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鑫
小说《气球》是一部关于普通人的史诗,作品用生死繁衍的现实之重和孩子眼中的气球之轻,寻找面向未来的生存与抉择,具有直达生命根本的原始意义,也打开了当代藏区鲜为人知的生活日常。在这部小说里,能够谛听到一个民族隐微却真实的声音。
从剧本构思到改写小说再到成片,万玛才旦用了十年,让电影《气球》登上大银幕。电影以女性为主导,导演却不只是在为女性发声。在这部电影中,女性、少数民族、信仰、现实等诸多元素指涉的是更丰富的议题,是当前藏民的传统思维与现代化进程的冲撞所导致的群体压抑,是个体在环境的压迫下不断失去自由空间无法保有自我权利的挣扎。
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导演多年前在北京街头看到的一只红色气球,整部电影亦是通过“气球”这样一个“轻飘飘”的物体,讲述着沉痛的时代悲歌——一个普通藏民的一家,因区域社会环境导致两个淘气的小儿子把安全套当作“气球”玩耍,使得无意再孕的母亲卓嘎没有安全套使用最终再次怀孕。卓嘎迫于生活压力不想要这个孩子,但是从上师、丈夫到大儿子江洋却认为这个孩子是爷爷转世而来,因此大家都希望卓嘎生下这个孩子。这样在生与不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藉由“红”“白”气球作为符号,引出人与羊、大人与小孩、凡人与出家人、生与死、宗教与现实、信仰与思想、性与非性、保守与开放的多层次二元对立。
正如片名,气球是这部电影中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红白双色的“气球”是对生育的绝妙隐喻——代表失去生育机会的白色避孕套与代表孕育生命子宫的红色气球。
片中红色被设定为孕育生命的色彩,所以电影里藏民达杰在借来的种羊身上会缠上红色布条,女主角卓嘎和她妹妹卓玛都穿着代表孕育生命能力的红色衣服。而达杰把羊卖掉时,买羊的人将红色的百元大钞全都收走,留下达杰看着手中的零钱发呆。此处暗示着达杰虽然在家中强势,却并未完全掌握生育权,这也导致达杰渐感自己正失去生活的掌控权。
通常,红白两种颜色在中国传统中分别代表生与死、喜与哀。电影第一个镜头是从白气球内向外看的视角,似生死轮回中的转世前那一刹正观察这个世界,此处与结尾从遥遥升天的红气球上俯瞰的视角遥相呼应,二者代表了生命的一次轮回。而影片结尾那破裂与飞升的两个红气球,不但暗示着影片中的两个女人一个留在俗世、一个出家,更暗示了卓玛怀上孩子后可能面临的两种结局。
与此同时,电影中亦有两只由孩子用安全套吹成的“白气球”。就目前而言,在如电影中呈现的这类封闭的异域中,安全套这种充满“性”味的物品所带来的性文化是当地居民绝不会堂而皇之地谈论的,甚至那群粗犷蛮横的藏族成年男人在提及安全套时瞬间扭捏。对性的讳莫如深直接反映在了安全套上,性的压抑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给气球赋予象征意义在电影历史中并不是新鲜事,但是就万玛才旦的这部作品而言,导演结合藏区特殊的生活环境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从颜色上看,红气球的大红色与藏族地区荒凉的环境是格格不入的,红气球非常刺眼,就像卓嘎选择不要这个孩子的想法一样非常刺眼。从属性上看,其实气球只是一个玩具,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不了什么具体的价值。而且气球如果没有握住就会轻易丢失,并且气球是很脆弱的,碰到尖锐物体就会爆破。电影暗示了气球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卓嘎十分希望摆脱目前的困境,她希望作为女性能够有选择权,她希望活得自由,就像气球一样,但是第二层含义中这种向往似乎又是虚无缥缈的。电影结尾,当气球飞上天空时,片中每个人都抬头看到属于自己心中的那只“气球”。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它说出了命运自由以及为谁而活的道德两难,或许气球正飘向每个人心中的应许之地。
从白安全套气球到红色真实气球,这样的色彩转变,一方面是生与死的展现,一方面是大人和孩童世界的展现,更有观念上的冲击和对抗。
卓嘎因为怀孕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是电影的故事主线,卓嘎和丈夫达杰都是普普通通的牧民,育有三子并且要和达杰的父亲在一起生活。卓嘎作为达杰的妻子,除了要劳动以外,还要照顾家庭,生活本就辛苦,而再次怀孕,意味着将会面临超生罚款。
卓嘎首先想到的是堕胎,不凑巧的是达杰父亲却在此时去世。按照藏族地区的信仰和传统,人死后可以转世复生,因此大家都认为肚子里的孩子是达杰父亲的转世。这让她想拿掉孩子的愿望演变成了与他人的冲突,甚至激化为面临信仰的拷问。
从人类学角度来看,不管是藏地还是其他地区,环境越是相对闭塞,一些传统观念与古早信仰的影响便越大。同时,生育问题本身在任何环境都极其受重视,而当现实环境与信仰相碰撞,卓嘎和达杰的分歧早已超脱家庭内部,上升到了民族传统的高度。因此,听到卓嘎流产的想法后,达杰对其使用了暴力,这种行为令卫生所的女医生侧目,直言:“我们女人来到世界上不是为了不停地生孩子的。”实际上影片是借女医生之口说出了卓嘎内心的想法。
可以预见的是,藏区一定存在很多像卓嘎和达杰这样的夫妻,他们也在面临着信仰的生育理念和生活现实的冲突。
除了卓嘎和丈夫因为生育发生冲突以外,影片还存在一条故事副线,即卓嘎的妹妹——香曲卓玛的故事。该片是一部女性视角的作品,卓玛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
卓玛因多年前的感情创伤出家成为一名尼姑,但当她偶然间遇到初恋时却又产生了情感波动。前任赠予了她一本描写他们二人曾经经历的书——《气球》,这本书再次燃起了卓玛心中的情火。此时卓嘎告诉她要和过去的感情彻底割裂,避免再次受到伤害,甚至将书扔进火塘,而卓玛不顾一切伸手去拿导致被烫伤,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飞蛾扑火”寓意。一个出家的尼姑对爱竟然如此痴狂,如此执着不忘,这是与信仰的对抗、与传统的厮杀。反观卓嘎,二者对于事物的态度区别已然明晰。
电影中卓嘎和妹妹虽然是亲姐妹,但是导演明显在用这两个女性人物作对比,他们两姐妹可以说是互为镜像。卓嘎一直呈现出一种藏族传统女性的形象,比如阻止妹妹旧情复燃;而卓玛选择自由恋爱,虽结局不好,但依然有飞蛾扑火的勇气,她虽然并不认同姐姐的选择,却还是给予了善意的理解。两位女性的处境因此有了互文的对照意味。
前文谈到了卓嘎与卓玛的二元形象,而从藏区传统的价值观念来看,某个女性成为某位男性的妻子以后就要承担生育任务,影片中的达杰就拥有这样根深蒂固的思想。这个男人简单、直接、粗暴,他认为不能生育的母羊是无用的,实际上这也是通过羊影射他对于女性的看法。
卓嘎丈夫是家中的核心劳动力,是家中的经济支柱,自然也就有着较高的话语权。卓嘎没有选择的权力,新的观念出现之后,卓嘎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由此,传统女性价值观和现代女性价值观发生了正面冲突。实际上,卓嘎已经开始接受现代女性的价值观并为此付出行动。例如卓嘎正在学会抗拒丈夫的需求,甚至萌生了结扎的想法,但是受制于客观条件没有实现;她的家境和受教育程度也让她无法通过卫生所之外的途径获得更好的避孕手段。
在女性价值观念的展现方面,电影选择了生育这一主题,这是因为生育是女性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对于生育的态度往往代表了她的价值观念。影片中卓玛第一次想选择自己的生育权而不是由自己的丈夫决定,这就带来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尽管卓玛在影片中被设定为藏族女性,但是传统女性价值观与当代价值观的冲突可以扩展到所有民族的女性。例如近几年比较火的二胎话题,许多地方频频爆出女性选择不生二胎而发生家庭关系问题的事件。实际上她们和卓嘎一样,面临的都是生育权选择的问题,从深层次来说,就是传统女性价值观和现代女性价值观的冲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按下了加速键,而社会的演进从来不是同步的,尤其在我国这样的大环境下。无法摒弃的传统习俗、封建文化与真实当下的割裂只会导致那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人群产生群体性压抑,这是无可避免的时代之殇。万玛才旦在他的诸多影片中尽力呈现藏地中的这一现象,《气球》中亦然。
电影中卓嘎和妹妹代表的是现代藏族女性中的两类人,导演也是通过电影表明在世俗和现实的交融中这类女性的生活压抑,从电影主色调是偏冷蓝色中就能看出。
卓嘎的生活环境依然处在世俗之中,但是现实或多或少接受到的现代女性思想让她们开始想要做出选择。正应了那句话:人们因为选择而痛苦。因为每个选择都要付出代价,但是却无法预知选择的结果。卓嘎就在面对这种境地,她陷入选择的困境难以自拔,既无法摆脱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的文化信仰,又无法无视继续生育所要承担的现实压力。选择生下孩子就要面对生活的压力,选择不生则要经受背叛信仰而带来的煎熬。可以说,这是一道难以做出抉择的选择题,卓嘎被夹在“传统/现代”两种女性思想的中间地带。
影片中镜头较少的女医生周措实际上就是藏区现代女性的代表,她一直以理性的现代思维劝说卓嘎堕胎,相信如果这种事发生在她自己身上她也毫不犹豫地选择堕胎。但是我们要深层次地思考:为什么女医生可以直截了当地做出这种选择?这是因为女医生受过高等教育,她已经摆脱了传统世俗的压力,其次是周措拥有一份体面的医生工作,经济独立,不需要依附于男人生活。但是这对于卓嘎来讲行不通,卓嘎所有的生活物资都来自于丈夫的劳动,她如果选择不生育很有可能代表着会失去一切,所以卓嘎压抑着,她与同在藏区与她相似的女人们共同被压抑,亦在自我压抑。
影片以女性视角进行延展,但影片中的男性角色也是故事的重要推动力,其中卓嘎的丈夫达杰就是重要的男性人物。如果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个角色让人难以喜欢起来。达杰代表了传统藏区男性的形象,男性是家庭劳动力的保证,在家庭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甚至影片中因为生育第四个孩子的问题,达杰对卓嘎使用了暴力。但是在达杰这种貌似横行霸道的形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类男性存在的生活压抑问题。
达杰尽管与卓嘎发生了肢体冲突,但是事后达杰真诚地向卓嘎道歉,由此可以看出达杰是真心爱自己的妻子的。他也知道第四个孩子诞生会带来超生罚款和巨大的生活压力,但是根深蒂固的转世思想让他难以接受堕胎。达杰当然爱自己的妻子,但是达杰也对自己的信仰深信不疑。达杰也在遭受因为选择而带来的生活压抑。从电影中的一个细节可以看出:达杰在拒绝卓嘎打掉孩子并扇她耳光的第二天,一直试图向妻子道歉。他站在门口,看着挂在栅栏上的白色塑料袋,眼神里流露出一丝迷茫,哪怕短暂的同情和困惑只持续了三秒钟。
再看向除达杰之外的片中的藏族男性,他们粗犷强势,却在面对避孕套时讳莫如深,难以开口。这不禁让人产生一种错愕,是何等原因造就了如此割裂的一群人?这大抵也是一种压抑——被传统束缚的性压抑。
从影片到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纠葛似乎已经溢出了荧幕,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它无关性别,也无关身份,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时代的困境吧!电影《气球》完美地展现出某类人群在传统与现代、信仰与世俗的交织碰撞中的生存境遇。对于观众来讲,看这部电影的氛围是压抑的,但是这种真实的表达让观众产生了共鸣,哪怕观众并不是藏族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红气球,每个人也希望像红气球一样自由,但是现实的压力让这种愿望变成了奢望。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传统,但是任何信仰和传统都无法完全压制情感和欲望。因此,人生或长或短,起起伏伏,不妨坦荡些,不妨勇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