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四维路径探析

2021-01-31 09:46罗泽荣
惠州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罗泽荣

(惠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要全面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压实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领导和主体责任,全面统筹学科教学、队伍建设、管理服务、主题教育等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思政教育资源力量,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一、以学科教学为重点,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效应

学科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重要环节。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1]。

(一)牢牢守住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具有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和道德教化的价值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守正创新工作,首要途径就是要牢牢守住思政课这一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扎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高校思政课要着重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要进一步调整创新高校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各高校可以结合本地优秀思政教育资源和本校实际情况开发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选修课程,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思政课程教材体系。三要进一步调整创新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变化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相结合,自觉融入和开展“四史”教育内容和法治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课程内容,让思政课的内容更加富有时代感。四要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要切实按照“八个相统一”①要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与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相统一的原则,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直面社会现实问题,以透彻的学理为学生答疑解惑,使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讲到学生的心坎,变“灌输式”理论说教为“启发式”思维引导,打造思政“金课”。

(二)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教育是育才与育人相统一的过程,每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和职责使命。课程思政就是秉持“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教育理念,要求各类课程以符合自己学科专业特点的方式,挖掘自身所具有的思政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育人的价值,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创新了传统思政教育理念方法,既完成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又达到了价值塑造的课程育人目标,有机地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高校教育管理者和专业课教师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深入研究不同学科专业的育人目标和蕴含的思想价值,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以专业之基铸思政之魂。高校要找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切入点,研究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构建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筑造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同心圆和共同体,实现显性与隐性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二、以队伍建设为保障,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党务干部等专门思政力量育人水平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必须全面提升高校教师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业务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养,尤其要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党务干部等专门思政队伍建设,以高素质的队伍保障思政工作高质量开展。

(一)按照“六要”标准打造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关键之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必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要”标准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的关键之要。政治素质是思政课教师最根本的素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觉做到政治强,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站定政治立场、明辨政治方向,才能理直气壮地向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引领学生思想观念。情怀要深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觉做到热爱自己的学科专业和工作岗位,对国家和民族充满深沉的家国情怀,对飞速发展的社会保持高昂的时代情怀,对复杂多元的世界保持开放包容的世界情怀,才能以自身丰满的情感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仁爱之心感染和激化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培养青年大学生立足时代、面向世界的历史担当精神。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是时代变化和新生代大学生主体变化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和现实诉求。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宽广的知识结构和宏大的历史与国际视野,用新方式新手段新理念创新课堂教学,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教学全过程,将思政课内容讲透讲深、常讲常新,思政课教学内容才具有系统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教学过程才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哲学的高度,教学效果才具有深厚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言行一致,堂堂正正做人。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人格形象,生动呈现教师的个人品行和师德风貌,思政课教师只有做到严于律己、修身修为,时刻保持课堂话语主导权,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以过硬的政治人格、高尚的道德人格和健全的情感人格感染学生,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辅导员、班主任和党务干部是重要骨干力量

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的联系最密切,交流的机会也更多,更容易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辅导员、班主任既具有普通教师的身份,更要承担思政教育的职责,在对班级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辅导员、班主任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和“立德树人”的教育观,采取多种途径主动贴近学生,通过QQ、微信、微博等多种平台创新沟通方式,以“朋辈”之义倾听当代大学生的内在心声,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道德法治教育,耐心帮助学生认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评先评优评奖等各方面构建公平公正科学的评价机制,营造民主管理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班级学生管理与学校思政工作同向同行。高校要重视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认真做好队伍选聘配备和培养培训,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和提高辅导员、班主任权益和各方面待遇,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大胆创新,激发他们潜心从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骨干力量作用。同时,党务干部也是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党建工作是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和有效途径。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共融共通性,探索推动党建与思政教育有机协同发展,是高校党务干部在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中必须承担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使命。

三、以管理服务为基础,建立健全高校实践育人、资助育人、心理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等重要育人体系

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管理服务部门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各自育人功能,才能取得最佳育人效果。高校必须以优质的管理服务为基础,从社会实践、资助帮扶、心理健康、网络建设、服务保障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入手,建立健全实践育人、资助育人、心理育人、网络育人和服务育人等重要育人体系,夯实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的根基。

(一)强化社会实践引导,建立健全实践育人体系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统一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方法。理论教育重在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教育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更深刻地去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实践出真知,大学生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勤工俭学、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对接融合,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进一步加深对世情国情党情的认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青年大学生干事创业、报效国家的热情。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导向,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积极引导和组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按照“积极建设、规范管理、体现育人、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政校合作等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平台,有效对接落实与企业和政府的创新创业项目,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精准做好资助帮扶,建立健全资助育人体系

资助帮扶是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动和深化资助育人工作,丰富学生资助内涵,凝聚资助育人合力,强化资助育人成效,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水平提供有力支撑。高校要始终坚持资助育人正确导向,完善资助资格认定、资助金额标准、资金发放与监管等资助育人规章制度,健全“奖、贷、助、勤、减、免、补、缓”八位一体精准资助帮扶模式和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高校要注重加强奖学金评选、国家助学金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等工作环节的精准认定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诚信意识、法制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高校要深化发展型资助,广泛利用学校与政府、企业、公益组织、优秀校友等各方资源扩充资助供给,加强资助人文关怀,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宣传和案例教育引导,树立典型榜样,充分发挥优秀受助学生的励志引领作用。

(三)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心理育人体系

心理育人主要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通过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方式来培育人的成长。心理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要素,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全面落实。当今,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情感等各方面压力的持续加大,大学生焦虑、浮躁、偏执、厌世等心理问题在一定层面上具有相对普遍性,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心理育人体系,是新时代高校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要着力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女生节、男生节、“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举办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学术讲座,积极营造高校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台、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多平台强化专业化心理咨询和情感诉说服务,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科学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准确度,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联动”心理预警防控体系,从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不同各方面,着重加强对有心理疾病和学习困难等问题的学生的正向开导和安抚帮助,探索建立医院-学校合作模式,构建系统化的心理育人工作机制。

(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网络育人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传统面对面的单一教育模式,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打造互联网思政育人阵地,创新网络思政育人格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高校要全面研究网络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运用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特点,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尊重和确立学生网络思政主体地位,以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育人工作。高校要注重优化网络平台建设,着重加强超星、中国大学在线等网络新媒体教学平台建设和学生互动社区、校园网上论坛、“两微一端”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党建、团建、青马工程等主题专题教育网站和高校思政类公众号,构建强有力的网络思政话语体系。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监管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制教育,落实校园网络实名制和网络安全责任制,强化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做好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网上舆情引导,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原创性网络文化作品,构建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五)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建立健全服务育人体系

服务育人是指在管理服务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充分发挥服务岗位的育人作用。服务育人理念和工作方式有利于拉近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通过一些细微、贴切的服务架构心灵的桥梁,更有利于顺利推进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高校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统筹行政、后勤和教辅部门,共同建立健全服务育人体系。高校要创新服务载体和方式,注重联系实际,增强育人实效。如,通过开展“节水节电节粮”“节能宣传周”“光盘行动”等活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美德;通过开展医疗卫生知识讲座,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科学做好疾病防控;通过建设高效便捷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提升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自学能力。高校要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探索推进党团组织、管理部门、服务单位等进驻学生园区开展工作,将园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乐园[1]。

四、以主题教育为引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节庆日纪念日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先进典型教育等重要主题教育活动蕴含的育人功能

主题教育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要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引领,通过生动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高校学生继承革命传统精神、培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激发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担当意识。

(一)以红色文化教育传承革命精神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厚重历史内涵的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包括革命遗物、遗址、旧居等历史遗存物质文化和革命精神非物质文化。我国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保存了中共一大、古田会议、遵义会议等重要会议旧址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历史伟人生活工作遗迹,修建了湘江战役、东江纵队等革命历史纪念馆,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内涵厚重的革命精神谱系。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它是优良革命传统和科学革命理论的凝聚,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深沉家国情怀的积淀,是坚定理想信念与传统美德的写照。红色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基因,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通过鲜活具体的历史素材提升大学生思政学习的全新体验,全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效启发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规范,塑造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优良品质。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积极研究构建提高红色文化传承教育主体动力和内在动力的思政教育机制,努力探索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工作的现实有效路径,以大学生成长发展为需求和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加强红色育人课程开发,创新红色育人教育方法,打造红色思政课堂。

(二)以节庆日、纪念日教育提振民族使命

节庆日、纪念日是一个国家、民族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重要历史意义的特殊日子,按照它的来源可以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要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以及国家规定的法定节日等四种类型。节庆纪念日是一种崇高的仪式,具有文化重构、政治认同、意识形态整合的功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节庆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可以为大学提供一个跨越时空与历史和传统对话的思想平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4]。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重要历史人物诞辰纪念日是引导大学生缅怀革命先辈、追寻理论光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契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5]”。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铭记历史,自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

(三)以党史学习教育激发时代担当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践行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百年奋斗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救国大业和兴国大业、推进并将实现强国大业,创建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6]。党史蕴含着丰富的“营养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必须用好党史这本“活教材”、修好党史这门“必修课”。高校要建立完善党史学习教育日常运行机制和常态化机制,自觉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政治任务贯穿于教学和其它日常工作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积极主动谋划开展“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党史图片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红色故事汇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广大师生通过党史教育学党史、知党情、颂党恩、跟党走,自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充分激发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时代使命担当。

(四)以先进典型教育树立榜样力量

先进典型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承载着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和道德精神层面的至高标准,具有强烈感染、正面激励和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先进典型教育就是运用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典型事迹和精神,教育引导人们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抓先进典型教育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党凝聚人心的重要法宝[7]”。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了李大钊、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星、袁隆平、黄文秀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人物的品格力量与道德操守正是当代青年人学习的榜样和激发其前行的力量。加强先进典型教育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的重要方法举措。高校要集中运用报刊、网络、广播、人物访谈、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着力加强新时代“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好人”“改革开放先锋”“时代楷模”“国家勋章”“七一勋章”等先进典型教育,用榜样的力量给当代大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消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思想迷茫和心灵困惑。要注重选树一批“师德模范”“学习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等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典型,借助身边榜样的力量,更有助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由抽象的说教和空泛的概念变成形象的示范和实在的样板,激发他们迫切向先进典型看齐和学习的强烈意识和动机,潜移默化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之成效。

总之,守正创新充分揭示出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方法,体现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彰显着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时代特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就是要全面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学科教学、队伍建设、管理服务和主题教育“四维一体”是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的有效路径。改革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的主渠道;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党务干部等专门思政队伍建设,有利于为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健全实践、资助、网络等重要育人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夯实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的根基;红色文化教育、节庆日纪念日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先进典型教育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提供新的重要载体。

注释:

①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