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欢欢
【摘 要】“学”的活动,意指能帮助学生学习的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有关学习的活动。支点,在教学中是指实现真正学习、高效学习的关键点、中心点。有效的“学”的活动,是找准学习过程的有效支点。本文以《认识圆柱》一课为例,通过课始“制作名片”活动,找准认知起点,收集有关圆柱的前概念;课中“玩转圆柱”,立足深度探究,建立有关圆柱的表象;课尾“创造圆柱”活动,促进整体建构,建立有关圆柱的认知结构,从而丰富学生学习圆柱的过程。
【关键词】“学”的活动 支点 圆柱
“学”的活动,顾名思义,意指能帮助学生学习的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有关学习的活动。“学”的活动的目标指向帮助学生学习。支点,在教学中是指实现真正学习、高效学习的关键点、中心点。在一节数学课中,有效的“学”的活动,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和理解,这恰恰是实现真正学习、高效学习的关键点和突破点。笔者以《认识圆柱》一课为例,根据学生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三个“学”的活动:课始,通过“交流名片”活动,找准认知起点,收集学生有关圆柱的前概念;课中,通过“玩转圆柱”,立足深度探究,建立有关圆柱的表象;课尾,通过“创造圆柱”活动,促进整体建构,建立有关圆柱的认知结构。通过以上“学”的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的过程,点亮教学的黑洞,让“学”的路径变得清晰可见。
一、课始“制作名片”活动:找准认知起点,敞亮有关圆柱的前概念
在教学《认识圆柱》一课时,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学”的活动,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是带着世界如何运转的前概念走进课堂的。”前概念是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对本课所学内容已经具有的自己朴素的认识与看法。正如本节课,在教学前,学生通过观察和已有生活经验,对圆柱已经具有自己的前概念。因此,在课始,教师设计了“制作名片”的活动,组织同伴交流思考,让学生有关圆柱的前概念得到充分暴露,以便于找准教学的起点和方向。
【教学片段一】
教师出示要求:结合桌上的圆柱物体,请你给圆柱做个名片,并准备汇报。
学生汇报如下:
生:我觉得侧面展开不一定是长方形,也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师:好像有点道理,你们对这个侧面很感兴趣,我们用手来摸摸这个侧面,你有什么感觉?
生1:滑滑的,从一端摸一圈就回到头了。
生2:有弧度,弯弯的。
生3:和平面不同。
师:摸上去彎弯的这个面,和平面不同,是一个曲面。
生:这个侧面可以看成是一个平面图形——长方形,这样一卷,卷成圆柱侧面,而且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圆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师:她通过卷,就把平面图形变成老师说的这个曲面了。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上下两个圆面积是一样的。
师:有什么办法验证?
生1:把下面画下来,然后把上面反过来,会发现能重合在一起。
生2:而且侧面展开可以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面的周长,两条长一样,两个圆面的周长就一样,两个圆面积就会一样。
师:其实,你们说的上下两个圆面,叫作圆柱的底面。看来,圆柱的底面是大小相等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从前面看是一个长方形或是正方形。
师:拿出圆柱,我们每个人看一下,从正面看,从上面看。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到圆柱三视图的特征。
生1:我发现圆柱和长方体不一样,它没有棱角,也不像长方体那样有8个顶点。
生2:我发现圆柱可以滚动,是因为圆柱上下匀称。
…………
通过“制作名片”并进行交流的活动,学生有关圆柱的前概念得以彰显和外化。学生能借助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经验,有意识地想到可以把圆柱侧面展开,甚至有学生在提出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一些特征;还有一些学生从棱、顶点的研究视角去认识圆柱的特征,从三视图的视角去认识圆柱。教师一个“制作名片”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学”后思考的机会,让圆柱前概念可视化。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学生对圆柱并不是一无所知,甚至研究圆柱的视角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这一活动,帮助教师找准了认知起点,了解有关圆柱的前概念。
二、课中“玩转圆柱”活动:立足深度探究,敞亮有关圆柱的表象
课中,随着学生认识的深入,教师要设计学的活动,提供丰富素材,立足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在几何直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曹培英教授指出:“小学生空间观念的表现,主要就是在所学几何形体的现实原型,以及几何图形与它们的名称、特征之间建立起可逆的‘刺激—反应(联想)。”因此,教师通过设计“玩转圆柱”活动,并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探究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使之有机会将现实原型和头脑中的表象建立这样的联想。借助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把头脑中内隐的表象和思维进行外化。
【教学片段二】
师:你想怎样玩转圆柱?借助老师提供的材料,小组展开研究。
生1:我们是切火腿肠,我从底面切开,横截面是两个一样的长方形,而且从直径切,这两个长方形是最大的。
生2:我们是平行底面切的,通过一片片地切,发现多出很多圆面,如果把这些再堆起来,圆柱就会越来越高。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圆柱是圆面向一个方向移动形成的。
师:这么一切,就发现了圆柱里隐藏着无数的圆面。
生1:我们是把火腿肠斜着切的,切出了椭圆形圆片。
生2:还可以切一角,发现是不规则图形。
师:你们通过切,发现原来圆柱里面竟藏着这么多的平面图形(见图1)。
生1:我们小组想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表面积是两个底面加上一个侧面。底面好算,主要是侧面不太好算,但是我们把它剪开,侧面就变成长方形了,这样就好算了。
生2:我们小组是斜着剪的,剪开以后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圆柱底面周长,两条斜斜的边可以重合在一起,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生3:我们小组也是这样剪开的,可以把多的挪过去,就成了长方形了。
生4:我们这样剪开,这个图形看起来很复杂,但是都可以通过转变成长方形。
生5:然后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高就是圆柱的高。
师:你们通过剪侧面,可以有这么多剪法(见图2)。
师:老师也展开了,和你们不太一样,你们看!想象一下,如果打开,会是什么图形呢?(见图3)
生: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展开,就把这个曲面化曲为直,变成我们熟悉的平行四边形了。再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圆柱很细很细地剪下去,打开会是什么?(见图4)
生:很长很长的线。
学生通过切火腿肠、剪圆柱等“学”的活动,将头脑中有关圆柱的特征表象外化,并研究出了圆柱平行于底面切、垂直于底面切及其他切法的特征,感受到圆柱体隐藏着无数的面,建构出“体”和“面”的特征。又通过展开,研究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征,在不同的展开图中,学生找到了共性:这些展开图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的周长,高就是圆柱的高。教师甚至让学生展开想象:细细地剪下去会怎样?学生在几何想象中,想到会是一条长长的线。教师出示材料,让学生头脑中内隐的表象可视化,课中“玩转圆柱”的活动,敞亮了有关圆柱的表象,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课尾“创造圆柱”活动:促进整体建构,敞亮有关圆柱的认知结构
课尾,教师要将知识进行整合,沟通知识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形成认知结构。在本节课课尾,教师通过“创造圆柱”这一活动,沟通了有关圆柱特征的联系,以及圆柱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将知识化零为整,形成板块。学生将知识结构内化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在促进整体建构的同时,丰富了学生有关圆柱的认知结构。
【教学片段三】
师:圆柱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接下来,我们就来创造圆柱。
生1:我用一张长方形纸,以一条边为轴,这样旋转一周,就能形成圆柱。
生2:还可以绕着另外一条边旋转。
生3:不仅沿着边,还可以沿着中间的线旋转成圆柱。
师:圆柱可以这样,通过旋转而产生呢!
生1:一张圆片也是圆柱,然后好多张堆在一起,也是圆柱,堆得越多,圆柱越高。
生2:不用一堆,我就用一个圆片,用一个圆片,向上一拉,走过的路程就是圆柱。
师:圆柱还可以通过平移而产生!刚刚研究了圆柱的体和面、线和点,如果只给你点,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教师出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视频)
师:再想,如果只给一个三角形,绕着这条轴旋转,会形成什么图形?
生:圆锥。
师:是的,像圆锥这样,因旋转而产生的物体叫作旋转体;而以前学的长方体,因平移而产生的物体叫作柱体。再看圆柱的形成,联系以前学的,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圆柱既是柱体,又是旋转体。
师:是的,所以它既有柱体的特征,又有旋转体的特征。现在你知道圆柱为什么上下一样粗,侧面是一个曲面吗?
生1:因为是同一个圆面平移,所以上下一样粗。
生2:一个长方形绕着一条边旋转,这个长方形边的长度不变,相当于圆面不变。
生3:因为圆柱是一个长方形旋转而成,旋转一周,侧面是曲面。
教师总结后,呈现以下知识结构图。(见圖5)
通过让学生创造圆柱,学生感受圆柱可以由长方形多种方式旋转而成,也可以由圆平移而产生。借助几何体的产生,教师介绍了柱体和旋转体,把圆柱和以往学习过的立体图形建立起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圆柱的产生,可以解释圆柱诸多的特征,因此,在本环节,教师最后追问:圆柱为什么上下一样粗,侧面是一个曲面?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因为圆柱既是柱体又是旋转体,因此既具备上下等面、一样粗的柱体特征,又有侧面是曲面的旋转体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喻平,连四清,武锡环.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指向课堂核心关切的支点式学习研究”(立项批准号:Xc—c/202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