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张淳艺
近日,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 要求,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确有需求的, 须经家长同意、 书面提出申请, 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 禁止带入课堂。 (2 月1日 《中国新闻网》)
对于是否应禁止学生带手机上学, 社会上曾有过争议。 支持者认为, 学生使用手机的权利不应被轻易剥夺, 带手机进校园可以方便学生查阅学习资料、 与家人联系。 不过, 从现实情况来看, 中小学生自制力差, 很容易被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所吸引, 从而沉迷于手机, 分散学习的兴奋点和注意力, 降低学习兴趣; 同时, 许多学生沦为 “屏幕奴隶”, 疏于与身边的老师、 同学交流, 不愿参加学校活动, 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此外,过度使用手机还会给青少年带来记忆力衰退、 睡眠障碍、 视力下降、颈椎变形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两害相权取其轻”, 虽然禁止带手机入校园会给学生生活带来不便, 但允许带手机入校园的弊端远远大 于前者。 2018 年8 月, 教育部会同国家卫健委等8 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 提出, 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如今,教育部进一步明确要求,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有望从源头遏制学生使用手机给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 看似无情却有情, 充分体现了教育部门对于中小学生的善意保护。 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大人离开手机尚且坐立不安, 自制力差的学生更可能因手机而分心。 在教育引导学生理性使用手机的同时, 禁入校园的 “硬隔离” 能够帮助学生排除外界干扰, 专心致志学习, 同时也能防止不当使用手机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
在认真落实校园手机禁令的同时, 教育部门还需要做好配套措施。 一方面, 满足通话需求, 通过完善校内公共电话、 公布班主任电话、 推广可通话智能电子学生证等方式, 有效解决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联系问题; 另一方面, 寻求家校合力, 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 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监督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从而避免学生离校后无节制地报复性玩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