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课程方案优化设计
——以大庆师范学院为例

2021-01-31 11:15迟艳辉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培育人文素养

迟艳辉

(大庆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人文素养不可缺失。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注度得到提高。培养幼儿教师的高校必须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特别要在人文素养课程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取向,并由此构建具有生机活力的高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促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真、善、美的正确认知,把控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个总开关,唤醒忧患意识,形成自律文化,自觉践行力行,勇于承担一生无穷无尽的责任,“为高校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技能人才培养起到支撑与护航作用”[1]。

人文素养与拓展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2]。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石,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学前教育发展之关键。由于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幼儿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关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把握人文素养内涵,厘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并构建可操作、可借鉴、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与实践路径,对于提升幼儿教师人文素养,构建系统的人文素养培育课程,优化课程方案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人文素养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文素养缺失导致的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上。国家思政管理部门、思政研究者和专家已经深刻意识到人文素养对大学生的作用与影响,积极呼吁、倡导学校教育管理加强人文关怀,通过人文素养培育课程的建设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短板”。但目前还没有构建专门、系统且相对成熟的人文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人文素养培育课程地位还处在被边缘化,教学内容碎片化,课程整体不够完善,课程的逻辑架构缺少主线的地位,课程设计从筹划到综合各种有效的思想、方法、途径、手段和方式都明显不足,实施效果不尽人意,如教学目标指向不明,教学内容宽泛重复,教学方法传统老旧,重说教轻体验、重知识轻素养、重悟理轻力行,特别是培育人文素养关于人的主体性彰显不够等。

本文基于上述问题,结合大庆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养引导课程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从课程设计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施策略与总结提升五个方面,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养课程方案设计,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发挥人文素养课程的育人功能,使之达到人文素养培育目标。

一、课程目标: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

以“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为靶向定位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人文素养课程方案优化设计的起点和关键,是课程实施的方向。现代社会意义下,人文的核心是“人”即是尊重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关注人的发展,发挥人的潜能,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人文素养课程应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取向。追求成功的同时不能忘记向上提升的渴望,敢于奋斗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社会的责任和国家的关怀[3]。目标突出了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体现人文素养培育课程的性质,通过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追求理想人格的意识和理性行为,帮助学生获取应对未来不可确定情境下的必备品格。

二、人文素养培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

人文素养课程设计总体以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遵从发展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消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短板,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我校教学实际,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幼儿教师工作岗位与工作内容,以“融合兼顾、精炼集中、突出特色”设计课程内容,以“任务驱动,教学做评,学知行用合一”构建教学模式,形成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一)课程内容:融合兼顾,精炼集中,突出特色

1.聚焦目标,融合兼顾

根据人文素养课程目标,首先融合人文思政等课程。人文素养内容宽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需的人文底蕴与人文精神广泛培植于人文课程、思政课程、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知识与技能之中,不断挖掘这些课程蕴含的真、善、美元素与涵养的内在精神,让人文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显性化,打破过去人文思政类课程的学科壁垒、设置随意、各自为政、体系庞杂、内容重叠、重复建设、目标模糊不实等弊端[4],聚焦于新的时代,聚焦于特定的人文素养培育目标,紧扣人文素养核心要素,重锤实锤,使人文素养培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课程开始之前,课程设计者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涵盖自理能力、行为习惯、自我发展、人际交往、学业追求、安全意识6个维度,聚焦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160个问题,制成预实践表,在人文素养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与生命体验,在课程教师的引领下,锁定目标,不断识理、悟理,学生一点一点地抛弃自身存在的问题,重塑自我。其次融合大庆特有的石油地域文化内涵,秉持以大庆精神办学,以铁人精神育人的理念,丰润人文课程的内容,兼顾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未来幼儿教师的行业需求,重新建构有针对性的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人文素养和必备的职业通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形成特色教学内容,切实做到教学内容“宽厚精新”[5]。

2.精炼集中,重点突出

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把真正培养人、净化人心灵、催人奋进的人文素养要素精炼集中,构成人文素养课程的核心内容。清华大学何庆教授团队设计的“新时代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机制研究”项目把大庆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大中小幼”人文素养培育一体化课程高校中的首个实践基地,把真、善、美、忧患、自律与力行等作为人文素养培育的最基本要素,贯穿于个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这个逻辑主线,形成一个闭环,既有精度,又有力度,既有宽度,又有高度。

真是生命的真实。课程伊始,课程主体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理解人文语境下的“真”的含义,认清自己的角色,明白“我是谁”,我在社会中充当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如何才能保持生命的本真状态。十佳道德模范洪战辉,生活虽然给了他苦难,但是追求生命本真状态的洪战辉却扛起了责任,依靠自己的独立、勤奋,努力改变命运,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因此,生活、学习、工作中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生命与责任,以实事求是惟真。如果失去人的本真状态,就会出现文化冷淡、文化幻觉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他的人生观是模糊的,价值观也会扭曲的,对人文认知存在盲区,进而也就不会产生追求理想的人格的意识和力行行为。

善是生命的可塑。人格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成长的各个时期,在不同的时期,人格呈现不同的走向。在人的幼儿阶段,人之性即向善阶段,主要尝试承担责任;在人的青少年阶段,人之道即择善阶段,主要勇于承担责任;在人的成年阶段,人之成即至善阶段,责无旁贷地承担一生中无穷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彰显人格魅力。大学生如何实现理想的人格,学会承担各种角色赋予的责任,追求高尚的人格发展?根据个人生存能力、家庭生存能力、集体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四个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课程设计夹豆子的生命体验,用四种颜色的豆子代表上述四个方面的能力,在学生夹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承担责任的过程,能否认真、完整、自信地做好四个方面的事情,履行四个方面的责任。实际上,这个过程体现的就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过程,就是提升人格的过程。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责任意识,是一个人从完整人格到成熟人格再到理想人格的客观条件。

美是生命的体现。对美的追求是一个人健康存在和快乐生活的方式和技巧。以劳动为美,因为劳动是承担责任的方式,是创造财富的手段,劳动让人找到存在的价值,反之不劳动就会让生命失去价值。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大学期间如何管理自己,激发勤奋的意识,如何通过勤奋劳动,追求精彩人生。用承担责任追求人格发展,创造可以实现的美好。

忧患,概括说就是“遇事想后果、规避风险”。有忧患,事情向好发展,无忧患,则危机容易滋生。忧患是智慧,所以忧患是生存修养的基础,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需要忧患,随时随地都能提高人的生存修养。

自律,通俗地说即对自己的约束。提高学生的自律水平、建立规范性的约束机制是创新建构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两大维度,个人层面的意识形态体现在每个人的自律文化方面,社会层面的意识形态体现在国家规范性的约束机制方面。自觉遵守规范性的约束机制就是自律,所以建立学生的自律文化至关重要,个人自律性进步一小步就会推动社会自律文化前进一大步。

真、善、美、忧患与自律,初步建立了对人文理论、人文对人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认知。人文素养是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和提升的,通过开创性的践行性活动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同学们的践行性行为把对人文的认知全部转化为行动即“力行”。力行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前提,力行度决定人的生活质量、现在和未来,大学生兼顾学业和创业都离不开力行,力行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受人敬仰之人。

按照中国学生发展素养要素划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应突出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两个维度,使两个维度中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6]。

3.突出特色,增强活力

一是选取契合度高的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话题作为课程资源,将幼教事业所需理想人格与精神文化嵌入到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中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也有取舍。在《忧患》一课,围绕大学生的现状,设计了不同的典型文本案例,如玩游戏导致失明、多名学生被降级和开除学籍、高校发生校园霸凌事件、边走路边看手机可能带你入坑、猎奇心理害死19岁大学生等九个典型事件,还有《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讨论话题等,唤醒大学生,激发忧患意识,并安排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素养、规划、恋爱六个方面进行自我对话,反思不足。在《美·生命的体现性》一课,让学生体验“劳动+追求=幸福”思考自己20岁的人生,设计“致自己·未来寄语卡”。

二是改变过去思政课单纯的说教方式,每一主题内容都增加了生命体验环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理性学习与生命体验,内心经历触动、心动、接受等一系列心理过程,然后改变,最后人文素养得到提升。比如在《真·生命的真实性》一课,课程主讲教师先是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天堂的午餐》,让学生认识家庭文化冷淡现象及其危害,而后设计一个生命体验环节:制作“亲情沟通卡”,现场连线父母,执行报恩责任。再如《善·生命的可塑性》一课,先是通过一个案例,对比分析两个不同大学生在精神面貌、承担责任与尽孝及人格发展情况,通过多种角度看问题,鼓励学生做深度思考。然后设计一个扔掉坏白菜的生命体验环节,强化学生面对现实、承担责任是塑造生命的方法。面对闻起来恶心的、摸起来黏黏的坏白菜,如何才能挽救它的生命,重新焕发生命?把坏掉的白菜扒下来扔掉!学生扔掉的不仅仅是坏掉的白菜,而是像附在自身的一些坏习惯、存在的问题,应及时清理掉,让学生结合预实践表的项目认真反思自己哪些责任没有承担起来。

三是整合和利用大庆石油工业城市独具特色的石油文化与幼教事业文化资源,以保证人文素养培育课程的生命活力、持久力和成效。如利用当地的铁人第一口井、铁人纪念馆、石油科技展览馆、油立方等作为人文教育实践基地,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课程之中。聘请一些石油老会战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做报告,用亲身经历教育和鼓励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邀请优秀的幼教工作者来校,开展不忘初心,定心定力幼教情怀教育。

四是营造人文素养培育环境,让环境会说话。以拓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线,建设走廊文化、橱窗文化,组建社团文化,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月活动。

五是人文素养课程建设过程中,及时吸收人文教育的最新成果。充分利用“大中小幼”人文素养培育一体化的中小学先期积累的经验和实践成果,共同教研,听课磨课,相互借鉴,开展大学校园的人文素养培育。

(二)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做评,学知用行合一

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方法多以讲授法为主,课堂状态是“师授生听”,师生互动很少,许多思想是入耳不入心,难以产生共鸣,师生间心灵沟通不畅,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人文素养培育的困境。任务驱动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供生命体验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教育,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有效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效果。此模式分七个环节:引导、思辨、议论、展示、评价、力行与体验,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思考、实践、运用,实现学知用行合一,优化人文素养课程设计,完善培育体系。

1.引导——思维导入,有序启动

引导是人文素养培育课堂教学的起点,包括引出主题、导入理论和导学问题。主讲教师使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或通过媒介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引出要讨论的主题。导入之后,便是导学,紧扣本课主题的核心词,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触动心灵,产生思想的萌动,让其心动。如《自律》一课,说到自律,便会自然想到自由。到底什么是自律、什么是自由,二者是什么关系?如何实现真正的自由?最终让学生明确自律是自由的前提,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2.思辨——深度思考,辨析悟理

思辨是人文素养培育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思辨也是悟理、明理的过程。可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材料和观看视频材料,通过圈、点、勾、画、批、注、观等,梳理观点,加强思辨能力。课程设计了许多辨析视频与文本案例,引导学生思辨,鉴别、界定是与非、正与逆、美与丑的意识与行为。如《善·生命的可塑性》中对“小张与张君宏的人格发展辨析”,一个无论在精神面貌、承担个人责任、承担家庭责任,还是尽忠尽孝方面,形成两个不同的人格发展走向,对比之下,我们如何践行以承担责任提升自己的人格?再如《自律》一课,设计了在2020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人的不同心理与表现。一个是“教科书式的自我隔离”,一个是“抗拒疫情防控措施、哄抬物价、寻衅滋事案”进行辨析,让学生明确缺少人文素养的行为必须通过国家或集体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个人也要建立公民的自律文化。

3.议论——问题讨论,合作学习

议论是人文素养培育课堂的问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一是这个过程可两两合作、多人合作,相互启示,共同完成。二是问题探讨,思想碰撞,解决思辨中的疑难问题、困惑问题。学生们在合作中产生灵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火花,相互启迪加深印象。讨论是让内隐的思维转变为外显的“有声思维”——是将大脑里进行的思维活动有声化,将每个学生的思维具象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地认识自己的认知过程并在必要的时候改变它,哪怕一点点的改变,都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的目标是只要他改变。

4.展示——或言或行,尽显本真

展示,可以通过口头表述,或到黑板上扮演,或是到讲台前演示操作,展示他们内心的本真状态,真心的评判,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思辨和讨论中内心的想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不及幼儿的直接、率真、大胆与坦荡,他们可能会隐藏内心真实的想法,呈现的可能是虚言、虚态。此环节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诱导、激赏、肯定,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启发和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挑战、补充、完善。

5.评价——开宗明义,旗帜鲜明

“思、议、展、评”四个环节是递进关系,是一个逐步走向高潮的过程,也像打仗一步一步地缩小包围圈的过程,到“评”的环节,就是打扫战场了。“评”是精讲,“评”是拓展,“评”是点睛,“评”是结论。在人文素养课程中,主讲教师时时以“结”作评,课间有小结,课终有大结,结语都是精心设计的,主讲教师结语精炼,态度明朗,观点明确,扣紧人文素养的核心词、关键句,反复重复,内化于心。

6.力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力行,人文素养培育需要把外在的材料变为内在的品质,人文素养直接体现了人们心理品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最后落到行动上。行是果,是改变,是经过一系列人文素养培育后的成果,是人文素养培育的关键一环。高雅的人文素养的表现体现在:有高度的精神境界、有深度的人文心理体验、有宽厚的人文情感包容和有大度的人文关怀操行[7]43。在《力行》课中,学生对照自己的预实践表,已经看到学生可喜的改变,学生在自制的作息表上改变过去起居饮食随课表而动的不良习惯,有的坚持吃早餐,有的坚持跑步,有的坚持阅读等等,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重拾自我,重塑自我。

7.体验——实践操作,体察感悟

体验即通过肢体动作参与某种活动,感悟其中的道理。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联系实际,亲历亲为,实践体验。如在《美·生命的体现性》中,通过自制小手工皂的活动,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就,主要始终伴随“理”。探究、思考、实践、运用、内化、力行。再如《自律》中“生命的三重守候”生命体验环节,每个同学用一块坚硬不变形的平板托举鸡蛋,要求连续坚持3 个2 分钟,平板代表人生之路,鸡蛋代表你的生命,3 个2 分钟分别代表不同的坚守含义,按照标准动作托举。并且学生一边托举一边思考问题,体验结束后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交流。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了解、参与、体验,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我们这个世界,这种形式的体验远比获得一点知识来得重要,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产生情感的共鸣,我们可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达到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人文素养培育课程有许多独到之处。首先,人文素养的培育必须经由对事理感悟、实践的锻炼;其次,人文素养是人的心智筛选后的沉淀;再次,人文素养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后,人文素养的决定性影响是持续的、长久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从意识层面发展到品质层面[7]43。“任务驱动,教学做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认知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文素养培育规律。引导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成为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求知欲的自主学习者和品行的努力改造者。

三、课程实施:注重实效

人文素养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的高效运作,涉及到教材,学生,教师等子系统的整体组合的多方面的问题。人文素养课程方案的优化设计,首先看态度,关键看行动,最终看是否能取得实效。为保证实效性,即要考虑学生的特点,遵循人文素养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人文教育特色,又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这样人文素养课程方案优化设计才能取得实效。

(一)渐进性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非一日之功,课程方案设计应遵从生物的认知规律,从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普及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深化知识、升华人格,从而领悟人文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整个过程应满足渐进性原则,螺旋式前进,按照个人、家庭、集体的发展逻辑,最终上升到社会与国家层面[8]。

(二)连续性原则

人文素养培育从开始接触到养成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方案设计也应该是贯穿各个年龄段的、连续性的过程。因此,在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幼、小、中、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和思维特性形成由简单到复杂、分阶段、连续性的教育模式,不断地持续跟进措施,以便学生能够很好的领悟、消化和接受每一个成长阶段的人文素养[9]。

(三)整体性原则

坚持整体性原则,注重顶层设计。人文素养课程的整体性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人文素养课程是由多种思政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主要体现在任务和目标上的共同性、方向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内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等方面,它们的不同侧重主要体现在思政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特点和思政优势等方面[10];二是体现在人文素养内容及其反映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一体性上,又体现在个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上,充分发挥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育人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从教的角度说,把握好整体性,才能有准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把人文素养教得本质。从学的角度看,注重整体性,才能了解人文素养的源头、发展和去向,才能掌握不同内容的联系性。课程方案优化设计则是对这些教学要素和人文素养的本质进行系统安排和组合[11]28-29。

(四)可操作性原则

课程方案优化设计为人文素养的理论与实践取向、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提供了现实的结合点。人文素养课程可以有一定的理论要求,同时又是明确指向实践取向的;它可以有一定人文素养教学内容逻辑要求,但又要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认知基础。这种操作性从本质上体现在人文素养课程方案实施中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兴趣激发,问题驱动,思维碰撞,质疑反思,探究辨析等所支撑的教与学双方的积极参与,沟通对话,交流互动。课程方案优化设计的各个步骤必须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性依据[11]28-29。

(五)体验性原则

体验是人文科学认知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与原则[12]240,是大学生在与文本、教师以及学生自我之间倾心对话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能动性,通过想象、移情、反思、感悟等种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在不断的肯定与否定、解构与重构的思想流变中,慢慢生成起新的观点、情感、态度的历程。体验作为一种主体的身心与外部世界产生交往并生成反思的认识与实践的活动,它是大学生的自主行为,即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建构的过程。体验能够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而自由的情感、心灵、精神的自我反思体悟中,潜滋暗长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六)生成性原则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设计强调预设与控制,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执行教学设计,完成设计中规定的内容与流程。然而,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控,适时调整预设。就是应该正确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人文素养课程方案的“预设”是指教师对人文素养教学内容的总体把握、钻研和再创造。把握好预设的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能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人文素养课程方案的“生成”,一方面是指教师通过任务驱动和启发式的教学,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悟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另一方面要仔细观察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与行为变化,认真倾听大学生的意见,特别是迅速发现和捕捉到大学生的思维亮点,及时做出积极的反应,必要的心理疏导,有效互动,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换意见,因势利导,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沟通探讨,直至问题的解决[12]。

四、人文素养课程的总结提升:改进完善,落地实施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觉悟的、完善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健康人。在人文素养引导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课程运作人员必须及时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各个要素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以及相关因素如环境设计、教师的态度、行为、师生互动、学生的改变等的合理性、适宜性、协调性进行检核,以期掌握反馈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针对性地调整、改进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针对学生的预实践表,跟踪观察记录学生改变情况,看看是否是真改变还是伪改变。在课程方案优化设计中,从确定目标到评价改进,是一个非直线型推进的、循环滚动地过程,课程的设计者与实施者每走一步都要回头看一下,持续跟进,及时反馈,及时评价,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人文素养课程的落地,首先需要在宏观层面,学校上层领导基于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力,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洞察力,将人文素养培育课程设定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同时也鼓励人文教师、思政教师以及实施课程思政的学科老师作为科研的核心任务,积极持续地推动推进这一战略性工作;其次中观层面,学校管理层积极推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瓶颈,构建以发展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核心目标的课堂生态;同时,微观层面,更需要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实现通过学校考察落实人文素养培养目标。

此外进一步完善人文素养培育的课程设计,进一步拓展人文素养培育的实施路径,进一步强化人文素养培育的组织保障。健全的教学管理措施是人文素养课程质量的保障,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文素养课程纲要,优秀师资是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专门的课程管理体系,充足资金是课程成功实施的不可或缺因素。

人文素养课程方案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工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兼具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双重特性,其人文素养的培育非常重要。以职业化方向、模块化设置和人文精神与方法的目标定位,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养课程方案设计,将在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期望、人民满意、家长放心的幼教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培育人文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