学手段和方式,那么学科专业定位则规定了院校的办学平台架构。综合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于应用型,必须紧紧抓住学科专业定位这个关键的核心,加强应用型的学科专业建设,结合地方社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科学有效的机制。

在学科与专业的关系问题上,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强调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学科是学校发展的龙头。但是,在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中,应根据办学目标定位调整专业设置,再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来布局学科建设。因此,在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学科和专业的逻辑关系与学术型大学相比较就发生了颠倒。地方本科院校的决策者应该打破固有的高校办学规律的认识定势,必须重新审视“学科支撑专业”这一基本观点的内涵。

传统学术型大学中学科与专业的关系表现为:“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基地。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学科水平的提高。”[7]这一观点在今天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中就显得过于绝对而不合时宜。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强调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作用,而忽视专业建设对学科支撑需求的逻辑先在性,进而忽视发挥学校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有意识的规约作用,那就很容易给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的学科割据现象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并因此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三、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学科割据的现象

鉴于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核心,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发展定位、专业发展定位和学科人员落实办学定位行动三个视角,考察学科割据现象的存在和影响,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学科发展定位中的学科割据现象

本文认为,高等院校的学科发展状态可以从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发展结构两个方面加以考量。一方面,学科发展方向是指高校在学科建设中所追求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科,即“学术型”学科和“应用型”学科。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的需要,其学科发展方向理应定位于建设“应用型”学科[8-9],从根本方向上摆脱对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路径的依赖。而且,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也亟需“应用型”学科,而非“学术型”学科的支撑。

然而,地方本科院校还保持着“学术型”学科发展方向惯性,具有办学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学科发展基础,而“应用型”学科发展方向则是新兴的学科类型,关注的人很少。目前在实践和研究中还严重缺乏对建设“应用型”学科的深入思考。这就形成了地方本科院校“学术型”学科和“应用型”学科发展方向之间的割据现象。这种学科发展方向之间的割据现象,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有效引导,没有学校决策者的清醒认识,将很可能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深刻影响着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进行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

因此可以说,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能否专心致志于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学校,而从根本上抑制向综合性大学建设发展的冲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两种学科发展方向之间的角力和割据的结果。

另一方面,学科发展结构是指高校在学科建设中所布局的各个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以及各个学科之间学术资源、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成果、影响力和话语权等的对比。从学科发展结构的角度看,任何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一般学科和弱势学科。因此,学校内部各个学科的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地方本科院校在探索办学定位时,通常以自身优势学科为出发点,并对接社会和行业的特定需求,开办专业并培养人才。这是办学决策者最方便可行的办学定位路径。然而,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通常还追求办学规模的适度增长以保证办学效益,因此不可能只依靠一两个优势学科去办学,其它学科发展力量虽然相对弱小,但办学决策者同样会给予扶持。此外,一般学科和弱势学科仍然存在发展的诉求,甚至希望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产生影响,以获得有利的学科生存基础。这就形成了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优势学科、一般学科和弱势学科之间的割据现象。

鉴于上述,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发展结构上,都存在明显的学科割据现象。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学科发展定位,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学科割据现象的消极影响。

(二)专业发展定位中的学科割据现象

按照传统的“学科支撑专业”的办学规律和原则,每一个专业都应该有其支撑的主干学科和辅助学科,并以主干学科为主、以辅助学科为辅,在各自学科领域中选择相关课程,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举办一个专业,以一个学科为主,以其它几个学科为辅,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在学校内部诸多学科中,到底哪些学科可以作为主干学科,哪些学科只能作为辅助学科,却是没有统一标准的问题,需要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定位作为引领和指导。

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发展布局,对落实学校办学定位起关键作用,既事关学校发展大局,又牵动着二级院系的神经。然而,二级院系组织通常是基于学科,而不是基于专业建立起来的。二级院系所依托的学科能否作为主干学科,并以此为支撑设置一个或多个专业,则深刻影响着二级院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二级院系的组织目标就会指向维护所依托学科的利益,从而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的中心。

可见,专业发展定位中存在明显的学科割据现象。学校以二级院系为单位开展学科建设,再以学科为基础举办专业,最终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这种“院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组织体制和办学机制,是以学科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由此,院系组织之间的学科割据现象可能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偏离应用型的专业发展定位。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以学科为纽带的办学机制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突出专业发展定位在办学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校层面,专业设置与撤并的动态调整,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为指南,努力排除学科割据对专业设置的牵制与干扰。如果地方本科院校不能严格执行专业发展定位和专业设置的有关工作程序,而任由二级院系自由申报、设置、发展专业,学校的专业布局很可能将出现“摊大饼”的现象,既不利于很好地落实学校的应用型专业发展定位,又可能造成办学资源的分散和办学效益的下降,其后果都是极为严重的。

在地方本科院校的二级院系层面,学科建设不能“为学科而学科”,而要建设应用型的学科以促进应用型专业发展,并通过举办优质的应用型专业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来实现院系的根本价值,从而赢得院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条件。

(三)学科人员落实办学定位行动中的学科割据现象

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引领全校各类人员工作的行动指南。反过来看,高校各类人员的行动是落实高校办学定位的根本依靠。正如前文提及,高校的教师、管理者和决策者大都天然地带有自己的学科背景,本文根据这个特征把他们称之为“学科人员”。这些学科人员的教学、科研、管理、决策等行为汇聚起来,决定了学校办学定位落实的成效。

然而,高校的“学科人员”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除了有意识地制定、执行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要求,又无意识地通过各自对学科的片面理解,来完成肩负的工作职责。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学科人员还会有意识地出于维护自己所属学科的比较优势,在各自的工作权限内做出局部的、狭隘的,而非学校全局的判断和行动。这就形成了学科人员落实办学定位行动中的学科割据现象。

首先,高校教师是最为典型的“学科人员”。大多数高校教师都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归属于某个一级学科甚至是某个二级学科。当然,具有多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不在少数,但在教师特定的工作场域中,他(她)们通常习惯于认同并归属于特定的学科,从而认同特定的院系组织,进而形成特定的学科文化。这种学科身份是高校教师的精神和情感符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她)们的教学和科研行为。

个体的高校教师忠于所属的学科,为所属学科而努力,为所属学科支撑的专业办学贡献个人才能和智慧,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当所属同一学科的教师形成了一个群体,且这个教师群体还比较大的时候,地方本科院校要想调整专业布局而不得不触及到这个教师群体的学科专业,情况就会变得异常复杂。特别是在公办高校中,教师的校际流动仍被视为非正常现象,引导一部分教师转换学科身份更是一项无从着手的工作。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在群体层面上,越强化自己的学科身份,就会越固化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成为学校转型发展和办学定位调整的障碍。

此外,一些资格老、学科影响力大的教师,往往以学科专业感情为内驱力,可以直接对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施加影响,从而制约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办学定位。

其次,高校管理者带有复杂的学科背景因素。本文将高校的管理者主要指向二级院系的负责人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二级院系负责人的学科背景因素,一方面表现出与高校教师具有学科身份相同的情感归属,另一方面还表现出为院系生存与发展而维护所属学科的外部动机。这两种内外动力促使二级院系负责人在学校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中努力发挥较强的影响作用。

职能部门负责人除了自身的学科教育背景之外,还有一些负责人本身来自高校教师群体或者二级院系,这些学科背景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她)们的职权行使。职能部门负责人在条块分割的高校管理体系中,往往掌握某一方面的办学资源分配权力。因为学科背景因素的关系,职能部门负责人在管理某一方面办学资源时很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倾向自己所属的学科。

最后,高校决策者的办学意见中隐含着学科因素。高校决策者主要是指地方本科院校的领导班子成员,他(她)们处在学校战略决策的地位,表面上看似不从属于任何学科,也无关二级院系的利益。但是,高校决策者办学意见的提出,绝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可以肯定的是,高校决策者从自己分管工作的视角出发,通过观察、调查以及与二级院系、职能部门负责人交流等方式来收集信息,做出综合研判之后才可能提出高校办学的决策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决策者收集关于某些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状况的不完整信息,以及听取从属个别学科的高校管理者或教师的个人观点,因此高校决策者在提出决策意见时就不可避免地隐含着学科因素的影响。

综上,地方本科院校的各类学科人员在落实学校的办学定位行动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发挥着自身学科背景的影响作用。这种学科人员负载的学科割据现象,严重地干扰着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实现。

四、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学科割据的本质

进入新时代,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努力克服与学术型大学同质化的现象,走应用型的办学道路,坚持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然而,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仍然固守规模扩张式的发展,学科专业布局贪大求全,这是地方本科院校现存的、旧的形态。另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主动对接社会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社会行业需求,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道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指引,建设应用型的学科专业,这是地方本科院校正在萌芽的、新的形态。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10]212地方本科院校新旧形态的转换,就是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无论这种转换进程的周期有多长。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调整现存的以学科为准绳的办学资源配置格局。从本质上讲,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学科割据的现象背后,是学科之间以及“学科人员”之间的利益之争、地位之争和名誉之争。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的学科割据是利益之争。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以质量求生存”为主题,强调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宏观趋势之下,加上呼之欲出的“专业+学校”招生录取规则,迫使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集中资源,聚焦优势学科专业,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转型发展中的办学定位调整,是学校对于这一外部性的直接回应。二级院系、管理者、教师在学校内部的经费分配、考核评价、职称晋升等各个方面都会无形中因为办学定位的缘故,获得或者失去眼前的利益。甚至,学校办学定位还可能关系到各个学科专业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必然发生学科以及相关学科人员的利益之争。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的学科割据是地位之争。除了利益之争,地方本科院校中学科之间还存在争夺地位的可能。学校的办学定位倾向于哪些学科,哪些学科就会自然地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中获得“重点学科”的待遇,在人才引进、项目评审、各类奖励中获得优先权,这些学科的发展也就更加顺风顺水。因此,各个学科不会顾及学校发展大局,而致力于在学校办学定位调整中占据一席之地,获得有利地位。

最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的学科割据是声誉之争。对高校学科发展而言,学科声誉具有重要的无形影响力。很多高校不惜代价聘请旗帜性的学科人物,足以说明学科声誉的重要性。学科声誉在学校办学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标识性价值。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突出某些学科,有目的地塑造这些学科的声誉,对学科发展极具深远影响,因而产生了办学定位中的学科声誉之争。

五、消解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学科割据的基本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地方发展,也关系到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内生动力。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要从科学、准确地调整办学定位开始,因而必须要主动谋划消除办学定位调整过程中学科割据的消极影响。

学科建设与地方本科院校的总体发展密切相关,是地方本科院校提高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举措[11]。怎样有效促进应用型学科建设,同时消解办学定位中的学科割据影响,是摆在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基于上述探讨,本文提出消解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学科割据的基本策略。

首先,在政府办学和教育行政管理的层面,应尽快出台高校分类发展的政策举措,以及不同办学类型高校相应的督导评估标准,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发展提供明确的办学指南。通过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帮助地方本科院校摆脱对传统的学术型高校发展路径的依赖,使其走上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新道路,适应应用型院校办学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要改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消除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不能服务支撑应用型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其次,在高等学校层面,地方本科院校的领导决策者要重新认识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科和专业的相互关系,以专业建设布局为引领,开展应用型学科建设,突出专业办学对学科组织和学科人员的需求,引导学科建设服务于应用型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要制定并严格执行应用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制度,构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紧密互动关系。在不同阶段的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应用型办学定位为主,兼顾协调优势学科、一般学科和弱势学科的利益诉求,通过建设应用型的学科专业,平稳有序推进学校的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还应围绕专业建设调整二级院系组织设置,以专业为核心配置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淡化教师的学科身份,强化教师的专业身份,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建立学科交叉关系,加强不同学科背景教师之间在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中的协作,以实现应用型的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最后,在高校人员层面,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管理人员,都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内涵性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学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给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带来的深层次变化,消除个人头脑中固有的传统工作思维和观念,特别是要克服管理过程中长官意志的不良影响。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定位
定位的奥秘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