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琴,孙 晋,曹广伟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山西 晋中 030619)
职业教育集团化模式当前在校企合作创新、产教融合试点推行方面施展了“卓越才能”。例如:以山西省部分高职院校牵头的山西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山西电力职业教育集团、山西煤炭职业教育集团、山西省材料与信息职业教育集团[1]。职教集团能主动适应地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需求,通过互享政府、行业协会、学校、企业等的各自资源,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增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主要表现:“双主体”(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优化了教师业务培训、企业员工业务技能培训;拓宽了教师企业实践、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产学研合作等基地建设的渠道;等等。如:作为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联盟的山西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在现代学徒制、政校企合作共建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共建实训基地等校企合作实践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及较多研究成果。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全国165家单位或行业单位于2015年8月开始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现代学徒制第一批试点单位,在我省开始尝试先行,后陆续有第二批、第三批共10所高职院校成为试点单位。
作为我省开设建筑类专业较全面的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工程造价专业中构建了“1+1+N”校企合作联盟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实施校企同步招生即招工;实施校企合作育人,创新“一联盟、双身份、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工作岗位模块化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实行双导师制度——教师+工程师的师资队伍;构建考核评价机制,制定了人才培养标准、岗位标准、教学标准、量化考核标准,完善了教学质量监管评价机制。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双主体管理、双主体教学、双重身份轮岗交替学习”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了实践检验。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尝试构建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长效机制体制,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学院三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体系,从而达到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的目的。
“泰瑞学院”由大同泰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二元主体共建。作为装配式绿色建筑集成产业基地的大同泰瑞集团,具有校企双方专业契合度高的先天优势。校企双方开展的主要工作有:实施共同育人与管理;协同配合招生;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管理学生;共同就业;共享利益;共同研发技术推广。同样,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吉利集团成立的吉利汽车学院、与凌燕机械厂共建“凌燕产业学院”也归类为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学院模式。此类模式是探索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雏形,混合所有制模式试图以股份、产权、收益等来维系校企关系,构建命运共同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企深度融合新局面。
保利集团为落实精准扶贫计划,整合优质资源,以“教育+就业”模式,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于2018年9月18日开办第一届“保利星火班”。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系与保利物业共同组成“保利星火班”班主任团队和教学团队,为学生量体订制了具有系统性、前沿性及实用性的培训方案。此培训班在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评价学生等合作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这种灵活适用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值得推广。
根据彼曼斯等人的研究,有两种方式可以强化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一种方式是公司(工场)参与工作场所学习的项目,自然地将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紧密连接在一起,如法国、西班牙、荷兰及英国苏格兰地区即是如此,在此情境中,学习结果在协调校本课程和工作实践学习之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强化课程中预期的能力和结果,协助学习者形成不同的学习路径,形成与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有效连接[2]。另一种方式便是实行1+X证书制度试点的目的。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1+X证书制度,搞好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推动“1”和“X”的有机衔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提档升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内容。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创新1+X证书试点的主要成效有三方面。(1)“教师”的改革:利用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建设标准和考核标准内容来培训教师;(2)“教材”的改革:1+X证书升级教材改革,根据对应的 1+X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考核具体要求,新增和修订了专业课程和实验实训案例;(3)“教法”的改革:1+X证书激活教法创新,打造新型的教学课堂,强化了学生专业实操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试点项目建设,深化“三教”改革,健全了校企双向交流协作机制,推进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优化了职业教育路径。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船集团,中船舰客、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山西装备制造职教集团、江苏汇博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的1+X特殊焊接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1+X汽车运用领域(含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1+X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考试。正是在这些企业参与协助下,学院成功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点,顺利实施1+X技能等级证书考评工作。综上,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教材、教学当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促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
全国成立1500个职业教育集团,在全国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名单中共有299家单位入选,建筑职业教育集团仅有8家单位(含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成功入选,在调研中发现,山西省建筑职业教育集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成效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全国确立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试点单位涵盖行业组织、地区、企业、高职院校。在共三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中我省仅有10所高职院校,没有1家行业组织、地区、企业入围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录。同时发现,多数企业对现代学徒制认识不够,甚至不了解。
企业参与办学的实践行为依然停留在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实验实训工位、签署意向协议、企业挂牌等浅层次合作行为。调研发现校企双方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培训师资、共同培育人才、共享合作成果等方面确有探索实践,但深度不足且持续时间较短。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及产品研发等方面未开展多维度的深度合作,在合作的价值认同及意愿共识上深层次的合作契合点不够。
学校、企业双方具体合作机制不匹配,导致持续深度合作局面尚未形成。首先,校企合作基础的部分契合点不一致,如学生实习岗位、师资配备等方面。学校希望企业提供关键技术岗位给学生,企业确信能胜任关键技术岗位的必须为熟练的技术员工;学校希望企业的高技术人才参与课程设计、指导学生,而相关人员往往处于企业关键岗位无法将大量精力用于学生指导等。其次,校企合作共育机制还需改革创新。例如,校企合作较为紧密的现代学徒制在机制保障等方面亟待完善,如还缺少针对现代学徒制中培养学生的教学标准,缺乏以行业需求的质量评价标准来评价学徒的培养质量;企业如何落实政府的支持补助,学徒的工伤保险和待遇问题等有待在操作层面上进一步明确。
“政行企校”共同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应从顶层设计、组织模式、伙伴选择、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等角度作为重点,形成校企合作供应链的战略联盟长效机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
体制机制是影响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主要障碍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体制制度建设上已日趋完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产业发展不均衡,必然导致各地方政府制订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条例或促进办法不能一致。真正缺失的是各地方政府这一级别相应配套的细则。当前,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以院校与企业双方为突破口,进行顶层设计。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产教融合顶层设计能契合地方政府区域经济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山西多地正处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需各类人才到当地工作、创业,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优势,设置的专业和培养的大批工匠人才契合当地的转型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优质资源互补,打造技术型人才高地,助力地方政府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是及时配套激励政策、管理办法,能使多方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良好环境中开展工作,无后顾之忧。
学校治理结构和办学章程上将校企合作“合法化”和“制度化”,能将校企合作融入日常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4]。
校企双方作为利益相关者,应共谋发展,共享资源。学校将合作企业作为“附属公司”、实践基地、师资资源嵌入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养;企业则将高校作为其人力资源部门、技术开发中心嵌入其商业运营、企业管理、人力开发,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为资源、互为部门、互为因果的局面。
在业务上和制度上推进两者融合发展的路径。比如:校企双方共同创建职业教育集团、举办订单班、设立科技研发中心、创建产业学院等,在合作业务上能够给予学校参与人绩效的有偿分配;在制度上明确企业的合法权益,能参与到专业建设和管理中、共建实验室、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编教材,甚至还要有利益分成。
彼曼斯等人的研究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紧密连接在一起。专业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接的基本载体,专业群和商业模式的匹配度应该是衡量校企合作深度的基本准则。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较多,单个的企业无法参与众多专业学习的项目,更无法匹配学生实习就业需求。不过大多职业院校设置专业相近或相关专业群,在产业园区存在产业的上游或下游群体企业能匹配上述需求。因此,依托产业园区更便于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已明确公办职业学校可设立理事会,理事会成员能参与学校管理、支持学校发展;鼓励探索通过土地、校舍、设备等要素以评估价定向租赁的方式将公办职业学校的某些专业或系部交由企业举办,支持公办职业学校交由大型企业委托管理等,职业教育办学迈出一大步。
股份制、混合制职业院校借鉴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工业园区合作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董事会制度的建设经验,最终实现产业园区、企业、职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共赢。2020年9月23日教育部建议借鉴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试行)》,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混”促“改”,推动形成多元办学格局。
财政支持、安全维护是保障制度的两个重要方面。 第一,针对校企合作,地方政府专门配套积极明确的财务制度,用于对合作项目的支持和奖励,巩固企业在合作中的积极性;第二,地方配套制定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安全风险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企业、院校的职责,细化安全条例督促校企双方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应当为统一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购买实习责任保险,解决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安全顾虑,保障合作的安全性。校企合作有法可依固然重要,但在政、行、企、校四个方面落实更关键。
3.3.1 政府管理部门层面
(1)政府主导搭建基于“共享经济”的校企合作平台。
首先,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组织等相关资源,建立山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相关信息。
其次,定期举办校企合作项目洽谈会。通过企业选专业,专业选企业,在产业提代升级、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生产技术创新、优秀人才招聘、学生就业、合作办学等多方面强化合作。广泛开展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教师培训、科研等合作项目,以及企业员工等文化教育、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再次,专门部门(例如山西省促进产教融合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定期召开优秀案例推介会,固化推广取得的成就,研判校企合作中的困难,提前介入协调。
最后,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保证校企合作激励政策真正落地。在平台上能够协调各管理部门的工作,提高管理效率,能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获益的实惠清单。
(2)增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要开展立体化宣传,重点宣传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和改革创新型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优秀劳动者的先进事迹,提高上述优秀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全社会、全员深入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发扬劳动光荣、技能珍贵、创新伟大的时代风尚。杜绝在评估、评比指标中,刻意强调校企合作企业须是世界500强企业的错误引导。
(3)构建校企合作评价监督体系。当地政府可借助第三方(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学校专家组成)对校企双方参与合作的行为进行监督,指导校企双方工作,规范合作流程,制定项目管理手册,架构深度合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指标定期考评,对合作过程和合作成效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通过评估促改监督体系的完善。
3.3.2 行业协会层面
(1)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为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将行业协会作为校企双方交流的联络机构、咨询公司或综合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协调与统计信息优势,将市场、企业需求信息、企业实用技术信息、学院供给人才信息等及时上传至政府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信息资源分享,双方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信息,相关利益体结合自身需求,便于寻找校企合作契合点高度一致的合作伙伴。
(2)发挥行业协会的帮扶作用。由政府、相关企业和专业培训专家组成行业协会,定期开展活动,为交流信息和加强合作提供帮助,为人才流动提供便利。例如:定期组织部分专业老师进入企业学习最新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增加高校教师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定期组织企业师傅进校园举办讲座,可将企业文化、技术标准、考核标准带进课堂。
3.3.3 企业层面
(1)在承担社会责任、回馈社会基础上,寻找与学院合作的高度契合点。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企业家怀着感恩母校之情在校企合作中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实践证明这种合作动机形成的校企合作是不长久的。只有准确把脉,确切熟悉企业所需,如季节性应急用工,选拔优秀员工,共享资源,利益分成,在多方面形成高度契合点,并且根据形势所趋,动态调整相关者的利益,才能进行长效的深度合作。
(2)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在企业层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积极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与学校共同建设标准化的技术案例课程、实践技能评价标准,增强企业能承担专业技能教学和实验实训能力,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到企业实训的制度。
(3)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5]。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首先确保职教经费投入畅通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机制、打破管理部门之间的壁垒等,还要提高职业技术人才待遇。一是深化薪酬分配改革。建立技能导向的技术工人长效激励机制,企业工资总额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倾斜。二是同等对待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例如参与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职称评聘和职级晋升方面保持一致。三是营建传播平台及渠道,讲好职教故事,传播职教声音,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3.3.4 学校层面
(1)学院的主动作为是关键,“一把手”主动担当更重要。首先,学院应主动出击,通过多种途径与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同产业园区的联系,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出台的校企合作有关政策,积极配合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学校融入区域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教师融入学校发展、学生融入专业发展,在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专业现代化建设、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等各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构建以互利双赢、文化相融、成果共享为基础的“校企共同体”高职教育特色办学模式[6],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其次,学院管理部门,尤其“一把手”应树立新理念,学习新政策,主动调研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形势,从单维行政管理向多元企业化管理转变,借鉴宁波、深圳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完成制度体系建设。敢于打破多方利益的束缚,从大局出发,在社会责任、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2)学院全员参与校企合作。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领导“牵线”是前提,积极落实是关键。建议在学校层面成立专职部门, 在二级学院成立产教融合办公室,实行直接由分管校长负责的垂直化管理制度。学院主要领导定期走访企业作为制度进行固化,二级学院每年对企业进行几次走访调研,掌握企业用人需求结构的变化;根据调研合理调整培养方案及招生规模;学院全员参与校企合作,如学习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办法,让每一位专业教师能对接一个或多个合作企业,全方位服务企业。
(3)企业师傅与专职教师能实现“横向贯通”。产业转型升级导致人才结构必须调整,迫使学校对人才培养发生变化,由此提升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得迫在眉睫。一是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型企业、优秀企业等资源,加强“双师”教师的培养培训,专业教师为企业服务仍能获得合规的收益。二是能让企业师傅在学校形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企业师傅在聘任、考核、晋职、待遇等方面与专业教师一样,实现企业师傅与专职教师“横向贯通”。
(4)探索职业院校可与区域、行业内技术先进、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实体企业以及具备支持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实力和条件的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合作举办职业院校、二级学院等办学机构,也可合作举办专业、培训等办学项目[7]。
(5)实施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的教学进度与企业的工作进度不能保持一致也是导致工学结合无法有效实施的原因。为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内容同步,使教学案例或典型工作任务来自生产车间、项目的选题契合企业真实需要、项目成果在实践中得到及时检验,学院应提供柔性化教学管理和服务与之匹配,根据企业需求灵活调整学习模块,使教学组织变得柔性化。
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社会认可度层面的不对等导致大型国企与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表现出更多的不情愿。望子成龙家长的非理性定位,培训机构的舆论宣传,精英教育的盲目推崇导致教育生态失衡。当前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升学、就业、考公、考研还面临许多挑战,而这些又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价值、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存在重要联系。
有法可依条件下,健全机制保障下,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高职院校根据当地产业需求及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自主灵活设置急需专业;自主选用或者编写专业实用教材;自主设置教学过程和教学进度。
企业工程师与职业学院教师实现相互横向贯通,来突破教师事业编制的“围城”。人力资源部门尽快落实企业技术人员经过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能直接担任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并根据其技术职务转聘为相应的教师职务[8];制定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聘任、考核、晋职、待遇的专门办法。
在政府、行业的大力引导与支持下,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也应将中小型企业当作主要合作对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引企入教、 引教入企”“岗课赛证” 贯通等形式,吸引区域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带动中小微型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够深度长期合作的关键要素是两者存在契合点。当前,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资源、技术更新、利益分配等方面与高职院校更容易达成一致。
创建校企深度合作的评价体系,能监督与落实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实践效果。在调研中也发现部分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得不够务实,表里不一,离预期效果还有很大差距,为防止这种现象多次重演,有关部门要制定校企合作评价体系,促进合作项目真正落地。
为构建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目前我国已培育8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山西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分四批共85家企业进行培育建设,其中仅1家为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企业,我省没有1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山西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通过地方政府顶层设计产教融合发展规划、资源布局、政策条例,来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降低校企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以行业(产业)、职教集团、协会(或第三方评价机构)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及时发布各地的财税、投资、金融、用地的优惠政策清单,发布用工、就业信息资源,对合作校企双方信用评价,推进落实合作激励政策;企业主动配套建设实训设施,接受学生顶岗实训,鼓励在岗职工以工学交替方式接受高职教育;高等职业学校主动对接企业,积极调整教学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师科研水平,鼓励教师进企业锻炼、转化科研成果。
校企合作、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作,共同探索、构建和实践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学科理论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建成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