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晴瑶,杜 鹃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保险学院,上海 201209)
在我国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中,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全方位高水平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是重点关注方向。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以下简称立信)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财经人才为主的高校,培养具有国际化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要求。在学校创建高水平应用型财经高校的战略指引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保险学院(以下简称立信保险学院)对加强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实现保险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探索。
1.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需要提升保险专业大学生国际化能力
人才培养在我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强化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对于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国际化意识、视野和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基本要求,所以国际化是衡量一流大学、一流人才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保险行业具有强烈的国际化业务特征,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保险专业教育建设中一流保险人才培养的重要考核点。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专业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与高质量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基本方向和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地方性高校保险专业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步伐和节奏。目前,一流本科教育战略的提出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契机,在这样的高等教育发展和建设背景下,保险专业也应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实路径和核心抓手。
2.上海“五个中心”建设①2001年,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2020年底,上海已经基本建成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框架。需要国际化能力保险人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使上海成为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因此保险业的发展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助力国际经济、贸易、航运和科创中心建设的“推动器”和“安全网”。建设“五个中心”以来,上海地区保险机构数量逐年增加,保险资产和保费规模快速增长,保险业对外开放捷足先登,改革创新亮点纷呈,众多保险机构聚集于此。据《中国保险年鉴 2020》,截至2019年年底,上海地区共有寿险公司59 家,产险公司45 家;上海的55 家保险法人机构中,有外资保险公司28 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上海的保险要素市场运营完整,已经基本建成国内业态最全、功能最齐、产业链最完善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和上海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这一刚性需求既对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寄予了厚望,又为高校保险专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及合作平台。立信保险学院身处建设中心,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师资、教学、校友资源和经验,具备适于开展新时代保险专业高素质人才创新培养的丰富、良好的基础条件。
1.国际化水平的保险师资资源不足
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培养、引进和充实国际化教师队伍,教师的整体国际化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高校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资仍然相对不足,尤其是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普通本科高校中,大部分教师熟悉本土情况,但其自身国际化意识、视野和能力相对欠缺。就保险专业而言,教师们普遍缺乏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参与国际科研会议和行业交流比例也不高,外语水平不能满足国际化教学需求,从而影响了本科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
2.保险专业国际化项目平台资源相对短缺
国际化培养项目平台是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载体和通道。在国家积极推进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积极推行和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战略,与国外高校建立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但这些国际化培养项目平台的数量和质量与我国大学日益增长的国际化发展需求还存在一些差距。近年来,立信与国外高校建立了一些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为本土大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和通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国际化教育水平及大学生国际意识、视野和能力的提升,但国际化培养项目形式相对较为单一。2005年,立信保险学院与美国陶森大学(Towson University)合作开展精算与风险管理双学位项目,目前以“2+2”方式运作,截至2020年年底,输出学生近100 名。但从整体情况看,该专业还不能将更多大学生纳入国际化能力培养计划之中,在为大学生全面提供更多优质的国际化培养机会和资源方面受到限制。因此,更加精准地识别高等教育的发展机会及满足大学生的国际化发展需求,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国际化培养项目和平台,同时逐步扩大项目和平台辐射的主体和人群,使更多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国际化能力培养实践中,实现其国际化意识、视野和能力提升的发展目标,是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立信保险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3.保险专业本科生对国际化能力培养存在认知障碍
大学生对国际化能力培养的认知是影响其国际化水平与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对于国际化的基本态度和行为选择,对大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受制于各种因素,立信保险学院保险专业(以下简称立信保险专业)很多本科生对于未来的国际化发展趋势缺乏基本和必要的认识和了解,认为国际化不是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只需拥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即可,对自身的国际化意识不强、视野狭窄和能力不足等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难以有效识别并正视现实高等教育中正在发生的国际化转变和趋势,特别是不少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阅读外文文献和资料的投入时间过少,在了解世界变化和国际交流方面参与度不够。
国际化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投入个人精力,也对提供学生经济来源和心理支持的家庭提出了较高能力要求。目前,大多数家庭无法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撑和强大的心理支持,成为制约国际化能力培养的障碍。
在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方法方面,专家们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探索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路径。如,蒋春燕(2020)分析了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在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学生认知、项目平台、家庭支持等方面的短板,提出高校要从理念、师资、学生、项目和家庭等角度推动国际化培养;另一类主要聚焦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探讨通过课程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如,王颖和刘寒冰(2010)以复旦大学为例,从全英语课程的师资配置、建设思路及质量管理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如何通过开发和建设高质量的全英语国际课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徐吟川(2017)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建设高校金融专业全英语课程;陈文杰等(2015)从教材选择、课程组织、课后作业、教学反馈四个方面总结全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经验。这些成果为研究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问题、开展保险专业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教研活动提供了参考方向。
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要立足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一流人才,需从理念、师资、学生、项目等角度,以专业课程教学为平台和抓手,不断推动国际化培养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以提升大学生的国际化意识、视野和能力,助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
在实践中,立信保险学院遵循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 号)提出的“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基本路径,以建设全英语专业课程为核心抓手,不断加强本科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工作。优选和设置特色专业课程,实施和推动保险专业全英语金课课程建设和教学的综合措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学”“赛”结合,“教”“学”相长,着力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水平和保险专业素质,打造全英语保险专业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推动保险专业本科生国际化能力培养。
教学院系作为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的设计和实施主体,要将国际化人才教育理念强化融入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因此,立信保险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国际化人才教育理念,强化贯彻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的行动,将提升大学生的国际化水平与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制定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为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扫除基本的观念障碍和制度障碍,促进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积极开展与境外高校的教学科研交流合作基础上,每个专业至少提供2 门全英语专业课程,首批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运作》《利息理论》两门全英语课程。
1.选优配强建设国际水平的课程师资团队
按照教人者必先受教的原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立信保险学院确定了较高的全英语课程教师选拔标准,欲参加全英语金课教学团队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博士或硕士学位,专业英语水平较高或经过培训,全英语听、说、读及授课合格。国际化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使大学生能够通过课堂互动,了解、感知目前国际的前沿发展和走向趋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国际化发展意识,拓宽学生的国际化发展视野,强化学生的国际化发展能力。同时,立信保险学院注重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育和提升工作,通过学习、进修、交流、培训和参会等形式,持续强化专业教师与国际学界和业界的联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力求通过教师自身国际化意识、视野和能力的提升,带动和促进学生的国际化水平的整体提升,进而实现学生整体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2.多途径提升师资国际化教学能力
国际化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除了提高选拔标准,还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持续培养教学能力。立信保险学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两条途径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师资国际化教学能力,并结合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具体落实。
一是将国际合作资源“请进来”,通过邀请国外专家进课堂,联合召开研讨会等,丰富保险专业全英语课程建设案例和课程内容。例如,邀请世界银行首席社保专家Robert J Palacios 来校开展“Global Pension System and the Social Policy Consultation to the Government”高端学术讲座;成功举办“China-Poland Insurance and Pension Theory and Practice”学术研讨会,安排波兰专家开展“Efficiency of Private Pension Funds in Poland”学术讲座等,效果明显。
二是通过国际交流“走出去”,优先安排和鼓励全英语专业课程师资出国访学、参加培训和国际会议等,增强教师对行业发展和学科前沿的了解,提升全英语教学能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促进。近几年,立信保险学院团队教师先后赴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访学研修,赴波兰和希腊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赴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访问研究等,通过出国与国外同行加强教学和科研的交流、合作,吸收借鉴国外同行有益的教学经验、方法和研究成果,并直接运用于《人寿保险公司运作(全英语)》等专业课程教学中,使课程内容得以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也不断创新。
推动全英语课程水平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各条线进行全方位的工作组织和教学管理。在保险专业全英语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立信保险学院实施了以下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一是加强课程项目和教材建设。立信保险学院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申请重点课程及金课建设。保险专业课程团队根据国内外保险行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学校应用型国际化高素质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开展保险专业全英语课程创新教学实践,成效显著。同时,教学团队积极编写出版教材,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体系,丰富课程内涵。近几年,立信保险专业全英语课程教学团队教师先后出版《人身保险学》《财产保险》《再保险》《健康保险营销管理》四部教材,《健康保险营销管理》还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全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提高学生对专业和外语的学习兴趣,开阔国际视野,鼓励创新精神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鼓励教师以科研反哺教学。立信保险专业全英语专业课程师资团队通过教学与科研互动,不断加强研究深度,既把握保险与养老健康等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又深入研究中国市场的独有特点,反映学科前沿和市场动态,以科研反哺教学,将国际前沿的科研动态和自身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近几年,课程团队教师在SSCI 收录期刊和《金融时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中、英文论文十余篇,完成十多项省部级和决策咨询课题,为丰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科创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积极开展横向教学研讨。立信保险学院鼓励课程团队积极制定研讨规划,合理选定主题,如与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举办教学研讨沙龙“基于世界银行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访学交流感悟探讨人才培养”,组建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等,及时分享交流课程团队教师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经验,形成积极的正能量传递,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推动本科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的工作中,最终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自身的国际化发展认知和需求。立信保险学院创新教学模式,在保险专业全英语课程教学中整合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在提升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基础上,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认真选择教材,科学组织内容,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课程团队教师平时注意搜集各类国内外科创活动和专业赛事信息,并通过日常专业课程教学,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依托专业的国内外科创活动和国际会议平台,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赛事活动,以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通过建立“学赛融合”模式,引导学生不断加深自身对于国际化的发展认知,激发学生自身主观势能,积极参与到国际化能力培养之中。
立信保险专业建设探索了紧抓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以点突破,带动全面专业建设,实现国际化能力大学生培养目标的路径。经过多年的努力,这种创新模式获得了一系列的实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立信保险学院贯彻落实“以服务区域金融保险市场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优化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丰富专业内涵,凸显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为指导思想,明确并制定了保险学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对学生加强国际视野的教育,培养诚信品质与实践能力突出,国际化与应用型特色鲜明,经济、保险理论扎实,能够胜任风险管理、保险与精算实务与金融保险经营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保险专业人才。
立信保险学院将特色保险学专业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致力于打造专业品牌,推动全院的专业现代化建设,提升学院综合竞争力,及时总结保险专业建设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积极推荐保险学专业申报国家级、市级试点专业,并获批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和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立信保险学院与美国陶森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University of Antwerp)、北美精算师协会(Society of Actuaries,SOA)等合作,使师生访学交流常态化。在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国际师资和信息资源,通过教师“走出去”并加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保持保险专业全英语课程内容前沿与创新。团队教师完成多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子项目,在教学和科研中取得了诸多高质量成果,教学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中,立信保险学院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科创活动和国际会议等,打造全英语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且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提升。
在国内科研创新项目方面,立信保险学院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和重要研究方向,指导学生就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已公开发表5篇专业论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明日科技之星”等赛事,并多次获奖。如“民间互助保障的监管之道”获得“挑战杯”上海市赛三等奖(2017年),“上海家庭医生责任保险制度研究:基于曹路社区调查”获得第十八届上海市百万青少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创意奖(2020年),还有4 个学生项目团队分别在立信2018年和2020年“信保杯”保险创意大赛中获奖。
在国际交流方面,课程团队教师指导学生撰写了多篇专业英文论文,其中“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in China and Its Reference to the South and Eastern Europe”“Consumer Right Protection Dilemma of Online Shopping by WeChat in China: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A Case of Shanghai”入选国际会议,4 名学生分别赴希腊(2017年8月)和赴保加利亚(2019年9月)参加东欧南欧财经高校联盟青年国际论坛,“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in China and Its Reference to the South and Eastern Europe”还被评为论坛五篇“最佳论文”之一。这些学生走出国门,参加高层次的国际论坛,开阔了国际视野,还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国内外科创活动。同时,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际科创活动也获佳绩。2018年9月,学生团队设计的项目“Self-driving Vehicle Sensor Failure Insurance”(无人驾驶汽车传感器故障保险)入围全球保险产品创新创意大赛(Global Insurance Product Innovation Contest 2018),跻身六强之列。
立信保险专业本科生在国内外科创活动和会议中获得了一系列佳绩,打开了学生的国际视野,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国内高水平大学和世界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同时,通过历届获奖学生的经验分享和榜样导向,学院也不断鼓励和带动更多的在校学生参与,形成“以赛促学”培养模式的良性循环。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国际交流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人才、信息和资源支持,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目标。立信保险学院以开放姿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产学协同育人,与十余家保险行业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推进“五共同”人才培养机制,即国内外同行和保险行业共同参与制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组织实习实训、共同促进学生就业,最终实现“教学研就业”一体化的闭环目标。
立信保险学院以全英文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多维度打造国际化能力培养渠道,促进学生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双提升,对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的一些现实问题有所突破,为财经院校本科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途径提供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本文就财经院校本科生国际化能力培养问题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本科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必须落实到教学院系。应将培养高质量本科人才作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重要任务,将培养一流人才必须具备的国际化意识、视野和能力提上议事日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应向师生传递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的积极信号,形成对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的共识,推动更多资源向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环节汇聚。在做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建设基础上,加强团队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建设,提升大学生主体对培养自身国际化能力的兴趣,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平台资源,挖掘利用各方资源,实现国际化人才目标。
要实现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目标,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是最基础和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全英语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从师资队伍、学生认知、教学科研和国际交流活动等方面促进本科生国际化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因此,应努力配套资源,建立具有国际化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积极开展课程研讨和交流,提升教学团队教学科研水平。通过教学实践的创新,形成一套集国际资源综合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相长的全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并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有益经验,促进专业课程的国际化能力培养的全面目标实现。
合理设置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严谨、现实可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体系,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中的反馈环节,是对培养效果的检验,也对进一步推动关注国际化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的学生评价体系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中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估及相应激励反馈相对缺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注度。要检测国际化能力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并鼓励教师积极提升国际化教学能力,推动学生积极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就需要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效果评估。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制度时,应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能力的评价体系,从而为整个国际化能力培养模式提供反馈,最终促进国际化能力培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