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1-01-30 15:17□王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思政

□王 蓉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06)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对人类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虚拟、开放的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网络安全问题诸如漏洞、黑客攻击等频频发生,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信息安全问题愈加显著,如何培养信息安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许多高校都顺时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由于其传授的技术具有两面性,因此更需要对青年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信息安全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本文以该《纲要》为指导,探索信息安全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方法。

1 信息安全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1 落实国家对课程思政的改革要求

我国目前正处在科技高速发展期,2016年5月30日,“科技三会”召开以来,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抗疫、“探火之旅”等的成就都使我国朝着实现百年奋斗目标迈出了一大步。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心环节,也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高职院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在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纲要》中指出,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1.2 助力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人才

随着“大智物移云”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1],网络安全已经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全。而所有的网络安全问题,最后都归结到人的问题上。全国政协委员、360董事长周鸿祎认为“网络安全实质是人与人的对抗,不是购买和部署一批网络安全设备、安装一批软件就能解决问题,需要专业安全运维人员来做分析、规划、态势研判、响应和处置。需要打造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而对刚成年甚至未成年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网络安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保障网络安全,但另一方面如果使用不当,便会造成信息泄露危害社会稳定[2]。高校作为培养信息安全人才的主要阵地,更应该结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助力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力强的高素质信息安全人才。

1.3 信息安全课程的特殊性

信息安全是为保证数据系统安全建立和采用的技术、管理上的安全保护。其课程内容比较广泛,涵盖计算机网络、密码学、数据库安全、IP安全、web安全、网络管理安全、系统安全、用户认证、防火墙技术、法律与道德等知识。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充分挖掘其相关的课程思政要素并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讨论或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保证自身信息安全的同时不能有意或无意泄露他人、公司、国家的信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比如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国际化视野等,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软实力。

2 信息安全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

信息安全是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梳理其相关专业体系、行业背景、国家政策及国际态势等,挖掘恰当、匹配、接受度高的思政要素切入点,使之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2.1 培养国家安全观

在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同许多其他方面的安全都有着紧密的关系[3]。网络安全影响着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军事安全。因此,在网络安全课程中培养学生具有国家安全意识素养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全球网络安全事件理解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增强网络安全及国家安全意识。

例如大量境外APT(英文“高级长期威胁”缩写)组织长期有组织、有规模地对我国航空系统、国防军工、党政机关、科研院所、能源等领域进行隐蔽网络攻击,通过使用钓鱼攻击邮件、特种木马程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窃取大量敏感信息,试图控制我国关键设施和核心设备,严重威胁了我国网络安全和利益。2021年4月,有网络安全团队发现一个网络犯罪论坛上发布了超过13亿条包含有关中国公民敏感信息的记录,数据源包括:腾讯QQ、顺丰、京东、新浪微博等;再例如“滴滴出行”APP因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被国家网信办发布通报并下架。斯诺登“棱镜门”事件;丹麦海底光缆门等事件都体现了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及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对应知识点讲授的同时融入这些案例以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2.2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融入爱国主义元素,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强爱国情感。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不拘泥于专业相关知识,与互联网、计算机甚至其他领域相关的时事热点都是很好的教育题材。例如在“科技有国界”的今天,我国还需要在更多领域去占领技术高地,比如华为鸿蒙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技术。互联网等技术产业的落后,不光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会使我国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加大自主创新研发力度,解决“卡脖子”难题,培养本土的国际品牌,这样才能更好地减少对他国的依赖,进而保障我国信息安全。

2.3 深化网络安全法律意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电信诈骗转变为互联网犯罪。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后,网购、线上办公等互联网技术越来越被人们广泛使用,对网络技术的依赖使得黑客有机可乘。众所周知,人是信息安全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时也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因此最直接接触网络机密的网络管理员和相关运维人员一旦出现思想上的松懈或者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就会直接破坏系统,造成最严重的威胁。有关调查表明,目前青少年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体,且技术手段日益专业化。大学时期,正是青年学生法治观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的深度熏陶至关重要。

2021年6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2021年9月1日起施行。《数据安全法》将与《网络安全法》以及正在立法进程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一起,全面构筑中国信息及数据安全领域的法律框架。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法律教育,也可以通过了解相关典型案例强化法律意识。例如某通信公司员工售卖用户手机号码信息,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江苏扬州金融盗窃案;熊猫烧香蠕虫病毒案。通过让学生了解此类案例来避免有意或无意泄露机密信息。同时,可以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网络诈骗及校园贷骗局,谨防受骗。

通过了解信息安全相关法律及案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信息安全法律意识,同时提高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2.4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

《纲要》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4]。计算机网络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相对的安全。因此,要培养学生在信息系统设计、部署及维护过程中遵循规范、精益求精、反复检验,减少漏洞;在使用涉密系统过程中,对涉密信息妥善保存,不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出现安全威胁时遵循应急响应流程;在自我提升学习过程中不得未经授权对企业及政府网站进行渗透测试等;同时要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注重保护个人隐私,防止“社会工程学”欺骗。

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护网行动、个人隐私泄露及泄露国家机密等相关案例加深印象。例如某考生因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心生嫉妒,使用老师发在班群内的毕业生信息表内报名号数据为账号,尝试输入弱口令密码进入他人志愿填报系统,共计篡改151名学生中考志愿;李某利用自己在银监会工作之便将国家文件拍照用微信发给前同事,造成国家秘密泄露;四川某涉密单位员工离职后为泄愤和满足物质上的欲望,主动向境外间谍提供价值几千亿的我国机密情报,对我国党政机关、军工、金融等多个重要部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最终因“间谍罪”被依法判处死刑;某职业院校三名学生对多家企事业单位网站进行DDOS网络攻击。

通过以上案例,深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在职场中自觉践行职业规范,养成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品格。

2.5 加强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

在如今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互联网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公民个人隐私经常在不知不觉间就被他人非法获取,利用网络诈骗等手段造成人们财产的损失、名誉损害甚至影响人身安全,这些都可以通过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来减少信息暴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相关案例来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

在我们日常工作或学习的过程中,任何使用场所的设备都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而造成信息泄露。在使用网络时尽量减少提供自己的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住址等重要信息;不随意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避免下载一些带有“后门”的钓鱼软件;含有个人信息的物品比如车票、名片及快递等,一定要消除个人信息后再丢弃;不随意将公用数据线连入自己的手机或电脑,避免被植入木马或感染病毒;不连接陌生WLAN,在不使用时关闭自己手机等无线设备的蓝牙功能。在涉密部门工作时更要注意,删除或格式化U盘等外设都不能保证信息被完全清除,必须交给专门部门进行处理;采用具有国家资质认证的碎纸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

通过以上案例,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财产、名誉、人身安全保护意识。

3 信息安全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切实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两张皮”问题[4]。解决“两张皮”的关键是做好教学设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适时、适宜地加好“盐”[5]。

3.1 信息化教学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现代大学生多是00后,他们处在互联网、自媒体爆发式更新迭代的时代,他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运用并挑战新技术。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新技术更能契合学生的兴趣,使课程思政“活”起来。

一是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质量。课程思政的元素可以尽可能多地使用视频、动画、VR等多媒体技术呈现,打造沉浸式教学。

二是利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以就业为导向,在实训室使用安全设备、云平台及虚拟机等技术,为学生搭建攻防系统进行实战演练,强化认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三是运用移动社交平台拓展思政渠道。近年来,移动社交平台颠覆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生活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向学生推送与专业相关的时事热点及思政教育视频或文章。也可以鼓励学生做自媒体,交流、展示自己的专业理解或思想心得。

3.2 利用第二课堂的契合点

《纲要》指出,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4]。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光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可以选择特定的节日、特定的地点作为契合点,拓展第二课堂。如在国家网络安全日带领学生参观保密教育实训基地开展网络安全主题教育,在国家职业教育周进行工匠精神教育,在国庆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庆日参观校史馆宣传学校历史文化及育人理念,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练学生意志,在毕业季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等。通过特定的节日、活动日及场地挖掘思政元素,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4 结束语

信息安全不同于一般的传统课程,由于其传授的技术具有两面性,因此更需要对青年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是一项需要长期挖掘、逐步完善的任务,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全方位的配合与实施,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是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挖掘信息安全课程相关的国家安全观、爱国主义精神、网络安全法律及职业素养等的思政要素,并探讨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解决“两张皮”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国家安全观念、增强知法守法意识、提高职业敬业精神以及振兴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三级等级保护的CBTC信号系统信息安全方案设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