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夕豪
国家形象一词源于国际政治学,之后引入传播学领域和文化学领域。国家形象在当代已成为主权国家展示自身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以及提升自身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等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国家形象不仅是对内的,也是对外的,在对外交流与文化输出的层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传播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在传播中被构建、解构、交流、修正。传媒是典型的文化软实力,本质上是媒介运用信息手段,在无形中改变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电影作为一种已知的大众传播手段,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美国好莱坞大片就已经成为美国对外输出政治意识和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
武侠电影是我国贡献于世界的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已经成为中国特有的名片。在对外交流过程中,通过散发中华文化独有的底蕴和魅力,传递中国侠义精神和国家情怀,借以表现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行为体系。长久以来,武侠电影不仅打破了中西方文化的隔膜,也增加了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获得了文化认同。不仅如此,近百年来,由于武侠电影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功夫”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可以说,武侠电影在对外传播交流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彰显中国国家形象、表达中国精神的重要手段。
1.武侠电影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的“走出去”
武侠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章太炎在《訄书·儒侠》中谈及:“漆雕氏之儒废,,而闾里有游侠。”他认为,中国的武侠文化与儒家文化关联颇深,在一定程度上,武侠文化起源于儒家文化。梁启超则在其所著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认为墨家的一个分支形成了游侠一脉。鲁迅先生也曾说:“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认为侠客是从先秦墨子一脉当中脱胎而来的。可见,中国武侠电影正是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再度进行影视创作。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技近乎艺,艺近乎道”,武术在武侠电影中并不仅仅在于表现一门搏击的技术,更多的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哲学观念,已经成为武道。观众在感叹《霍元甲》里高超的武术水平时,也会反思一代宗师霍元甲以生命维护民族气节、诠释武术真谛的伟岸形象,也会去了解他所提倡的精武精神以及在困难时期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在看到《英雄》里的无名时,也会想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在看到《卧虎藏龙》时除了惊讶于东方美学的浪漫,也会有对于爱、道和生命的反思。
电影作为影像的载体、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对于文化的对外交流起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而作为在世界电影艺术中极具重要性的中国武侠电影,打破了文化的藩篱,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同时它所体现的中国武侠精神也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走出去”。
2.武侠电影可以讲好中国故事,抵制文化霸权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21世纪的竞争必然是文化的竞争。美国的弗·杰姆逊(Fredric Jameson)认为“第一世界”在文化的输出上占据主导地位,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可以看成是一种具有优势地位的世界性价值观念。“第一世界”可以通过传媒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在整个世界的传播流程中进行编码重组,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传输的中心源,不仅在文化的传播中占据着较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在强迫性地向不发达地区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也是文化霸权的一种体现。西方国家在对外交流时,一直在打造自身的文化名片,实现文化对外输出,例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动漫等。这对于中国来说值得警醒,毕竟中国在对外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呈现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所以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占领文化高地,是抵制文化霸权的重要手段。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武侠电影作为近百年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电影类型,在对外的文化输出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方面早就已经开始发力。正如张艺谋导演所讲:“用民族化的影像创造蕴含民族精神内涵和民族审美经验的作品”。武侠电影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上有自己的选择,内核上多为侠义之举、救亡图存,在武侠故事的背后展现的多是民族历史的思考和中国儒家伦理精神。例如徐克的《黄飞鸿》系列表面上是在塑造英雄黄飞鸿,其实是在探讨清末时期的农民起义、清政府腐败以及列强入侵等问题,反映的正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是在探讨武术的传承、武道的精神,但更多的是体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东方的哲学。武侠电影已经成为抵挡文化入侵的工具,并且它扎根于中国故事,讲述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核,实现对外传播。
3.武侠电影可以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国武术能够发扬光大,在海外引发习武热潮,武侠电影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它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也将中国武术的发展脉络、文化特色、侠义精神等呈现给观众。《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代表的不仅是责任、隐忍,同时他的身上也反映了中国儒家传统的伦理文化;《英雄》里的无名,愿意牺牲自己换天下太平,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社稷为大,个人次之。可见,武侠电影在内容上总能把侠义精神、英雄崇拜、家国天下等受到观众推崇的社会心理与国粹武术相结合;在形式上则把中国古老的东方美学、山水意境和儒家思想相融合。武侠电影里的人物讲究以德服人、以武会友,自我牺牲、为国为民,已经脱离故事的范畴上升到了哲学的境界,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思想里的天人合一、天下大同,这样的境界也正是所有人所追求的,直到现在也并不过时。武侠电影提倡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愿景能够在文化上加深观众的认同感,提升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部分武侠电影中只有武力缺乏侠义,没有武术精髓
武侠电影的文化色彩并不仅仅是在于其招式和打斗,更重要的是在武侠电影背后所呈现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价值观。武侠小说家梁羽生这样表述“武”与“侠”的关系:“‘侠’是灵魂,‘武’是躯壳。‘侠’是目的,‘武’是达成‘侠’的手段。与其有‘武’无‘侠’,毋宁有‘侠’无‘武’”。可以说,侠文化源远流长,武侠电影更应该注重侠文化的刻画,而不应该只是简单描绘“武”。但是,不少武侠电影忘记了侠义精神的内核,为了打造视觉上的奇观,可以在电影里制造光怪陆离的世界。例如电影《无极》内核上是在讲人生的选择,然而表现手法上粗俗、故事逻辑上混乱,人物的塑造也没有正确的三观;《满城尽带黄金甲》讲的是五代十国的复仇故事,然而其中的故事情节模仿国外的《雷雨》,人物设计上不够正面。多部电影将封建思想、视觉奇观作为创作要素,武侠电影中的侠义精神却荡然无存。
2.部分电影过分强调暴力,不利于国家形象构建
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一直强调平等对话,绝不恃强凌弱,反对部分国家利用自身实力压迫其他国家的行为,一贯主张和平,拒绝暴力。可武侠电影由于题材限制,暴力是不可缺少的元素,这就会使部分电影走进倡导以暴制暴的怪圈。当下,如何协调与平衡在故事中表现武侠世界的同时消除暴力因素的不良影响,既能够符合观众观影的心理,又能够适应电影艺术创作规律,已经成为电影创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武术作为一项传统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中国体育竞技项目,在武侠电影中表现得应该是天人合一、家国天下、为国为民、自强不息等人本思想,不应该是争勇好斗、恃强凌弱。然而当今很多电影为了票房不惜以满足观众的暴力欲望为代价,给社会带来了众多负面的影响。
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喧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武侠电影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塑造正面的、积极的中国形象。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一个优秀的、正面的形象必然是具备典型的民族文化特色、典型的时代特征的。例如《霍元甲》和《精武门》就将民国初年中国人救亡图存、自强不息、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只有强健体魄、胆识过人,才能面对侵略保家卫国;《龙少爷》利用电影的外衣,对中国的传统运动项目“抢包”和“踢毽子”进行了传播,实现了商业和文化的双赢。
武侠片本身就是中国所特有的电影类型,武侠电影相关的产业也是从中国开始设立,包括配乐、服装、道具等,但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还是影片的动作导演。在电影产业化的今天,动作导演已经成为每部电影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之一。没有袁和平的动作设计,《卧虎藏龙》的飞檐走壁、竹海比武就不可能出现,这部电影也不能成功;没有程晓东打造的武舞场面,《英雄》也难以缔造票房神话。在电影的制作上,威亚首先由中国导演进行运用,而表现打击力度的Power粉是在武侠电影中实现创新的。在电影剪辑上,武侠电影首先打破了好莱坞电影“无效剪辑”的常规,提出了“暴雨剪辑”这种独特的动作美学手法。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贡献于世界电影艺术的重要类型,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并且在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还是对于侠义精神的传递,都在对外交流中体现出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