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儿歌和童谣

2021-01-30 14:40谭旭东
师道(人文) 2021年12期
关键词:童诗谜语童谣

谭旭东

小学教材里有大量的诗,其中一部分是古诗,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儿歌和童诗。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里,儿歌和童诗占的比例不小。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课本里,一共有20篇课文。其中,儿童诗有薛卫民的《四季》、杨霞丹的《哪座房子最漂亮》、叶圣陶的 《小小的船》、林焕彰的 《影子》、王宝柱的 《我多想去看看》、田地的《平平搭积木》、程宏明的《雪地里的小画家》等7首,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儿童诗收入教材时,虽然都经过了改写,但毕竟都是诗。此外,一年级(下)课本里还有未署名的《画》 《小小竹排画中游》和程宏明的儿歌《比尾巴》等。而且在识字部分,还有郑春华的 《轻轻地》、李秀英的 《在一起》、邓元杰的 《“过桥”》、刘御的《小白兔》、李光迪的 《有礼貌》、王清秀的《月儿弯弯》、程逸汝的《彩虹》、杨福康的 《比一比》、寒枫的《菜园里》等儿歌。

可以说,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里,儿歌和童诗的比例很大,占了一半的份额。这是需要所有语文老师注意的。

儿歌和童诗在教材里这么重要,那么如何认识它们呢?现在不少语文老师缺乏对儿歌和童诗的认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管怎样,我们要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并想办法加以解决:

第一,大学中文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缺乏真正到位的儿童文学教育。尤其是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缺乏对学生的讲课能力的指导,学生们解读儿歌、童诗等儿童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不够。因此,很多语文老师看到这些作品,没有什么感觉,不知道如何讲,不知道如何把它们的美感和价值呈现给孩子,告诉孩子。要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老师要加强自学,多读诗,学习诗歌知识。第二,儿歌和童诗是不同的文体,它们虽然都可以算是诗,但有很大的区别,在写作上也有很大不同。语文老师要讲出它们的不同来,孩子们才能学会写作。要做好这一点,语文老师要多做一些优秀儿歌、童诗的鉴赏练习,让孩子们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找到它们最有吸引力的特点。第三,语文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讲解课文,到底应该怎么讲解、讲解什么,在这些问题的理解上,很多老师错了位。课文里什么最重要?很多老师也不太明白。孩子们学的语文,老师教的语文,自然包括语言和文学,语文给孩子们呈现的语言、文字的魅力,而所谓的思想和感情又是通过美的形式来传达的。因此,学语文,要过的第一关,是感受文字之美,要能品味到语言形式之美。第二关,是要学会创造文字。给孩子们读了儿歌,读了童诗,带他们领会了语言之美,他们就能模仿着写出来,这是一种文字的创造。第三关,是要通过文字来传递思想,传承智慧。但所有这些,最终要解决,则需要孩子们能读善写。不爱读书,不会读书,不读好作品好书,是写不好的。对文字没有感情的人,对文字没有信任感的人,对文字的美毫无觉察的人,是写不出美的、动人的文字的。

儿歌,也有人称为童谣,它也可以算是诗的一种,是能歌的诗,可听的诗。其实,一般来说,最好把传统的民间儿歌,称为童谣。而作家创作的则称为儿歌。现在国内有一批作家专心为孩子们写儿歌。儿歌一般是4行,也有的是8行,还有的行数更多,但一般在10行以内。但儿歌讲究押韵,而且每一行尽量字数相等。当然,传统的童谣里有的是 “三字句” “五字句”,即有些行里,是三个字或五个字。写儿歌一般要注意意象,有趣味。如北京童谣 《丫头丫》: “丫头丫,/打蚂蚱,/蚂蚱跳,/丫头笑,/蚂蚱飞,/丫头追。”它完全是三字句,也有生活气息和游戏性。如望安的 《五个娃娃》: “五枝彩笔画呀画,/画出五个胖娃娃。/黄娃娃,/白娃娃,/黑娃娃,/红娃娃,/棕娃娃,/皮肤颜色不一样,/亲亲热热像一家。”这首儿歌里,就有5个三字句,共有9行。如鲁兵的《小刺猬》: “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这首儿歌里也用了三字句、五字句。

三字句、五字句简短,适合朗诵,幼儿容易理解。但儿歌最吸引孩子的还是它的意象之美,它的趣味性,它能引发孩子对自然与生活的联想、想象。如胡顺猷的 《骆驼》: “骆驼,骆驼,/把山背着,/大山,小山,/一座一座。/一步,一步,/走在沙漠。/不怕热,不怕渴,/从早走到太阳落。”这首儿歌里,骆驼的意象很美,骆驼给人韧性,骆驼有坚强之美。当然,还要注意的是,这首儿歌里,语言押韵,流畅,富有节奏的美,朗读起来,很有趣味,还适合孩子表演。语文老师在教课文里的儿歌时,要发掘儿歌里这些美和有趣的元素,才能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编写儿歌的能力。

与儿歌相比,童诗没那么整齐,不过,它也是新诗的一个品种,因为站在儿童视角,符合儿童阅读,所以称为童诗。童诗写作要用孩子的眼光,要有儿童生活趣味,要有很美很活泼的意象和语言。如张继楼的 《瓜荫下》: “一棚树荫,一座瓜架,/藏着多少美妙的童话。//蜜蜂来看,蝴蝶来听,/小螳螂悄悄躲在瓜叶下。//知了听得入了迷,/停了歌唱、不再喧哗。”这首童诗有三节,每一节两行,也押韵,所以朗读起来,很动人。它的语言很活泼,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意象很鲜活,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很自然舒畅的情境里。写这首诗时,显然诗人是用孩子的眼光,而且他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在体验瓜棚下乘凉的惬意和乐趣。如高璨的 《风像邮递员》: “风像邮递员/把种子寄给冬天的大地/把树叶寄给寂寞的溪水/把明亮的太阳寄给蓝天//我请风回家/问她可不可以寄给我花香/风笑笑离开了/过了不久/我闻到了花香/由一棵开满鲜花的树上寄出。”这里,风被拟人化了,她是个邮递员,但更是一位爱与美天使,她把最美好的东西寄给别人,也把爱递给孩子们。童诗的美妙之处,也在这里,它的美是很容易与孩子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的。因此,我们给孩子读童诗、讲童诗,一定要注意用童诗来唤醒孩子的审美意识,学会体验诗里的情境和乐趣。

有些童诗和儿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别是诗行整齐的、简短的、押韵的童诗,更像儿歌。

传统的童谣和儿歌有一些有趣的形式。这里介绍8种,它们本来是民间童谣,但其形式也被一些儿歌作家采用。

1.摇篮曲。也叫摇篮歌、催眠曲,是那种哄幼儿睡觉时所吟唱的儿歌。可以说,摇篮曲是人出生后最早接触的儿童文学样式。从内容上看,摇篮曲通常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抚、安慰和对孩子的未来的希望和祝福,有些还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生活的担虑和母亲自己无处诉说的幽思与慨叹。现代儿歌作家也写摇篮曲。如黄庆云的 《摇篮》,是她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儿歌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共分四节,每节四行。全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宝宝睡在摇篮里,就像星星睡在蓝天、鱼儿睡在大海、花儿睡在花园。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为孩子编织了一个个精美的摇篮,在这些摇篮里,孩子们是“星宝宝” “鱼宝宝” “花宝宝”;在妈妈的爱的双手里,孩子又是快活的“小宝宝”。整首儿歌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面,从这画里,读者可以看到轻飘的白云、轻翻的浪花、轻吹的海风,还有妈妈轻轻摇着摇篮的姿态。它的语言也颇有特色,句式相同,每段仅变换几个字,就使全诗色彩纷呈,音韵回环。

2.绕口令。绕口令又称拗口令、急口令。它由一些读音相近的词语或一些近似的双声词、叠韵词组合而成,增加诵读的难度。由于语言拗口,稍不留心就会读错或念不准,而又要求清晰、快速、顺畅地念出,所以可以用来训练幼儿的口音,使它们口齿更清楚,吐字辨音更正确,口语能力提高,思维更加敏捷。绕口令实用性强,且常常引人发笑,富有趣味性,所以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和幼儿的喜爱。《四和十》是一首流传很广的绕口令。它把十个数字中发音相近的“四”和“十”巧妙风趣地放在一起,让读者区分辨别,从而训练和掌握平舌音和卷舌音的不同发音方法。

3.字头歌。字头歌是一种特殊的儿歌,其特点是每句的末尾的字词完全相同,而且这些字词一般是 “子” “头” “儿”等,是一种特殊的“一韵到底”,具有很强的韵律感。每首歌一般都有完整的意思和情节,语言往往幽默、风趣,甚至于滑稽。 《一猫子》是一首四川童谣,它的奇特处就是,将生活中常见的“猫捉老鼠”的事写成了富有情趣的儿歌。其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精炼,通俗易懂;二是通过猫捉老鼠的现象,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生活哲理——人的生活、生存,要靠自己动手、自己劳动。劳动、自力更生是维持人的生活和生存的最起码的原则。所以,当孩子们读到它或吟诵它的时候,就会明白要爱劳动,而不要成为一个懒惰的孩子。

4.数数歌。数数歌是一种培养幼儿识别和运用数字能力的知识性儿歌。它通常把初步的数字和一些有趣的生活事物联系起来,使抽象、枯燥、难懂的数字变得具体生动,可感可识别,从而引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学会数数。可以说,数数歌是适合幼儿的一种形象化的数学启蒙教材。有些数数歌不仅帮助孩子学习数字,掌握一定的数字概念,而且还给孩子一些其他的生活知识,或者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 《五指歌》是一首四川传统童谣,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它自然亲切,富有情趣。众所周知,儿童开始识数时往往喜欢用小手指勾算的方法,大人教会孩子一边扳手指一边数数,是让孩子学会数字常识的最有效的方法。 “一二三四五”,儿歌以数字开头,看似随意,但后面的 “上山打老虎” 立即调动了孩子的好奇心,而“老虎没打到,碰到小松鼠”的情节则产生了跌宕起伏的感觉,更引起了孩子的兴趣,接着“松鼠有几个”又很自然地引出了数字 “一二三四五”,于是,孩子的小手指又可以重新扳一次了,五个数字的概念也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象。

5.颠倒歌。它又称倒唱歌、古怪歌、滑稽歌。它通过大胆的夸张,故意将事物的正常关系和各自的特征加以颠倒,达到反衬正的效果和目的。常常我们可以看到,颠倒歌把不可能出现的事物现象描写得绘声绘色,让人产生一种反常的、奇特的、滑稽的感受。在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之后,促使他们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辨别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如《稀奇稀奇真稀奇》,这首北京儿歌十分简短,只列举了三件稀奇古怪的事物,但其荒诞性也是一目了然的,孩子们完全分辨得出真假:麻雀身子比老母鸡身子小多了,怎么会踩死老母鸡呢?蚂蚁的身子只能以毫米计,它怎么可能“身长三尺六”呢?更可笑的是,摇篮本是婴儿睡的躺的,老头儿怎么会坐在婴儿的摇篮里呢?岂不让人笑掉牙齿!这首儿歌就是让小孩子思考儿歌所唱的错在哪里。

6.游戏歌。它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念唱的儿歌。孩子们边玩边唱,边歌边舞,可以提高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增添孩子的欢乐情趣,协调孩子游戏的节奏、动作,还可以丰富游戏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爱游戏,幼儿的主体活动就是游戏,孩子通过游戏来认识世界,在游戏中,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可以得到健康发展。

7.谜语歌。谜语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不仅儿童喜欢,而且成人也喜欢。谜语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那就成了谜语歌了。我们一般把适合儿童的谜语歌纳入到儿歌范畴。谜语歌有别于问答调,它的提问非常含蓄、曲折,需要读者仔细思考,才可能回答出来。我们知道,谜语一般由谜面(喻体)和谜底(本体)组成。谜底就是所猜的对象;谜面则是启示读者去猜测的话语,它往往运用比喻、拟人、描述的手法去暗示本体的特征。作为儿歌的谜语歌是表述谜语的谜面的。

谜语歌是非常具有趣味性的儿歌,因为谜面里蕴涵着强烈的悬念,正投合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而且谜面的描写往往形象生动活泼,有助于幼儿认识事物,把握概念,所以谜语歌对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他们分辨事物的能力和开发他们的想象力,都有益处。

8.连锁调。连锁调也是传统儿歌中的一个品种。它是一种锻炼儿童的语言、思维能力为主的儿歌,又叫连珠体。它的特点是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再加上随韵粘合,从而环环相锁,连续下去,所以叫连锁调。传统儿歌中的连锁调意思往往不完整,甚至没有明确的意思,但句式简短,节奏韵律感很强,有趣的连锁谐音顺口易记,幼儿很爱诵唱。今天,在新创作的儿歌中,这种包含着一层完整意思的连锁调已越来越多,十分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如 《盖花楼》,据说是在儿童的一种“盖花楼”的游戏中产生的,在四川流传甚广。它先是以富有动作性、节奏感的 “盖!盖!”开头,继而引出盖花楼的活动内容。其间运用了顶真和随韵粘合的连锁方法,非常自然地由一个事物引唱出另一种事物。如由“低”随韵粘合,引出 “碰着鸡”。鸡会下蛋,又由 “蛋”的韵引出“碰着雁”。雁能叼米,再由 “米”的韵引出“碰着小孩就是你”。整首儿歌字句紧凑,节奏鲜明,音韵自然和谐,易背易诵。

以上只是儿歌、童谣的传统形式的介绍。现在很多儿歌和童谣不太用这些形式,只是注重押韵和字句整齐了。不过,家长和老师如果想带着孩子学习编写儿歌,可以借鉴这些传统形式,模仿着练习。无论儿歌、童谣怎么写,一定要适合朗诵,要有整齐之美。还要有很活泼的语言、很抓人的意象、很有趣的生活情境与气息,不然的话,孩子们不会喜欢。

家长和老师给孩子们读儿歌和童谣时,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要选择语言很通畅,很适合朗诵的儿歌和童谣。不要过分强调它的教育内容,不要把阅读当作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好的儿歌、童谣孩子们一旦喜爱,最终会在他们的心中种下爱与美的种子。因此,诵读儿歌、童谣也是一种自然的、自由的交流方式。

2.有些童谣和儿歌不美,只是顺口溜,建议不要给孩子们读得太多。顺口溜好玩,读多了,即使孩子喜欢,但不利于孩子对纯正、朴素和优美的语言的认识,将来还可能让孩子倾向于选择油滑的语言,形成低级的语言取向。

3.读儿歌、童谣是亲子阅读,因此,它更多的是给孩子一个爱的人文氛围,而不是我们所期待的语文教育。亲子阅读最有感染力的一点,就是孩子感觉父母是爱他的,阅读只是爱的形式而已。

儿歌、童谣是幼稚的文学,也是最初的语言启蒙,因此,简单、纯正和趣味是最大的追求,最好的标准。

猜你喜欢
童诗谜语童谣
抗疫童诗一组
谜语三则
童谣里的童年
谜语四则
谜语三则
童诗对对碰
快乐童谣
谜语四则
另一种话
我家有个屎壳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