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故事在中外合拍纪录片中的呈现

2021-01-30 12:37张之钰
视听 2021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变革纪录片

庄 圆 张之钰 王 否 宋 漾

近五年来,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时代环境中,中外合拍纪录片呈现泉涌态势。2015年,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推动下,五洲传播中心和美国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签署合作协议,在两个频道分别开办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录片专题栏目。作为中外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代表,《运行中国》于2015年在美国探索频道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中国:变革故事》于2018年在美国探索频道和优酷网同步上线,《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于2019年在国家地理频道和优酷网与观众见面。中外合拍纪录片是文化和思想的影像化表达形式,其播出促进了中国故事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成为海外群体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本文以上述三部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叙述主体、叙述客体和叙述方式三个方面探究其叙事策略,并对三部纪录片在优酷和YouTube视频平台中的播放量及网友评论情况进行分析,从跨文化角度探究其取得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提升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提出优化策略。

一、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

(一)叙述主体:多元主体共同叙事

叙述主体指叙事过程中的“声音或讲话者”“陈述行为体”,在纪录片中作为当事者叙述事件。任何事件的叙述都无法离开叙述主体,“是谁在讲故事”对于纪录片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其叙事的呈现起着引导和控制作用。叙述主体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等,根据叙事的需要,纪录片中可以出现一个或多个叙述主体。《运行中国》《中国:变革故事》《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三部纪录片都采取了多叙述主体混合叙事的方式,出现视频画外音、被采访者等多个叙述主体。

1.隐藏叙述者

视频画外音,即解说词,是《运行中国》《中国:变革故事》《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三部纪录片中共同包含的叙述主体。该叙述主体在纪录片中并非以人物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文字和声音对画面内容和画面背后想要传达的思想进行描述。这些解说词出自纪录片导演、撰稿人之手,因此他们是隐藏在镜头背后讲述故事的缺席作者叙述者。他们以视频画外音的形式,用总结性的语言文字对中国的发展、中国发展中的代表事件或地点进行较为生动的介绍,并通过隐藏叙述主体结构纪录片篇章,引导观众走入中国故事。

2.典型人物叙述者

亲身经历过事件发展的人物往往对故事的叙述具有天然优势,他们能够成为纪录片叙事中亲历故事的人物叙述者。《运行中国》《中国:变革故事》《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三部纪录片都选取了在中国的变革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或群体进行采访,让被采访者在镜头前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例如《中国:变革故事》在讲述改革开放对农村带来的改变时,对贵州省雷山县格头村寨民进行采访,通过寨民对道路修通、旅游业发展等变化的介绍,直观且形象地将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

3.出镜主持人叙述者

与另外两部纪录片有所不同,《运行中国》纪录片中设置了主持人一角,由美国建筑师丹尼·福斯特担任。主持人作为直接出现在镜头面前讲述故事的作者叙述者,在纪录片中亲身体验中国的飞速发展,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介绍给观众,让观众跟随其脚步感受中国的发展。以主持人之口吻讲述故事,达到增强叙事亲切感和共鸣性的效果,给予观众更好的收视体验。

(二)叙述客体:时代进程下中国的发展状况

叙述客体,即纪录片所叙之事,这是构成和影响纪录片的最主要内容。从宏观上看,《运行中国》《中国:变革故事》《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三部纪录片共同的叙述客体都是时代进程下中国的发展状况,讲述的都是中国的变迁与发展故事。

从微观上看,三部纪录片选取的侧重点及具体事例则有所不同。《运行中国》聚焦新世纪中国发生的巨变,从哈尔滨歌剧院、恒大足球学校、网络文学、紫外线餐厅等方面全方位感受中国人的文化艺术生活;借助全息技术、电子商务、高效农业种植模式、虚拟现实技术、直播等技术展现互联网国度的发展;以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机场为代表,带领观众领略中国基础设施的创新。《中国:变革故事》讲述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选取乡镇企业为典型讲述改革开放为农村带来的改变,以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为缩影讲述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改革开放后的奋斗与开拓。《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则是展望未来三十年中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具体选择以未来的交通和城市规划建设、绿色发展和可持续能源以及人工智能为案例讲述中国的前进方向和时空规划。

(三)叙述方式:大背景下的小故事呈现

除了谁叙述、叙述什么的问题外,怎样叙述也是纪录片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纪录片通过镜头叙事,叙述方式是纪录片叙事至关重要的策略所在,影响着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和受众的接收效果。

1.以小故事展现大变迁

《运行中国》《中国:变革故事》《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三部纪录片选取了诸多生活片段,通过一个个小人物、小故事、小细节来展现中国的变迁与发展,展现中国的欣欣向荣。纪录片从小角度切入进行铺陈,并在讲述的过程中,插入中国历史或现状的信息描述,灵活解构历史信息。

2.以行走体验方式讲述故事

在《运行中国》中,主持人丹尼·福斯特在行走与体验的过程中细致地介绍了中国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呈现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让观众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感受。主持人在节目中探访了哈尔滨音乐厅,进入了哈尔滨音乐学院的课堂,体验了基因测序,登上了港珠澳大桥的顶端,他以自己的体验引导观众观看,并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传递给观众,亲切自然,增强了纪录片的吸引力。此外,主持人在节目中还十分善于观察细节,常以西方人的角度向中国当地人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答也是纪录片呈现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中外合拍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分析

为了探究《运行中国》《中国:变革故事》《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三部中外合拍纪录片在国内外的传播效果,本文选取优酷和YouTube两个视频平台,对三部纪录片的播放热度、观看量及网友评论反馈进行分析,对比国内外用户反馈的不同,探究国内外受众对纪录片的接收情况和中外合拍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传播效果。

(一)受众反馈数量局限且内容单一

在YouTube视频平台上,《运行中国》《中国:变革故事》《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三部纪录片皆反映出播放量可观但点赞和评论数量相较稀少的情况。例如《中国:变革故事》第一集播放量超过一万次,而评论区参与讨论的用户数量却仅有个位数。第二集和第三集的播放量皆有近五千次,评论数量却不足十条。当评论区的讨论热度不够时,会对平台用户产生一个潜在的反推力,降低用户参与讨论的热情,减少思维的激发。由此可以看出,在YouTube平台上,海外用户在观看上述三部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录片时,较少积极主动地在评论区给出反馈。

从内容上看,受众对于《运行中国》《中国:变革故事》《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三部纪录片做出的反应在整体趋势上具有“单一”的特点。以优酷平台上《中国:变革故事》和《运行中国》的受众反馈为例,许多受众在评论区参与讨论时,往往是对纪录片的好坏进行评价,或者是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在评论区中,有不少诸如“剪辑很棒,节目很好”“致敬中国人,我爱中国”“我们的明天会更好”的留言,单纯发布“大拇指”“微笑”表情等鼓励赞扬的话语和贴图的用户也不占少数,导致评论留言产生很大程度的相似性。

(二)国内外受众反馈强度差距较大

对比分析《运行中国》《中国:变革故事》《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三部纪录片在YouTube和优酷视频平台的投放效果,可以发现国内外用户的反馈强度相差较大。

就播放量和点赞数而言,三部纪录片以及相关视频在YouTube平台的播放量普遍是几百次到几千次,然而使用中文和英文搜索得出的视频播放量却存在较大的悬殊相差。例如用中文在YouTube平台上搜索《中国:变革故事》,该部纪录片三集的视频播放量皆有上千次,甚至接近一万次,而用英文搜索得出的视频却只有不到一百次的播放量。基于国外受众大多数使用英文在YouTube平台登录和搜索视频,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面对外国受众,《中国:变革故事》每集的播放量较少,这也对评论区国外受众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低的原因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反观国内优酷平台,该平台中受众反馈较为热烈。在《运行中国》视频下共有两百余条评论,《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的每一集也有过百的评论数量。除留言数量显著增多外,用户评论的字数也大幅增长,还有一些用户对纪录片中提及的话题侃侃而谈,包括对国家的敬佩、对科技的感慨、对未来的畅想和对国家发展的建议。当用户在评论区的留言回复数量增多时,基于中国故事的话题讨论也逐渐展开和延续。

相较而言,优酷平台的受众反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较YouTube有显著提高。当然,由于三部纪录片的叙述客体为中国故事,在海外视频平台中产生的反响不够热烈也在情理之中。但作为中外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其设定的传播受众包含海外群体,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平衡纪录片在国内外的传播效果值得更加深入的思考。

(三)国内受众的关注点较为生活化和娱乐化

虽然大多数受众在视频平台给出的反馈都较为单一,但是在少部分评论留言中,同样能够归纳出国内受众更加倾向于就纪录片中某一个或某一些生活化和娱乐化的内容进行讨论。

例如《运行中国》第三集中播放了主持人丹尼·福斯特在影视剧《花千骨》中进行客串的片段,以此展示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而评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围绕《花千骨》进行讨论。《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这部纪录片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成果,同时展望未来三十年间国家的发展方向,其内容较贴近民生,因此受众更倾向于将重点放在自己身边的工农商发展以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上,就其展开热烈讨论。例如一位昵称为“俊杰哥哥”的网友发表评论:“一直盼望有一天能用AI+5G,能恢复我右肢的功能!”随后有不少网友为这条评论点赞。

当视频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喜好,而非只是对高大上的事物泛泛而谈时,往往更能引起受众的共情感和体验感,从而激发受众将身边的人和事代入话题进行讨论。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交流离不开情感的交流,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在传播过程中情感可以不受阻碍地传递。当把握好了方式,传播的效果就会更加显著。

综合而言,在中外合拍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可以很好地调动国内受众的积极性,但是如何调动海外受众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更好地将中国故事向海外传播仍需进一步思考。

三、中国故事在中外合拍纪录片中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对比分析《运行中国》《中国:变革故事》《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三部纪录片在YouTube和优酷视频平台的投放效果,不难发现三部纪录片的国内外受众反馈相差较大。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冲突、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外合拍纪录片受到类似的“冷遇”其实无可厚非。

如何在现有认识基础上对传播效果良好的叙事策略加以借鉴,如何让展现中国变革故事的中外合拍纪录片更好地切入国际语境,让国际受众对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是一部以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为目标的中外合拍纪录片应该着重探索的方面。

(一)探索国内外受众兴趣的有效交集

要想在巩固国内受众观看兴趣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吸引更多国际受众的目光,那么发掘国内外受众兴趣的有效交集、探索其间平衡点是关键。

受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影响,国内受众对类似纪录片的观看兴趣往往呈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势,并对娱乐化和生活化的内容情有独钟。相比之下,国际受众则更加偏向于去意识形态化、真实客观、“原汁原味”的现实表达。由此可见,尽管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差异与思维模式区分,国内与国际受众的兴趣交集是客观存在的,即二者都对生活化、细节化的真实表达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共鸣。因而,以小见大的叙事角度、聚焦挖掘故事细节的拍摄方式往往能有效增强跨文化传播效果。正如中国传媒大学的王晓红教授所言,“所有的细节东西、有特点的东西一定是抓人的东西。要把我们所倡导的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落实、落细上做文章。”

(二)发展引导式体验,提供多元化视角

在影响纪录片跨文化传播效果的要素中,叙述主体的引导是受众自主解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多叙述主体混合引导的典型,本研究中的三部纪录片都展现了在叙述主体方面的不同侧重。

除却解说词、典型人物采访等一般叙述主体,由主持人出镜的引导体验式叙述主体往往能提升受众的亲切感与参与感,进而达到传播效果的升华。主持人在纪录片中亲身体验地方文化,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细节,并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传递给观众,增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吸引力。同时,主持人还以提问的形式展开叙事,引导纪录片的叙事走向,提出受众想要了解的问题,解释受众可能无法理解的内容,激发受众好奇心,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例如,在《运行中国》中,由美国建筑师丹尼·福斯特担任的主持人角色贯穿全篇,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受众跟随主持人的介绍感受中国的发展故事,体验中国发展的变化,增强了自身的代入感。此外,对国际受众来说,国际主持人的身份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具有更强的影响性与说服力。

(三)加强国际合作,用国际方式讲中国故事

从长远来看,中国媒体还要学会主动向国际表达自己的故事。将具有国际视野的选题、平衡受众需求的叙事角度、兼具特点的视听语言艺术相统一,在准确把握国际受众需求的同时,通过国际合作构建广泛的传播网络。

只有正视话语表达的差异性,寻求价值观的共通性,真正从纪录片的选题、拍摄、剪辑、传播等每个方面着手把控,在适应国际跨文化传播要求的同时,坚守纪录片里的中国故事原貌和中国精神继承,才能做到“因势而变”却不失本心,充分发挥纪录片跨文化、跨时空、跨阶层传播的良好效果,有效地促进各国间的人文交流。

四、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纪录片担负着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责任,《运行中国》《中国:变革故事》《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三部中外合拍纪录片是中国向海外讲述中国变革故事的重要实践。发掘国内外受众的兴趣交集,以小故事的呈现体现大时代背景下的国家发展,用引导体验式的方式讲述故事,媒体人仍需着力探索中外合拍纪录片的优化路径,加强国际合作,发挥合拍纪录片“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使命,有效促进中国故事在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跨文化变革纪录片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变革开始了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