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历史和文化的共建
——以美英历史剧《王冠》《狼厅》为例

2021-01-30 14:51阎茹钰
视听 2021年9期
关键词:历史剧王冠历史

阎茹钰

一、历史人物传记类电视剧的基本概念与发展

(一)历史人物传记类电视剧的基本概念

历史剧最基本的规定就是“历史”和“戏剧”的结合。首先是戏剧,其次才是历史。我国一般把反映民国之前历史的电视剧称为历史剧,其通过演员扮演历史人物来展现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传统风俗文化、服饰场景等。根据历史剧忠于历史的程度,可以区分为“狭义历史剧”与“戏说历史剧”①。狭义历史剧,常被称为“历史正剧”,即尽可能忠于史实的电视剧。例如,《努尔哈赤》《汉武大帝》等正说类历史剧。戏说历史剧指具有少量真实历史的电视剧。可以说,狭义历史剧的标准十分严格,而现在市场中的历史剧大部分都是戏说历史剧。

中国的历史人物传记类电视剧题材主要围绕历代帝王将相,少有其他领域的历史人物能够出圈。因为在古代,不是历史凸显了帝王,而是帝王改变了历史。这些人物的传奇性,使得戏剧更具有可看性。古代平民百姓很少会被历史记载,所以电视剧很难有参考的资料。同时,窥探宫闱秘闻、围观帝王故事,是很多人的娱乐需求。本文主要讨论的《王冠》和《狼厅》也是围绕帝王将相展开的历史剧,虽然其没有以人物命名,但该剧以传奇人物的生平作为主要叙事线,以人物为核心,所以也属于历史人物传记类电视剧的范畴。

(二)英美历史人物传记类电视剧的发展对比

《王冠》作为英国和美国联合制作的电视剧,虽然由网飞(Netflix)出品,但主要描述的是英国的历史。这主要由于美国的狭义历史剧数量较少,肥皂剧和悬疑剧居多,观众对本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没有养成观看兴趣。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人喜欢怀念过去,而美国人更钟情未来。虽然美国历史也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二次世界大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传奇人物,但是此类内容往往会出现在西部剧、英雄电影中。美国由于自身的文化特点及技术能力优势,较之其他国家更擅长科幻题材的电视剧。相比之下,历史题材则是美国不太触碰的软肋。

从历史剧角度来看,英国的发展长期在世界中遥遥领先。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一向关注社会发展,其历史剧也在努力展示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不同性别之间面临的社会问题。在生产和播出机制上,1964年英国成立的BBC第2台,将历史剧作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形式,旨在培养年轻观众群体的历史观。同时,在固定的时间播放历史剧,使观众养成观看习惯。1970年以后,随着美国影视产品的大量涌入,英国历史剧逐渐形成了彰显传统文化、展示贵族与平民阶级矛盾的特点。英国实力雄厚的文学作品,也为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此外,BBC和美国波士顿WHBC公共服务广播公司合作创办的“名著剧场”栏目,源源不断地通过两国合作生产历史剧并向美国输出,使得英国历史剧在美国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随着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英国历史产生兴趣,英国历史剧在制作上也呈现了国际化的趋势。

二、英美历史传记类电视剧的叙事特征

(一)群像叙事:个体与整体的交相辉映

在美剧中,作品描述对象往往是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一群人。《王冠》中的群像式人物,根据阶级地位进行细分,共同构建起伊丽莎白二世统治时期英国皇室面临的共同困境。剧中没有深入表现君主立宪制,而是将笔墨分摊给了贵族、议会党派、教会、普通百姓等群像主体。编剧通过类型化的描写,系统地梳理了英国政治和历史。同时,多样化群像主体不同的处境和利益目标,形成了整部剧内在的戏剧张力。为了让观众对王室成员产生同理心,编剧将绝大多数普通人融入社会背景,以集合面貌或者以集体属性出现,强调他们的社会身份(如矿工、船员、侍从、神父),剥夺其私人身份。这种强调功能性的“去个体化”叙事策略,使得观众和人物之间很难建立一种“反射性识别关系”,进而抑制同理心的产生。

英国迷你剧《狼厅》则不是群像叙事。它是以克伦威尔为中心,将各类人物组成一张环环相扣的关系网,形成网状叙事。这些关系掺杂着政治利益、宗教倾向、人情世故等要素,复杂庞大。剧中通过构建克伦威尔的政治环境、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三方面,来塑造克伦威尔——阴险狠毒,同时又自信能干、为人忠诚、注重亲情、关心他人、充满同情心的立体形象。

(二)叙事结构:双线叙事与“太极式”情节结构

电视剧叙事时空主要有顺序、倒叙、交叉式叙述三类。美剧喜欢使用交叉式的双线或多线形式进行叙事,旨在丰富故事情节。《王冠》三季都是以双线叙事的方式推动情节发展,一条线为权力阶级,即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菲利普亲王、查尔斯王子为代表的权力阶层,另一条线为工人阶级,即王室侍从、普通百姓等在君主立宪制体制下的工人阶级。权力阶级的叙事线记录了英国王室的权力更替和他们的政治生活与情感生活,工人阶级的叙事线记录了大浪潮下政治的变化和百姓们的生活状态。两条叙事线平行推进,导演采用平行、交叉蒙太奇的手法,使双方叙事群体互相消长,呈“太极式”的结构。一方势力在努力建构着局面的平衡,但另一方势力往往将事件向危机的方向牵扯。最终,君主立宪制背景下的王室成员们在与人民的摩擦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工人阶级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认为,每一种叙事话语都包括不止一个单独使用的符码,而是包括一组复杂的符码,作者把他们相互交织起来,从而生产出富于无限启示意义和多种影响的故事②。《狼厅》的叙事结构在大的框架上前后呼应,有“轮回”的特点。第一集里,克伦威尔担任主教秘书的职务,主教随着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的矛盾而下台,克伦威尔也借着主教下台和安娜柏林的上位而上位;而最后一集则和第一集的权力路线恰恰相反,克伦威尔打倒了安娜柏林,为主教报仇,首尾呼应。

(三)叙事形式:碎片化的单元剧和短时态的迷你剧

美剧《王冠》采用单元剧的形式,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观众从任意一集观看,都不影响对整体剧集的理解。整体故事框架发展符合时间顺序,但是剧集之间的时间并不连续,而是弹性跳跃的。虽然单集都很不错,但从整体来看,《王冠》缺少贯穿全季的、交相呼应的细节。剧中断裂的叙事串联不上角色情感的转变,导致观众跟不上人物情绪。例如,第三季的最后两集之间缺少反映女王和玛格丽特公主之间关系变化的情节,人物的情绪断裂,让观众无法理解姐妹和解的起因经过。但是单元剧的这种“碎片化”特征,符合美国观众的观影习惯。这种“非线性”叙事,对于有着长期观影经验的美国受众来说,是十分熟悉的。

英国迷你剧《狼厅》,则是用较短的篇幅来简述一个时代。该剧在短短六集中,刻画了克伦威尔的政治生涯从起步到巅峰的阶段。但是由于迷你剧篇幅的限制,除了克伦威尔之外的人物个性不够饱满,剧情很多铺垫和展开不足。这与中国历史剧力求完整的“长时态叙事”有着鲜明的不同。反观中国历史剧的篇幅,几乎全是大型长篇叙事连续剧。虽然它们也表现一个时代历程和主要人物在大的时间线上的命运起伏,但是更加强调细节和连续性。这种剧集每一集都只是整部戏上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不具有独立性,需要观众养成长期收看的收视习惯。

三、历史传记类电视剧价值观建构问题与改进策略

(一)历史感的消解:整体真实下的局部虚构

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历史不过是一段故事,无异于任何其他故事。很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为了使剧情更加饱满或者更有看点,往往会参照一个历史人物的原型来虚构一个新的人物形象,带动剧情的发展。

在历史剧中,无关大局的细节剧情虚构十分常见。从历史逸闻趣事中索取创作素材,把历史当成可以随便捏弄的故事,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③,例如解构历史事件、为历史人物翻案等。但当虚构的人物或情节影响到核心人物的品格时,就缺少了对历史的尊重。在《王冠》第一季第四集中,首相丘吉尔的秘书小姐是虚构人物。丘吉尔推迟会议也要亲自去医院看望秘书的故事情节也是虚构的。剧中为了强调他的和善,反而将丘吉尔处理毒雾事件的严重失职一笔带过。这是编剧心中丘吉尔的形象,而不是历史中真实的丘吉尔。

在剧情上,《狼厅》参照亨利八世时期的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又不拘泥于正史的记载,挖掘和翻新了都铎王朝的历史,使历史变得具体亲近、触手可及。《狼厅》搜集了大量的真实细节,但是观众还需要警惕这些细节是否构成了虚假历史。

如今的电视剧制作者喜欢用当代的观念来观照历史,这种对历史的消解是对传统道德社会意识形态的蔑视和对政治宣教的反抗。近些年《甄嬛传》《芈月传》等历史题材的古装剧,缺少了史学作品应有的历史真实,混淆了历史与文学、真实与臆想的边界。观众无法分清哪些是史料中推出较为可靠的结论,哪些是作者自己的想象和演绎。作者不明确揭示,会让观众无从分辨。这些问题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给那些历史知识缺乏、分析能力不强的年轻人以误导。在史学通俗作品成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追逐的流行作品时,历史正剧更应全景式地展示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保证基本历史知识的真实性,正确引导观众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切入的角度:规避意识形态的限制

《王冠》虽然讲述的是英国温莎王朝的历史,却用美国资本与美国模式,做出了一部世界观众喜爱的美剧。美国制作方面对的是国际市场,虽然题材有局限性,但关键还在于视角的选取。《王冠》要避免沦为宏大理念的背书,需要找到世界通行的题材。例如,人性与神性的反思、小家与大国之间的博弈等等。《王冠》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将格局立于高处。剧情一开始便将二战后王室所处的新旧世界的对抗、王室与议会之间的微妙制衡关系摆上台面,在这种大背景下展现伊丽莎白二世的坎坷一生。对比《维多利亚》《唐顿庄园》之类的历史言情风电视剧,《王冠》没有落入俗套成为一个家庭肥皂剧。

《王冠》不同于以往的新历史观,创作者不能根据自己的历史观为历史人物翻案,因为剧中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仍然在世。于是,它需要创作者在史实与自主创作之间体现出分寸感。这段历史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所以需要敏感地考虑到政治因素。该剧创作团队的编剧是英国保皇党成员彼得·摩根。在创作中,他没有强化自己的政治立场,而是将情节点放在了伊丽莎白二世由女孩到女王的成长之路,以及“为人”与“为王”的人性纠结上。这样以人为本的立场选择,打破了文化壁垒,显著提升该剧海外传播的效果。

同样,中国观众在看《狼厅》的时候也没有文化鸿沟,因为编剧主要刻画了克伦威尔“人性”的一面。克伦威尔的上位姿态与同处中世纪的大明朝著名宠臣严嵩非常类似。编剧通过对人物“人性”的刻画,拉近了不同国家观众的审美经验。

“人性”是历史正剧最好的切入点。无论是历史正剧还是IP改编剧,最关键的是在精神追求层面上找到和观众交流的话语。有时候宏大叙事的历史正剧恰恰可能忽略了从基本人性出发。中国的红色题材历史剧也有从小切口入手的案例。例如,以事业带爱情的《恰同学少年》被称为红色题材中的偶像剧,虽然也有“小情小爱”,但更多的还是将重心放在了革命事业上。同时,剧中以青年时期毛泽东等人的求学之路为切入点,将当时有志青年的理想抱负与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价值观念在如今社会中仍具有深刻的教育和指导意义。

(三)以史为镜:文化传承的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剧承担了“以史为镜,反观现实”的反思、批判功能,为人们反观当代提供了一个视角。

历史剧中某些宏大叙事的意识形态,其本质是揭示社会整体矛盾或者人性的复杂性。《王冠》中的意识形态表现为民族意识、阶级意识等方面。它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母题,作为遗留在现代社会的传统制度——君王和皇室的存在到底意味着什么,身在其中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又应该做些什么。编剧通过不断展现每一个人的挣扎与选择,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同时在第三季中加入了更多的公共话题。例如第七集,讨论了科技与人类、哲学与信仰如何共处、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等等。在描写女王私生活的剧情中,编剧探讨了关于信仰、婚姻、爱情以及自我与责任等议题。

在近些年的历史电视剧中,编剧往往将历史人物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碰撞,让历史更加贴近现代观众。即使描写阶级制度中的底层社会,也并不强调服从,而是着重描写冲破等级和旧俗观念。这些价值观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平等、自我意识等观念不谋而合,将现代观众不自觉地带进了历史。然而,中国的历史剧在思想深度、历史厚度和文学性上,逐渐呈现出两极现象。一部分趋向于描写皇帝后宫生活的宫斗剧,一部分变成意识形态高于艺术形态的红色题材历史剧。如今,中国现代历史题材电视剧在思想内容层面上正在不断尝试创新。未来的历史剧应多关照大众的需求,通过历史人物面对本质相同的问题产生的思考和行为,引发现代人的审美反思与接受,为现代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启示。

注释:

①李胜利,肖惊鸿.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8.

②[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M].陈永国,张万娟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5.

③周靖波,魏珑.电视剧文本特性研究:话语与语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09.

猜你喜欢
历史剧王冠历史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一“点”之差
编外“鱼”赴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新历史
“点”搬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