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探究

2021-01-31 09:46
惠州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主义娱乐价值观

杨 凡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泛娱乐主义是指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通过网络、电视等载体向大众传播,在其内容上体现出空洞乏味,在形式上浅俗、庸媚,通过毫无文化内涵的表演,缓解人们的社会压力,放松人们的紧张情绪,从而寻求快感的一种娱乐现象[1]。在这个充斥着娱乐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作品《娱乐至死》是一种警示:娱乐正在改变社会的语言形式,日益成为支配话语的霸权力量[2]32。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应采取相应的引导对策。

一、泛娱乐主义产生的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泛娱乐主义盛行的时代,娱乐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是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本能需求,也是大众越来越依赖娱乐生活的结果。

(一)资本的驱动,助推泛娱乐主义的形成

娱乐的本意是人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态的正当需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部分,不掺杂任何利益关系,仅作为一种丰富社会生活的娱乐活动,例如古代的诗歌、鼓乐。但在资本的驱动下,娱乐跳出原定义的观念,目的通过刺激大众消费实现最大利益,娱乐化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态度。

泛娱乐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全球化资本控制下的产物[3]。经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经济迅速发展,一方面,资本家们对利益的追逐使他们转向对娱乐资源的利用,将娱乐带有目的性地引入到社会、政治、经济等众多领域,侵蚀传统的文化产业。资本驱动下的娱乐内容、文化创造显然更具有利用价值,让人们以一种新姿态即“娱乐”的态度看待事物,进而失去理性逻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运作方式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市场占有率逐日增多,娱乐和大众变得密不可分,媒体为了附和群众变得更加“娱乐化”。泛娱乐主义对于信息的要求就是博取大众的关注,以娱乐的方式为躯壳,以此达到信息的传播,获得流量和经济效益,人们被消费主义洗脑,从而使人们的快乐方式变成了以消费为前提,以消费来获得快感,不需要思考就获得情感的满足。

(二)话语权之争,加速泛娱乐主义的传播

不同阶层的人,都能通过娱乐的方式,接触到西方意识形态的符号,这种符号代表着一种话语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新媒体的兴起加剧了网络空间中话语权争夺的态势。网络娱乐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物,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利益集团为争夺网络空间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泛娱乐主义的传播。

在网络社会里,谁主导了网络权力,意味着谁就有支配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的感知能力比其他群体强得多,因此,西方意识形态往往利用网络载体来编造普世神话,蓄意颠覆民族英雄,混淆视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4]。打开电视或者视频,铺天盖地的广告在不断宣扬和催生消费欲望,肥皂剧和娱乐节目在形象地展示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泛娱乐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通过透支信用卡、分期付款等超前消费方式来获取感官刺激,看起来是刺激了消费,实际上却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自我价值意识。由泛娱乐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群体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深陷其中,反过来又加速了泛娱乐主义的传播。

二、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泛娱乐主义最大的危害在于人为其奴役却不自知。泛娱乐主义主要从网络游戏、选秀热潮、明星八卦、暴力色情、直播购物等方面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有着较大的消极影响。

(一)泛娱乐主义引发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弱化

大学生正处于对事物认识的关键时期,审美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泛娱乐主义影响下,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将趋向娱乐化、庸俗化[5]。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众审美被网红脸侵占了,网红正在摧毁当下大学生的审美,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以同一种眼光看世界,画圈为牢,这很容易养成一种对美狭隘的偏见,失去对美的判断力,最终变成一只只看到网红美的“井底之蛙”。以“社交网络鼓吹的美”为美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对理想自我的定位太高,就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知,否定、逃避现实自我,产生自我怀疑。特别在网络到处都是“白富美”精心整容修饰的压力下,许多人对镜子里真实的自己越来越不满,也就导致越来越多女孩子对美的苛刻和偏执。大学生时期是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在当下的互联网社会,很多意识的养成以及对未来的构想来源于所接触的媒体,如果媒体一味地生产恶搞、炫富、模仿秀等这些毫无价值的内容,终将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走向低俗庸俗化。

与此同时,在泛娱乐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陷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危机。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各种文化、思想意识对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日益突显。泛娱乐主义通过服饰、食品、影视等方式向世界传播其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这个网络极度发达的时代,大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也更多通过网络途径,一些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分辨与筛选,极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更甚的有极少数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的“奉献”精神淡漠,受到西方价值标准的影响,降低了对爱国主义的认同感,过多追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带来的错误快感[6]。

(二)泛娱乐主义引发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失范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娱乐文化作品,只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引导,娱乐作品成为了“愚乐”作品。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的虚假新闻,一些色情、赌博、游戏、暴力的影视剧正混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误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造成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模糊与混乱,带来道德滑坡的恶果。

随着泛娱乐主义融入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无意识沉溺使少数大学生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一方面,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是网络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在过度娱乐的网络世界里,由于有些大学生信念不坚定、意志力不够顽强以及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泛娱乐主义极易左右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泛娱乐主义利用新媒体传播舆论,操控舆论,过度娱乐明星八卦,过度娱乐社会道德热点事件,导致大学生道德情感薄弱、道德行为失范、道德素养缺失。另一方面,部分道德败坏的人利用网络媒体恶搞民族英雄,在网络舆论场上,大肆泼投泛娱乐主义的“迷魂汤”,宣扬西方价值观,抹杀中华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企图破坏中华文化的根基,使网络成为散布不当言论甚至是践踏社会道德的温床。而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日趋增强,在耳濡目染中成了泛娱乐主义传播的主要对象,久而久之在这些消极氛围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缺乏对崇高的道德价值的敬畏,不再怀揣着崇高的信仰,沉浸在个人主义中逐渐远离集体,弱化道德责任素养,最终引发道德。

(三)泛娱乐主义引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迷失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评价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但是受泛娱乐主义的影响,网络媒体中部分娱乐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引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处于“迷失”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其一,大学生容易在盲目崇拜中导致价值信仰坍塌。塑造消费偶像,提供效仿的榜样和羡慕的对象,在盲目崇拜中导致大学生价值认知失调。大学生很难做到理性追星。在追星过程中,大学生自觉进入他人打造好的、资本塑造下的流量圈套,由于缺乏对价值的正确判断,大学生极易丢失自己的逻辑思维。在新媒体时代,微博推送、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文章渐渐代替了纸质书籍,更是切碎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时间。网络平台为迎合大众“娱乐化”,平台通过大数据推算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信息偏爱,推送大量其感兴趣的文章,大学生看似不用检索轻而易举就能读到感兴趣的文章,然而这个“被动阅读”的过程,却使大学生思维方式逐渐变得浅薄。由于对新媒体的过度使用,大学生容易养成懒惰、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习惯,人一旦懒惰便会失去价值信仰的追求,这是一种恶性循坏,始于大学生,作用于大学生,危害大学生。

其二,大学生容易在娱乐狂欢中导致精神缺失。网络平台上的明星、大V们大力地渲染着所谓的高品质生活。而这些在现实中远远超出大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反而变成他们攀比的利器,穿在大学生身上的潮牌衣物成为大学生满足自身攀比心理的沉重枷锁。“裸贷事件”以实证说明了大学生价值认知的失调,盲目追崇,最终深陷泥潭。娱乐性的活动会产生依赖性的即时满足感,而一旦大学生习惯了这种轻而易举的满足感,就很难愿意去做“高投入”的事。当他们的大脑长期被这种“高刺激”包围,习惯了一次又一次的轻松愉快后,就会慢慢地对这种强烈的快感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无法再被满足以后,他们就需要更高强度、更持久、更深层次的刺激。相对而言,愉悦感更少、付出更高的行为,自然也就不愿意去做了。

三、泛娱乐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引导对策

泛娱乐主义对我国网络环境以及网民尤其是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为抵御愈演愈烈的泛娱乐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此,应从国家加强监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引导对策。越是被娱乐包围,越是要保持清醒与独立,在清醒中辨明是非,在独立中反思自身,做时代的观察者与提问者,方能自立立人。

(一)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是一个与以往舆情宣传工作都不同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要利用好新媒体,加快建设主流媒体,传播主流声音,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和水平,从而能够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引导舆论,传播社会主流价值。

1.健全新媒体的管理与监管制度。由于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制造以及传播的成本更低、受众更广泛,因此管理和监管的难度较大。政府要强化对网络环境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要健全网络信息发布、审核管理等,互联网信息监督要透明化、制度化,针对当前我国网络空间中泛娱乐主义的发展现状,进行相应的调研与分析,对网络信息进行全面的审核和实时监测。对于新媒体的监管,要着重考虑“监督盲区”,将风险控制在最小,同时制订有针对性的媒体行业监管制度,探索出一条独立创新的新媒体发展道路,从而取得舆论阵地主导权和网络空间话语权。

2.强化新媒体“把关人”理念。新媒体要强化“把关人”理念,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互联网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交流的大平台,网络视频、微信、微博等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网络平台,若自媒体不能主动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则可能面临网络谣言传播的风险,甚至被有心人用来兜售泛娱乐主义掩盖下的文化虚无主义,危害网络空间的健康环境。要把好互联网这一关,网络舆论引导是关键,要把握好网络舆论的时、度、效,做好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工作,坚守娱乐底线,使网络空间持续清朗起来。新媒体要担任起“把关人”角色,切实肩负起监测网络环境的公责,坚决抵制低俗新闻和假新闻,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传播社会主流价值,为社会赋力聚能。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7]18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是推动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保证,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8]。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作用,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打造一支具备马克思主义素养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先进群体。

1.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家庭育人是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出发地,一个人能否健康茁壮成长,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先决条件。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过程中,家庭要把握住关键时期,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家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应树立正面榜样,充分用自身言行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抵御泛娱乐主义的侵害。其次,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情绪疏导。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时代,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娱乐化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浮躁情绪,弱化大学生的专注能力,导致大学生理想世俗化,因此对大学生的情绪疏导尤为关键,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负面情绪,并学会正确处理泛娱乐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

2.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阵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高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充分发挥育人的主体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泛娱乐主义的传播危害,避免因泛娱乐主义而导致的感官沉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9]”。运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进行解释时,必须以符合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的解释引领学生”[10]1-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传好信仰之道,引领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泛娱乐主义推崇消解人的理性,去崇高化,让娱乐变“愚乐”,使大学生丧失对道德、政治、历史等的敬畏之心。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践行社会公德,使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拥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信仰,明是非,辩善恶。

3.发挥社会实践作用。大学生是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对自身进行主观改造。要充分发挥并检验家庭育人、高校育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促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选择。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就要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就必须发挥思政课思想教育宣传大众化以及保障知识政治性的双重作用,使每一位大学生的思想自觉与社会实践自觉统一。先进的思想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不断淬炼提升的,要在具体实践中向大学生浇灌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政治意识。高校和家庭在大学生实践中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健康的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历,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行为在实践活动中相统一,形成一股有效的力量去抵制泛娱乐主义思潮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失范行为。

(三)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觉抵御泛娱乐主义的消极影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1]23”。大学生要勇于正视自己的问题,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通过自我教育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境界和思想境界,时刻保持自我教育精神,从自我认识到自我反思到自我纠错,在面对泛娱乐主义侵蚀价值信仰时,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和超越自我,从而提高抵御泛娱乐主义消极影响的能力,实现自我的茁壮成长。

1.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能自主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外化”为自己的实践行为。在错综复杂的泛娱乐主义思潮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剖析泛娱乐主义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运用科学观点和方法提高抵御泛娱乐主义消极影响的能力,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刻不容缓[12]。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培养自我的理论素养和价值信仰。恩格斯对理论素养的重要性作了详细的论述:“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3]875。实践证明,只有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理论思维,才能抢占思想制高点,有了理论上的坚定,才会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消除泛娱乐主义侵袭引发的认知失调。另一方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剖析泛娱乐主义的实质,在实践行为中提升远离和抵御“泛娱乐主义”现象的自觉性。因此,拥有正确的理论思维、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是抵御泛娱乐主义侵蚀的强大武器,大学生由此树立准确的价值导向,加强社会责任感,自觉警惕并抵御泛娱乐主义带来的危害。

2.增强批判精神和文化辨别能力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吸流量运作,都是文化泛娱乐主义的表现。大学生在面对泛娱乐主义时如果缺乏批判精神,会很容易走向价值观低谷,从而导致自我教育过程中断,逐渐失去对文化价值的辨别能力。面对这一现象,大学生必须自觉加强文化判断力的自我教育,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提高理性批判意识,提升批判思维能力。在现实领域,人的正确思想来自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的手段,任何抽象的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思想自觉与实践自觉相统一,还要定期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在不断的自我净化中实现自身逻辑层次的跃迁。同时大学生还要提高对泛娱乐主义的辨析能力,以客观、全面、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达到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相统一。

综上,随着网络时代不断深入发展,泛娱乐主义会随之以全新的形式继续影响着大学生,我们必须警惕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如何在泛娱乐主义的环境下坚守住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是值得理性反思的现实话题。

猜你喜欢
主义娱乐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娱乐眼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冬日 新碰撞主义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