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艺
摘要:中学体育课是一门综合类的体育实践活动,旨在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与体育素养,促进学生以更饱满的精力投身于文化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而受到应试教育与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初中体育教学效果与质量一直不是很理想,甚至完全以室内教学代替了室外实践,严重限制了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受到影响。本文旨在对提高中学体育课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与想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实践活动
新课标对中学体育教育提出了最新的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促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又要适当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与技术,通过丰富的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切实推动素质教育的改革进程,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从爱好、个性、兴趣、心理、生理等多角度多层次出发,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更好地促进中学体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激发参与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从目前很多中学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分析,往往都是教师作为活动的主要领导者,安排学生的各种实践内容、活动项目以及实践目标,当然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学生安全以及保持正常的活动秩序考虑,但是试想一下,如果长此以往学生任由教师的摆布,不能完全依照自己的内心选择想要参与的活动项目,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还会一如既往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如此机械式的体育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将大大降低,甚至会觉得体育课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这种思想将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实践宗旨,真正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例如在跳远练习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猜拳行令”的游戏,两名同学面对面站立,猜拳胜利的一方可以以立定跳远的方式向前行走,以此类推,直至一名同学顺利到达对方阵营,则宣布胜利。如此,学生在游戏中不仅能够很好的掌握跳远相关的技能,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举两得。
二、加強对体育干部以及骨干的培养力度
在体育课的实践活动中,体育干部以及体育骨干可以说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得力助手,同时作为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与参与者,他们的体育素养将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力度,也是促进其他同学主动参与的重要举措,从某种程度来说,以榜样的力量促使他们做好其他同学的表率,能够切实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与成果。例如跳远、跑步、投掷实心球等体育项目是近几年来中考体育的重点,也是各个学校运动会、体育竞赛中的重要比赛项目,如果能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体育骨干与班干部积极带头的前提下,班级内的同学自主且积极地参与到任何一个项目训练中来,通过教师与干部的积极协助与配合,一方面能够减少教师教学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积极性,最终将大大提高训练的实效性,促进体育实践活动能够顺利且正常的开展。
三、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活动原则
由于每位学生的体质、性格、兴趣与爱好等各不相同且体育基础参差不齐,这时候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坚持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很可能会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消,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到体育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建议教师在设置实践项目与实践内容的时候最好将班级内的同学划分为一个个不同的层次,合理且科学的开展实践活动,并且要时刻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与喜悦感。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50米短跑是初中生在中考体育中的必考项目,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一方面教师需要特别关注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针对他们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从最简单的跑步分解动作练起,然后在训练的过程中适当缩短距离,通过一步步的针对性训练,学生的自信心将会大大增强,而且更愿意训练跑步这一项目。另一方面对于成绩较为靠前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戒骄戒躁,通过制定更为严格的训练内容,例如50米改为60米,鼓励学生由20秒争取缩短到18秒等,有效促进学生体育综合实力的提升。
四、丰富活动形式,注重体育与游戏结合
好玩好动是初中生的天性,基于此,将体育实践活动与游戏完美融合,能够真正营造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愉快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将跑步与接力比赛联系起来,将跳绳与唱歌联系起来等等,通过丰富体育运动的形式,唤起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的全身心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专业且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体育文化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还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争取探索出更适合于初中生的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出更丰富多样化的体育实践活动供学生选择,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潘晓娟.初中体育实践性教学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