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诗柱
内容提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之后,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变化提供的现实可能,发展主题和发展任务变化提出的历史必要,因而是党带领人民持续推进民族复兴大局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应对动荡变革的世界百年变局演变特别是尖锐复杂的中美战略博弈的必然选择;也是有效推动“两个大局”良性互动的战略抉择;归根结底是更好统筹“两个大局”、谋划推进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决战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并把它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对事关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创造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精髓要义就是在统筹“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做出“三新”部署。“‘三新’最新为新发展格局。”①江金权:《把握构建国内大循环的着力点》,《学习时报》,2021年1月25日,第1版。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全党都要胸怀“两个大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因此,从“两个大局”交互作用的视角,理解好、把握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对于准确理解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演变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走好走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历史与现实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凝聚起亿万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最大的同心圆,也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主要标志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和国际地位乃至民族的精气神都站在世界前列。中华民族不但要“站起来”“富起来”,而且要“强起来”,以确保站得住、富得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担当和自觉。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是党领导人民在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而探索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之后,才进入快车道的。在当代中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本质上就是推进以“五位一体”为总体布局、“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本质上就是要统揽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四个伟大”: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基础上,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指明的道路,勇于和善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去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伟大梦想。在当代中国,民族复兴就是最大的“国之大者”。
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已经形成宏伟气象: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及其精神状态都跃上了新的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到了实现“强起来”的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①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6日下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转引自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3月7日,第1版。。因此“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刚刚过去的2020年,注定是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虽然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其他重大自然灾害的冲击,但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大陆的14亿中国人实现了千年梦想、过上了小康生活。这确实是新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但推动且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征程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而且也为解决贫困——这个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提供了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分量极重的中国贡献,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更为强劲的中国力量。大国的崛起,“都是因为它内部的国家制度的崛起”。③郑永年语。转引自初英杰、左翰嫡:《中国奇迹源于国家制度优势——访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10月21日,第5版。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就是一整套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国人民因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而更加坚定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了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信心和决心。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总是要分阶段来丈量、分步骤来实施的。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制定、不断完善并接续实施的战略安排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征程分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成)现代化国家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建设都是与走向现代化的追求融汇在一起的,每个阶段也都是走向“现代化”的总征程中不可或缺、不可逾越的步骤。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方面,它推动并标志着我国民族复兴大局的总征程在客观上拥有了新的发展基础、具备了新的发展条件、站上了新的发展台阶、迈进了新的发展阶段,从而为确立新的发展主题、采行新的发展战略、转用新的发展方式、完成新的发展任务、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即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另一方面,我国民族复兴的总征程转入“新发展阶段”,即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就意味着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了全局性、历史性的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使我国社会生成了许多现代化的因素和成分,但小康不是现代化,我们离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辛的努力。
仅从生产力发展层面看,如果说“建成小康社会”主要是解决了人们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那么,“建成现代化国家”则是要实现国家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实现由现代科技支撑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军事国防的全面现代化;是要自主研发出在国际上处于并跑乃至领跑地位的现代化的技术,建成自主完整、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是要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是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需求侧的结构性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全面优化升级产业及其技术结构,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满足人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优条件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果说过去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扩大财富总量,那么现在的主要任务则是要通过经济结构现代化、自主化的转型升级,来提高发展质量、提升财富生产力、增强国家供给体系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匹配度。因此,从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转入全面建设(成)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征程中必须升级转段的“新发展阶段”,因而毫无疑问需要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长期以来,基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基于我国劳动力极为富裕、资金(含外汇)和技术极为短缺的要素禀赋严重失衡的结构,我国的工业化很大程度是大量从事基本生活必需品生产的“生活—小康”型工业化,是主要依靠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廉价资源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资源—输出”型工业化,亦是依靠引进外资企业、实现低成本劳动力与国际资本和技术嫁接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输入—打工”型工业化。由此导致在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中,我国虽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自主产业总体上还处在国际价值链的中低端,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许多领域还不具备完整产品的自主生产能力,支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自主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支撑高端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在国民经济的整体循环中,我国自主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体系还存在结构性失配问题:因生产要素长期集中于中低端产业而造成中低端产能过剩、中高端产能短缺,“我国供给体系产能十分强大,但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①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13页。,在大量中低端产品(包括服务)需要到国际市场上实现“价值补偿”的同时,国内的许多高端产品却要到国际市场上实现其“物质补偿”②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要能够顺畅实现,首先需要社会总产品在市场上的顺畅实现,这个实现的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8页。(当然,也有许多大宗商品需要到国际市场上购买)。这反映了我国自主的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国际形势一旦有风吹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循环就会有阻滞不畅的风险。因此,我国经济规模虽已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已达到1万美元,但经济体系总体上还显得筋骨不壮,呈现出“臃肿、虚胖、体弱”的特征。
经济的科技含量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等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成为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集中体现③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求是》,2021年第2期。。尤其是“由创新能力不足产生的核心技术供给不充分,由供给体系质量不高产生的有效供给不足”,成为发展不充分问题的突出体现(洪银兴,202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尚未根本改变。作为“三步走”战略安排“第三步”的这个“新发展阶段”,其实质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发展阶段,是决战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实现的发展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后,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素禀赋中劳动力供给从增长转为下降,资本供给从短缺转为富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已经出现,加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价值链活动出现明显收缩趋势,制造业全球化进程有所减缓、停滞甚至倒退等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江小涓等,2021),那种基于资源禀赋的劳动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洪银兴,2021)、实行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原有发展格局需要改变,依靠大规模生产要素投入、大规模扩张产能推动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达极限,依赖外循环来带动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内循环已力不从心,适用于起飞阶段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已难以为继(余永定,2020)。除2017年外,“十三五”期间其他年份的经济增速都在下滑这个事实,说明依靠大规模的基建、房地产和出口驱动经济增长的原有的发展格局,已难以支撑“十四五”规划《建议》及《纲要》设定的到2035年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需要。因此,将过去以外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转向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符合大国经济发展中外循环地位先升后降的内在演变规律,因而是必然选择(江小涓等,2021)。
总之,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以后,传好民族复兴“接力棒”,既有可能、也有必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程恩富等,2021),这是基于我国要素禀赋、经济规模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而“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
“格局”有形状、结构、位置、布局、局势、态势乃至气度、气象等多种字面意义。新发展格局同样内涵丰富,新意颇多。从实践逻辑看,它要追求的是经济循环模式由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融入参与式向立足强大国内市场并辐射引领国际市场的自主引领式的跃迁。因而其具体的“构建”要求包括:在发展模式上,要由偏重于外需拉动向着重于内需主导转变;在发展战略上,要由偏重于出口导向向着重于进口替代转变;在发展方式上,要由偏重于外延粗放向着重于内涵集约转变;在发展重点上,要由偏重于经济增长速度、扩大财富存量向着重于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财富生产力转换。“构建”要追求的结果是:自主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由位于国际中低端水平且不完整的状态向位于国际中高端水平且相对完整状态的转变;经济结构由较为低端、失调状态向高端、协调状态的升级转型;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引领驱动的转换。通俗地说,新发展格局,是整个经济结构、循环模式、发展动能和制度规则的自主化、现代化、全方位的转型升级,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自主、内循环、高水平基础上实现动态均衡的格局(杨洁和朱诗柱,2021)。因此,它不是对原有发展格局的小修小补,也不仅仅是打通原有循环模式中的堵点、断点,而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对国民经济循环模式的系统性再造与升级,是对原有发展格局展开的战略性创新与转型(盛朝迅,2021)。可以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统筹“两个大局”基础上,对新发展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的实践回答,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和民族复兴大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从理论逻辑看,新发展格局理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一整套创新理论和政策举措的整合集成与创造性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新发展阶段统筹“两个大局”、谋划推进我国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重大论断。笔者理解,这一论断描述的事实是:在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主要国家内部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世界科技、经济、政治、军事格局,全球治理体系、治理格局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选择等,都处在深刻的调整转折变革之中,而且调整的幅度之大、转折的速度之快、变革的程度之深,百年未有,影响深远。
具体地看,以新一代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支撑、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为标志、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均有机会分享红利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快速演进,以及由此导致的大国科技竞争,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科技结构,是影响大变局的重要变量。以“东升西降”为表征的国际力量对比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由此导致的大国战略博弈加剧、地缘政治冲突升温、意识形态对立加深,是影响大变局的“最大变量”(王一鸣,2020)。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回缩和制造业全球化退潮、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全球安全问题层出叠加,难以逆转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利益命运紧密相连的世界历史大势;按照更加公正合理的原则要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治理格局、治理秩序从过去单纯的西方主导变革到世界各国协商共治的新体系、新格局、新秩序,是世界百年变局中的普遍呼声。中国的现代化模式获得初步成功并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承认,西方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受到广泛认同,人类社会关于未来发展的方向面临着新的可能性选择,成为世界百年变局中最为特殊的一抹亮色。各国内部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发出不同反应,西方国家的民粹主义、排外主义猖獗,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是世界百年变局的基本特征。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大流行如催化剂一般,既加剧了世界包括各国内部原有的深层次矛盾,也为动荡变革的世界增加了新的风险挑战。在疫情的大考面前,“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在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优异答卷,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人民的凝聚力及其背后起支撑作用的中国文化价值观之优势。与此相反,一些西方国家却在疫情的大流行中深陷泥潭、久难自拔,表现出“疫情失控、经济失速、政策失灵、民主失范、治理失序”等特点①国纪平:《事实胜于雄辩》,《人民日报》,2020年12月31日,第5版。。目前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优劣较量日趋激烈;西式民主制度正在变成政党缠斗的工具;面对新兴力量的崛起,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愈发猖獗。
作为百年变局的重要表现,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内部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收入差距扩大化,严重威胁其经济社会稳定,导致其经济增长乏力、种族矛盾激化、社会撕裂加剧、民粹主义蔓延、政党严重对立。为遏制打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逆全球化、去中国化的浪潮极速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②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求是》,2021年第2期。我国发展外部环境中面临着显著增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将成为常态。作为百年变局的重要内容,中美战略博弈尤显尖锐复杂、深刻持久。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发起种种挑衅的本质是要破坏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遏制中国的发展,以保持美国的霸权优势”(逄锦聚等,2020)。百年变局中国际格局方面的最大变化是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面对中国的崛起,特别是由于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不同,作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代表的美国统治集团和政治势力认为,中国的发展壮大,不仅威胁到他们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以及在全球获得巨额利益的空间,而且威胁到其国本和根基,即他们一直以来引以为豪进而不遗余力向外输出的价值观及其政治经济制度。因此,中美战略博弈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大国竞争都将更加尖锐复杂。也因此,美国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其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的立场都不会改变,至多是阻遏中国的具体方式方法有所不同。美国国内的深层次矛盾大多是制度性、体制性的,谁上台也解决不了。挑事中国、转嫁矛盾是美国任一届政府的不二选择。由此看来,中美战略博弈将贯穿我国民族复兴的全过程。目前阶段,这场战略博弈似正处在关键的“较劲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在较长时间内都将处于逆风逆水的境况,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换言之,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比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时复杂、险恶得多。
两百年前,国土面积、人口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均稳居世界第一的中华大清帝国,之所以陷入被动挨打、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就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眛于世界正经历由工业革命引起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或者是虽有了解但因维护专制统治之需而有意视若无睹、闭目塞听、掩耳盗铃,然后搞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反对变革所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今天如果沉湎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对世界百年变局视若无睹、不思应对,同样有可能陷入落后挨打、遭人欺凌的境地。
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特别是美国及西方推行保护主义的逆全球化政策,在科技、产业等领域急欲对我“踢掉梯子”的挑战①[德]弗·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48页。,“做好极端情况下国际供应链断裂、经济回归内循环和本土时代的准备”(朱诗柱,2020),在百年变局中牢牢把握住我国发展的主动权,维护国家经济和发展安全,必须变革过去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循环模式,过分依赖国外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内需作为拉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主引擎、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基础支撑、以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化高水平为关键,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良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换言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国际形势变化而“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我国的民族复兴大局与世界的百年变局,在同一时空下形成历史性交汇,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激荡,形成错综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是势所必然。统筹“两个大局”的目的,是要通过确立、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推动“两个大局”之间良性互动,即以民族复兴的成就推动世界大变局正向演变、化解大变局带来的风险挑战;以大变局的正向演变助力民族复兴稳步前行、如期实现。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应对百年变局演进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复兴大局推进产生的内部条件变化而做出的主动调整,是有效推动“两个大局”良性互动的战略抉择。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在世界百年变局的大环境里面展开的,它本身就是世界大变局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引领力量,是型塑这一大变局的重要自变量,是具有深远世界历史意义的“利好”。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30%左右;我国如期推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世界格局沿着“东升西降”势头加速演变的重要推手。因此,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坚持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加快改革创新,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推动复兴大局稳步展开,就可以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就是对其他国家的最大贡献;就可以推动世界格局继续朝着更加均衡稳定的方向发展,推动世界大变局朝着更加符合世界人民利益和意愿、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趋势的方向演进;也就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既定征程创造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且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展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类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在客观上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走向现代化的的路径选择,又无可避免地“动摇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霸权体系和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王彬彬,2021)。因此,保持我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保持我国民族复兴征程的稳步前行和复兴大局的稳定展开,就可以更加有力地践行我们提出的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主张,包括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最终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治理格局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此,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不二的战略选择。
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来看,要坚定不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而不是权宜之计。有效的内需并不是自动生成的,而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以充分挖掘和释放内需潜力,形成需求引领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良性循环局面。一要坚持以生产适销对路的使用价值为着力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重点,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避免出现经济过度金融化、产业发展空心化的脱实向虚倾向,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二要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破除各种有形无形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包括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现代诚信体系建设,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建设高水平市场体系,以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和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三要通过增量调整的办法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人口城镇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努力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居民消费规模、升级居民消费结构。要改变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最终消费率都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状况,改善投资消费失衡局面,发挥消费对以内循环为主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牵引作用,并使高端消费成为引领供给侧升级的新动能。宏大顺畅的国内大循环形成以后,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就会产生巨大的黏性,就能把全球的资源要素粘在我们这里,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局面。
从产业链供应链自身的循环来看,要努力实现和保持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高端、安全可控。为此要打一场经济上的自立战、自强战。一要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好补链强链攻坚战,推动产业链循环由外转内,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特别是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要从资源、原材料到零配件、组装生产到制成品,形成自主、高端的全产业链生产能力,推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的进口替代,实现现代化高端产品的自主化、国民化、产业化,建成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要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坚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自主掌握高端的产业基础技术,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基础体系,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高端、安全可控夯实重大基础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高端基础工艺、高端工业软件等基础。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核心任务。三是深化基础研究、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表面在产业结构及人均收入低端化,实质在科技及生产率水平不及于人。同样,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高端、安全可控,也只是问题的表象。深层次的实质问题,是要解决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结构高级化背后存在的技术供给短板和缺口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成现代化的技术强国,实现现代化高新技术的自主化、国民化、产业化,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衔接内外双循环、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根本任务。为此,要坚持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特别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在科技前沿领域形成领先优势,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原创性知识体系。要坚决拆除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篱笆墙”,打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在世界百年变局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无法置身于大变局之外,它必然要受到世界格局演变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可归结为“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①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我们必须善于借势用势、谋势造势,善借外力、助练内功,化危为机、趋利避害,使世界大变局朝着更加有利于我的方向演变,助推决战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稳步前行。总的说,要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高效、赋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与完善。具体地说,一要在扩大对外投资的同时继续引进外商投资。特别要以高新技术研发环节、高端管理研发人才为重点注重外资质量。通过资金的双向互通、内外融通,规避投资风险、提升资本收益,疏解国内低端产能、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二要继续引进国外高端技术产品。通过技术的内外互通,融入全球创新链、粘住国外供应链,在“比学赶超”中促进本土企业更高水平技术创新、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要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我国在沟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链双向大循环中的枢纽性地位,抓住数字技术推动下全球产业链继续深化并向创新链迅速扩展的有利空间和机遇,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创新分工,有力推动全球创新链发展,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同时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