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活动 建构高效数学课堂

2021-01-31 04:59王春丽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年3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数学活动

王春丽

(浙江省绍兴市昌安实验学校 312000)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活动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它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动手、发言等各种感官活动来初步认知知识,但是要想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要经过学生直接的交流和讨论,甚至学生会因为意见不统一进行争辩和探究,最终通过推理来归纳整理出适合自己的理性认知,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

一、巧设生活活动,彰显课堂魅力

数学学科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初中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如果抽象的数学知识脱离生活实际,将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更难以彰显数学的魅力,因此,教师要将数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找准数学和生活的结合点,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组织生活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加减法》一课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熟悉的活动场景,在春季运动会中,甲乙两班进行拔河比赛,上半场比赛中甲班2∶1赢了一场比赛,但在下半场比赛中,乙班后来者居上,以1∶3赢了2场比赛,你能用式子列出在甲乙比赛的过程中,甲班输了几场比赛吗?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运用小学中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进行计算,很快得出了计算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并为学生引入了有理数加减法,学生将有理数加减法和小学学过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中开展和生活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将数学课堂由抽象变得更加具体化,方便了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的知识,彰显了活动的魅力.

二、构建实验活动,积累数学素材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它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而新课标改革更加注重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操作、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学会从中寻找问题的根源,分析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积累了直接的数学体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为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提高了课堂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概念》一课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项实验活动,首先,准备一根线绳、一枚图钉,利用图钉将线绳的一端固定在纸上,拉紧绳子的另一端,慢慢的在纸上移动,看一看会画出怎样的图形?有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来画,并且画出了一个圆形,有学生居然画出了一个椭圆形,教师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借助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展示了这一过程,学生发现,教师的绳子一直都拉的很直,而画出椭圆形的学生手中的绳子则时松时紧,教师利用这一实验结果,为学生讲解了圆的概念.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实验活动,让学生理解了圆的概念本质,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数学活动,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思维,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促进了数学学习.

三、深挖教学素材,激发求知欲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人都认为教材中都是枯燥无味的内容,如果按照教材内容教学,将让数学课堂气氛变得单调、乏味,学生也将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实在数学教材中有许多趣味知识点,如果教师深挖教材,将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挖掘和加工,并设计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乐学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直线》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乍一看这一知识点,学生只需要简单记忆即可,但教师进行深入挖掘,先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任意取一点做直线,过这一点学生可以画出很多条直线,随即教师设计课堂活动,教师任意叫起班级中的一位学生,然后让其他学生以这位学生为“点”,只要与这位学生在一条直线上的学生,都站起来,学生纷纷站了起来,站起来的学生越来越多,最后全班学生都站起来了,学生想到是不是教师选取的学生位置比较特殊,于是随机挑选学生作为“点”,活动结果相同,教师借助活动证明了这一知识.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将教材中难以理解的概念等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展现给学生直观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本质.

四、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从传统模式下以模仿和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向观察、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过渡,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将数学知识和社会活动接轨,不断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究和实践,更好的理解知识,并形成自身有效的学习策略,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一课中,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项实践活动,教师要组织春游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定盒饭,说一说你想吃什么,学生们列出了食物清单,学生1:鱼香肉丝、蛋炒饭;学生2:木须肉,米饭;学生3:土豆丝,米饭……每位学生都说出了自己想吃的饭菜,你们想一想,老师会将这个清单直接报给学校吗?我应该怎么报更简捷?学生想到要将同样的菜品进行归类上报,那为什么不是单独报呢?由此,教师为学生引入了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

上述案例,教师从实践活动入手,让鲜活的活动与数学知识相融合,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了熟悉感,能够快速的集中学生精力,不仅收获数学知识,更能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注重探索活动,提升多元能力

对于初中数学来说,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制知识,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探索来生成知识,促进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初中数学具有抽象性,由此会带来很多的疑难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组织探索活动,让学生之间交流和探讨,但是针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单纯依靠学生自主探究,很难解决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让学生从正确的角度比较和辨析,提高学生思维准确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多元化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一课中,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了(3+5)×(4-2)的式子让学生来计算,学生很快将这个式子化为8×2=16,教师提出:我们都学过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如果式子中的数字换成字母,你知道该怎么计算吗?教师随即给学生写出(2a+b)×(a-b)学生面面相觑,开始了自主探究,教师提示学生将前一个括号中的字母分别和后一项相乘,但还有学生计算错误,主要是符号错误,很多学生忽略b前面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写出了带有字母的式子分解,由此教师为学生引入了因式分解的计算规律和方法.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由旧知识导入新知识,让学生以数学公式为基础进行探究,发现计算间的规律,并及时给予点拨,方便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本质,多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的有效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巩固学生知识,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数学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