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虹桥镇村宅志》引发的思考

2021-01-31 01:14:03刘其奎
上海地方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宅基虹桥行政村

刘其奎

近日,耐心静气地细读了《虹桥镇村宅志》。笔者生长于山东鲁西北贫困农村,经历过土改、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两次参加农村的“四清”运动,从事过三年多的《上海七一人民公社史》编写工作以及近一年时间的上海县农村调查。多年来,倾心关注农事,有关农村的报刊信息积累了两大本剪报,对“三农”问题颇有研究。源于此,笔者虽高龄之躯,却对《虹桥镇村宅志》怀有极大的感情和兴致,坚持苦读下这部300多万字的志书,提出以下思考。

一、框架结构科学合理

《虹桥镇村宅志》主编卢国庆、总纂王孝俭。总字数329.7万字,于2019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曾担任该志的评审专家并参加了发行仪式,对其内容有所了解。

1.志书要素齐全。除凡例、序、总述、虹桥镇概况置于篇首外,全志的主干内容采用编、章、节、目四个层次。上编16个行政村设十六章,即:虹桥村、虹二村、虹四村、虹五村、虹六村、红春村、西郊村、先锋村、井亭村、新桥村、虹三村、长春村、虹南村、星联村、小闸生产大队、红金生产大队。每章下设二个节,如第一章虹桥村下设第一节行政村下设目为:位置、建制、土地、户口劳动力、河浜、道路桥梁、综合经济、农业、畜牧业、工业、仓储业、楼宇经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民生、大队村委会实体公司机构设置办公地点、大队村公司负责人、荣誉;第二节村民小组下设目为:虹桥村民小组(第一村民小组)、河南村民小组(第二村民小组)、新民村民小组(第三村民小组)、新村村民小组(第四村民小组)、新江口村民小组(第五村民小组)、曹家宅村民小组(第六村民小组)、董俞村民小组(第七村民小组)、王前村民小组(第八村民小组)、王后村民小组(第九村民小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节下目的设置,根据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多少不一。其他各章以此类推。

下编共设二章。第一章集镇共设三节,即:虹桥、程家桥、小闸。节下设目,如虹桥集镇目为:位置、沿革、人口土地房屋、道路河浜桥梁、交通供电供水供气、商铺、机关、工厂、学校、医院、文化广场场所、道观祠堂、宅院、掌故逸闻、事件、入伍人员大学生插队落户知识青年下放工人支内支边人员耄耋老人、人物。节下目的内容,根据集镇实际情况决定。第二章宅基,根据16个村设置十六节。节下根据每村所属宅基设目,如虹桥村宅基节下目为:新江口宅基、曹家宅宅基、董俞家宅宅基、王家浜宅基。16个村所属宅基共128个。

2.宅基资料丰富。宅基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村民聚居地,是社会的发端、村民的家园。虹桥地区的宅基存在可追溯到北宋时期,但无法追溯其发源期。志书以1947年上海市政府编制的虹桥地区保甲序列和1951年土改时期就虹桥地区所进行的(应是最彻底的)乡村调查资料为底数,廓清了宅基的基本情况,理出了各村宅基、各户主、家庭人口、成分、国有私有土地、房屋及宅基地,进一步理清了宅基村民的主姓或大姓以及与宅基名称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保持内容的有机结合,在记述宅基时不分条目一条经贯始末。着重记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村民的共同记忆,如:宅基所处的位置和相邻的村宅、村民出行的道路、浜池桥梁、林舍宅第、大树古树竹园枝杨圈、水桥舂臼公用设施、特殊建筑、宅风习俗、各类事件、各类人物等。

3.记载层次分明。行政村、村民小组、宅基、集镇是一个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虹桥镇村宅志》以这四种社会形态为记载对象。全镇16个村(含1992年划出的大队)、138个村民小组、3个集镇和128个宅基,全部分类入志,平行记述。以此确保全镇每家村民都能入志,在志中有迹可循。在《虹桥镇村宅志》中能查到每个村、村民小组、集镇、宅基和每户村民最原始、最具体、最真实的各种情况。该志是真正意义上的“村民的志”。

二、村宅特色鲜明突出

《虹桥镇村宅志》的编纂出版和城市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虹桥地区的城市化可追溯至100年前虹桥路辟筑。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上海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开始了真正城市化的进程。虹桥地区128个宅基、3个集镇全部消失,16个行政村(生产大队)、100多个村民小组(生产队)全部撤销,整个虹桥镇的旧貌不复存在。

1.区域固化。千百年来流淌下来的祖宗血脉,铸就了中华民族浓厚的乡土情结。对故里不管是消失的宅基和集镇,还是已经撤销的行政村和居民小组,仍会时时萦绕在村民的脑海里,留在生活的话语中。那些老宅、老树、浜头是无法从村民的记忆中消失的。那些太阳头下种菜、太阳落山快“夯卖头”(装运收获蔬菜上市),以及年终分红点钞票的快乐景象,是永远铭记的。然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却对此浑然不知,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

为弥补这一缺失,中共虹桥镇党委和镇政府决定组织力量,在编纂《虹桥镇志》的同时编纂出版《虹桥镇村宅志》。在全体编纂人员的艰苦付出下,历经5年时间,把虹桥镇、村、宅等区域位置全部核查清楚,以志书的形式留下历史的记忆,小小的村宅竟然编纂出了300多万字的鸿篇巨著,令人敬佩!

2.资料细化。统观这部志书,资料十分详细。虹桥镇有虹桥、程家桥、小闸3个集镇,什么时候形成的,有几条街,各个时代有哪些店铺。全镇有多少个行政村,行政村有多少个村民小组,村内有多少村民。行政村是从生产大队发展演变过来的,生产大队又是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发展演变而来的。什么时候办起了小工厂,什么时候又办起了仓储业。什么时候没有了村民小组,村民小组撤销后集体资产有多少。行政村历年的产业结构呈现了什么样的面貌。诸如上述的方方面面,在这部村宅志里都有记载。《虹桥镇村宅志》可称得上是虹桥镇的一本活辞典。

3.记载深化。正如主编卢国庆在序言中所述:在这部志书中,可以找到我们先人是从哪里来的,宅基是从什么朝代形成的,又是怎么发展演变的。过去宅基里有多少人口,有什么姓氏,大姓是什么,动迁时有多少人口,分别动迁到什么地方。宅基里有几个竹园,几个枝杨圈,几只浜头,几座桥,几棵老树,几口井,发生过哪些大事,出了哪些了不起的人物。老代里,某某家的门牌号头在宅基里是几号,有几口人,有几亩地,有几间房,祖父叫什么。田里种的是蔬菜还是水稻三麦棉花油菜。每一年集体收入是多少,每家农户每年能分到多少钱。养了多少头猪、多少只鸡鸭。。老支书、老大队长、村委会老主任是哪些人。这些深入的记载使《虹桥镇村宅志》成为虹桥镇村宅的百科全书。

三、城市化发展轨迹清晰

《虹桥镇村宅志》对虹桥镇村宅城市化发展轨迹的记载十分清晰,全面记载了村宅的外部形态变化、产业形态变化和组织形态变化。《虹桥镇村宅志》的编纂出版,对于传承和研究4000多年的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和城郊农民如何融入城市化等,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形态变化。虹桥镇村宅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农村到城郊到城市的发展过程。上海开埠时,虹桥地区还是农村,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已经成为郊区,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城市。在形态变化中,最关键的载体是土地。在农耕社会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也是农民融入城市化的主要资产。但上海地区以土地为财富标志的情况与内地并不相同,而上海近郊的虹桥地区与其他郊区也有所差别。根据1951年土改前夕全地区113个村宅3391户的土改资料,地主占总户数的0.65%,远低于所隶属的新泾地区的3.38%,也远低于上海其他地区的2.6%。中农占41.7%,贫农占42.18%,其他各阶层所占的比例也不同于其他地区。土改前以财富差别而言,虹桥地区各阶层的土地关系并不是很紧张,赖以土地为生的主要是中农和贫农。土地改革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和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在我国从土地改革到改革开放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对农民经营土地所施行的各项政策既取得了某些经验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训。20世纪60年代,虹桥地区一个劳动力辛苦劳动一年只有一、二百元的收入,摊到每口人只有几十元钱,连温饱也难以达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业连年丰收,农民实现了温饱。

2.业态变化。虹桥村宅经历了从农业到乡镇工业到服务业的变化。20世纪60—70年代,虹桥地区农民以种植蔬菜和养殖猪、羊、鸡鸭为主,80年代兴办社队工业,90年代房地产大开发。至2006年,虹桥地区畜牧和农用土地全部被征用,农业结束。20世纪末开始兴办以租赁为主的仓储业,其后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集体土地上建筑新房,开办和经营以租赁和物业管理为主的楼宇经济。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开始,虹桥镇在闵行区率先对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进行探索。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增量型改革,建立村民增收长效机制。村民现金入股成为股东,每年在集体经济收益中获取红利。其后,各村成立股份合作制企业,先后完成增量型改制。1996年12月,全镇共有股东9135人,入股总股金2.41亿元,年终参加分红。为使全体农龄村民及其子孙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2011年起实施以“公平、共享”为原则的深化和完善村级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2012年,10个村级公司净资产23.49亿元,总股金7.92亿元,股东14667人,发放个人股红利总额5071万元,年人均红利3457元。至2015年,其他5个村也完善或完成了改制。2013年12月,由村级公司投资的闵行区虹桥镇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成立,自此全镇所有农龄的退休村民,每年均可领取镇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的红利。

3.组态变化。虹桥村宅经历了从农村生产队到城郊村到社区居委会的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农业合作化,组织形态上从以劳动互助换工形式的互助组,到土地入股土劳分红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取消土地分红实行完全按劳取酬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最后发展到1958年在“大跃进”极左路线下建立的“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至1979年,虹桥村宅的组织形态是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变为村民小组、行政村、虹桥镇。二十一世纪之初,虹桥镇所有的行政村、村民小组被撤销,有千百年历史的宅基和集镇全部消失,全部村民的户籍“农转非”,即从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成了堂堂正正的城市居民。组织形态也从村委会转变为居委会。虹桥镇在改革开放以后,先后建起了虹梅别墅、名都城、君怡公寓,红梅休闲街、虹泉路韩国街等,引入外侨居住,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举办中秋赏月、中外美食节、文化交流演出等活动。中外居民和睦相处,都市多元文化相得益彰。

四、编纂工作推进有力

编修地方志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耗时费力的苦差事。《虹桥镇村宅志》涉及16个村、138个村民小组、128个宅基、3个集镇,共285个单位。要把这么多村宅、单位资料收集齐全,稿件撰写准确十分不容易。虹桥镇按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镇志办组织协调推进、各村编纂人员具体操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方法有条不紊地推进志书编纂,最后圆满完成了《虹桥镇村宅志》的编纂、出版。

1.推进有力。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镇志办周莉、蔡汤福负责全志编纂的组织、协调和志稿的编写、修改工作;编修队伍由各行政村精选的主力人员组成,共有50多人直接参加编纂工作;一些被选拔出的特技人员负责图表、风俗画制作和图照摄影;由多位离退休老干部和乡镇元老组成顾问组审读和评议稿件,保证全志的总体质量。在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编纂人员多方搜集资料,无数次访谈知情者,万般辛苦方成此志。

2.工作细致。《虹桥镇村宅志》下编第二章第十节新桥宅基中有一篇15000字的访问附录,由镇志办周莉撰写。该附录详细记述了新桥名门望族王家的历史。王氏族人有从政、从教、从军、从医、经商等多种职业,学历高、政绩突出、社会贡献大。附录详细记述太平军在虹桥地区的战事以及生动形象描述绞圈离奇复杂的建筑之余,细致生动地记述了王氏族人辅民为了抗日,从上海经温州、南昌、九江、武汉、郑州、西安,最后到达延安参加革命的曲折艰难的征程。为厘清王氏家族600年的发展史,周莉从2012至2016年的5年时间多次赴沈阳、北京等地访问知情人士,查阅多种历史文献和多部志书,历经种种困难。正如周莉在附言中所说:“收集王氏家族史料历经五年之久,其间各种困难,常有中断,但始终坚定信念,想方设法,力图尽可能客观、完整地还原一个传统数百年的地方大家族的真实形象,在虹桥镇人文史上留下厚重的一页。”

正史、地方志、家谱是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三大载体。在细读这部村宅志的过程中,笔者反复思考:正史记述的大多是大势大略、宏观性的概括。如中国古代史,对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帝王将相的记述缺乏具体典型的资料和深入、生动、细致、精确的分析,而强调阶级斗争为纲,重点详记农民战争史。家谱的内容涉及范围很小,形式单一,内容浅薄,很多姓氏无志可查。就地方志而言,上海已修编到村一级,如《九星村志》等算是记述最基层的志作。但要了解农耕社会最原始的细胞村宅和农民生存最细致鲜活的生活,仍无志可循。而《虹桥鎮村宅志》的编纂出版,正弥补了这种缺陷。深化地方志研究,编纂村宅志是对方志编纂工作的一大创新,笔者以为有条件的城郊都应组织力量编纂出版《村宅志》。

猜你喜欢
宅基虹桥行政村
更正说明
我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大庆市庆虹桥立交改造方案比选
虹桥碧波太平湖
江淮法治(2020年4期)2020-06-05 12:52:56
喜茶虹桥新天地店
现代装饰(2019年10期)2019-10-17 02:04:20
农村宅基档案利用刍议
档案管理(2019年4期)2019-08-27 01:32:44
一图读懂虹桥商务区“十三五”规划
新民周刊(2016年44期)2016-11-22 17:40:50
并村重在并心
湖南农业(2016年7期)2016-03-08 20:23:33
王大娘的宅基证
资源导刊(2013年3期)2013-01-31 20:47:31
志书中“行政村”一词的使用
黑龙江史志(2011年6期)2011-08-15 00: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