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友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200)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进程的加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为了激励自身取得不断的突破,也为了昭示社会和获得流量关注以博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各种名目的大型庆典活动频繁举行,这些大型庆典活动也都会挂出庆典标示语或庆典电子公告牌,或总结过去成绩,或展望未来前景。在这其中,庆典标示语除了以汉语呈现,同时也译为英语,用双语展示于大众,以彰显庆典方档次,提升社会知名度。
标示语英译在大型庆典活动中变得极为常见,然庆典标示语错译却屡见不鲜,译文不尽人意。查阅文献获知,之前类似研究或角度多限制于某个地域或场域,如卢敏发表的《浙江省英汉双语公共标示翻译的规范》、李昭颖等发表的《山西省公共标示语翻译研究》、洪倩湄发表的《大学校园中英文公示语的不规范翻译》①等。总的来说,类似标示语翻译研究之前的确为数不多,学界之前对大型庆典活动标示语翻译更是几近无人涉足,鲜有人关注,更缺少研究。本文将以浙大120周年校庆标示语错译为缘起进行分析,探讨庆典标示语翻译现状,并据此提出三点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引起庆典活动方和翻译从业者对庆典标示语翻译质量的强烈关注,改变庆典标示语错译屡屡存在的局面。可以说,加强对庆典标示语翻译的调查、研究并采取措施改进庆典标示语翻译质量这一问题已变得刻不容缓。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领域的日益拓宽和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企业等组织都乐于举办各种大型庆典活动,以凝聚整个团体的向心力,向社会昭示其实力和发展。在这样的大型庆典活动推广和举办现场打出的庆典标示语除使用汉语外,也几乎都会同时译为英语。英汉庆典标示语同时呈现,似乎才能更好地彰显庆典方发展实力及其国际水准。
2017年5月,浙江大学举行建校120周年校庆,这对于浙大而言,既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刻,也是一个非常庄重的场合。其间,各级领导、海内外嘉宾、30 余所海外著名大学校长、80 余所国内高校负责人、浙江大学广大师生校友欢聚一堂,共襄盛举;本次校庆活动还包括纽约帝国大厦在内的多个世界级地标建筑物亮灯仪式、校友慷慨捐赠仪式以及六个大类的校级、院级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庆典活动可谓精彩纷呈(据浙江大学官网校庆信息整理)。
这样一所中国一流名校120周年华诞,浙大收到万众祝福,然而一个“小插曲”使得这一盛典饱受诟病,那就是在华诞日即5 月21 日上午,浙江大学建校120 周年纪念大会行进过程中,电子宣传屏幕标示语英文翻译居然呈现基本的错误!华诞盛典广而告之的标示语英文翻译如此轻率,这着实使得浙大社会评价受到不小影响。正所谓“对于实用类文体翻译,尤其是外宣资料、公示语等的翻译,译者要特别注意其社会效应。”[1]48毫不夸张地说,如此庄重场合的庆典标识语翻译这一直观的文化符号堪比浙大的一张脸,是最先呈现给校友和社会大众的浙大形象标签之一,也可以说是浙大软形象即浙大文化的体现,它能一下子吸引大众眼球,成为曝光率很高的话题。因此,标示语翻译这样的双语建设跟一所大学形象建设密不可分。
如果立足于传播学角度说,浙大形象的塑造是要建立在有效传播的基础上,而庆典标示语也是一个有效的传播途径,它不仅可以将大学形象作出很好的宣传,同时也可以借机将其对外交流加以扩大。为了营造国际文化交流的氛围,庆典双语标示原本是以作好浙大形象推广为出发点,是为了实现最大深度和广度的汉语到英语的语码转换,从而达到正面宣传的目的,然而,作为展示浙大文化水平“窗口”的英语标示语错译却适得其反,不能不让人唏嘘。
庆典原本既为校友相聚,更是为学校作好全面宣传,殊不知浙大标示语错译直接影响了浙大庆典的对外形象。由于大家对浙大期望值高,此次翻译滑铁卢事件才会产生强烈反响。究其错译原因,可能是因为译者工作敷衍抑或水平所限而忽略了英汉表达习惯的差异,“英、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英语讲究‘结构美’,强调句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而汉语则讲究‘意境美’,汉语语法不完整也无关紧要。”[2]浙大校庆标示语翻译恰恰没能将基本的英、汉语言表达差异反映在英译中,其错译便不可避免。浙大120周年校庆标示语错译主要属于常识性的语法错误,其中,最明显的一句错译如下:
汉语原文:“为人类未知领域探索,为国家和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前辈先贤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浙大英译标示语:Let’s express our highest respect to those predecessors explored the unknown fields of mankind,and to those predecessor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country and people!
乍一看,译文似乎也是忠实于原文的,但在native speakers 或认真的译者看来,译文传达的信息模糊,语法逻辑较凌乱,不合英语规范,其翻译主要忽略了英、汉语表达差异,导致了语法错误。以下仅选取该句语法错误之一、二为例加以评析、修改。
原文在predecessors后面没有使用任何连接手段而直接使用动词explored/made,此乃一错。译者错误在于无视predecessors 和explore 是主动关系,在predecessors 后直接用了一般过去式的两个动词explored和made,句子语法上不成立。
可接受形式:其一,修改为简单,explored 和made 改用现在分词形式exploring/making 作后置定语;其二,修改为复合句,即使用定语从句。predecessors为先行词,定语从句中缺少引导词,因为先行词指人,所以在紧随其后的定语从句需要添加who或that加以引导。在此,引导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故增加的连接词who 或that 不能省略。“汉译英的增词旨在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常用于代词、冠词、连接词以及介词的增添。”[3]此外,这一句的动词一般过去式explored和made 宜改为现在完成式haveexplored 和have made,意为成就、贡献已累积、完成的状态,而非一般过去时态仅作简单陈述。正如著名翻译学者宋天锡曾提到,要明白句子涵义,就需要深入词项语法关系和句子主题关系层之中。通过如上“深入”修改,语句遵守了英语语法规则,易懂通顺,也才能为大家所接受。
语法错误属于翻译中的低级错误,这类错误可以说是大型庆典宣传活动翻译的硬伤。原译文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中的“contribution”一词,英语词典查阅显示,英语释义,the act of giving something,especially money,to help a person or an organization(eg.:We rely entirely on voluntary contribution.我们全靠自愿捐赠,意思“捐赠、捐助(尤指)捐款”为不可数名词,但其余均作可数名词使用,意指“贡献,稿件,定期缴款”等。
而当“contribution”作“贡献”讲时,可用单数形式,an action that helps to cause or increase something.
eg:He made a very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项目能成功,他的贡献颇多。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contribution 意指“贡献”时,经常使用复数形式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浙大庆典标示语译本用的是单数形式,但却缺失不定冠词“a”,应改为:made a contribution to,或者,正如词典所释,贡献contribution 在翻译实践中常用形式为复数,原因是单数形式的使用仿佛一下子抹杀掉了浙大建校以来所有的其它贡献。而众所周知,浙大培养的学生在我国社会各领域功勋突出,贡献卓著,因此,在此更宜使用复数形式contributions.
关于contributions 的复数用法,我们还可在2020 年9 月28 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所发推特贴文中找到佐证:
We are so sad to learn Dr.Fauci got harassment,even death threats.China's Fauci Dr.Zhong Nanshan was awarded Medal of the Republic 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fight against COVID19.He was the first to warn of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在疫情中,钟南山院士贡献颇丰,所以华春莹也用了contribution的复数形式.
英译必须合乎英语语句规范,据以上分析,原译文宜改为:
Let’s express our highest respect to those predecessors exploringthe unknown fields of mankind,and to those predecessors making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untry and people!
或改为:Let’s express our highest respect to those predecessors who have exploredthe unknown fields of mankind,and to those predecessors who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untry and people!
汉、英在表述同样信息时,常常有各自独特的句法套式(sentence pattern),这就是说,在语言外壳上,译文要更地道就得尽量靠近译入语句法套式,忽略基本的句法套式或语法规则而导致的错译,“不仅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文精神的正确理解,造成读者思想上的混乱,而且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4]
基于浙大品牌的影响力,毫不客气地说,“浙大120周年校庆错译”大可列入教科书级英语错译案例了,全国这么一流的大学所译水准更加凸显了标示语翻译的重要性和翻译需具备的责任心。套用“外事无小事”外事工作原则来说,“翻译无小事”也顺理成章地成立。正如许钧指出:“翻译的社会价值,是由翻译活动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主要体现在它对社会交流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5]7所以,庆典与其错译,拿英语装腔作势,还不如理直气壮只用汉语,也不致于给百年老字号的浙大造成尽人皆知的负面影响。
浙大校庆标示语英译初衷是为了彰显浙大一流大学学术人文气息,结果却事与愿违。以管窥豹,只要是翻译行当有心人就不难发现,如此错译情形和庆典标示语翻译现状其实较为普遍,令人十分担忧。
“双语能力是翻译的基础,专业和背景知识是翻译的前提,翻译技能是达到专业水准的保障。”[6]这是做好翻译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在讨论翻译时大家研究的主要方面。但事实上,要做好庆典标示语翻译,除了大家惯常的研究聚焦外,我们还要拓宽翻译研究关注点,从思想、认识及社会层面入手进行研究,这样才能达到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要从做庆典标示语翻译的态度、认识以及社会重视层面加以考察,从根上着手去思考才能解决好庆典标示语错译的问题。
当今,许多政治、经济、学术等社会活动,如果没有使用英语,仿佛矮人半截,不知所措,无以立足。使用英语本身无可厚非,但仅拿“为英语而英语”的翻译态度和翻译水准来装点门面,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翻译是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承担着精神交流的中介作用,译者的作用不可忽视,作为桥梁,翻译的首要职能是沟通。因此,面对作者和读者,译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应采取怎样的沟通方式,是翻译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5]16
翻译质量直接反映译者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翻译水平不尽人意说明译者翻译态度有失偏颇。庆典标示语错译有没有让浙大英语专家们经手,是不是外包于无良翻译公司,抑或是网译而译文未作任何人工修改,这些疑问,浙大自有答案。而时过境迁,答案似乎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真正要紧的是相关译者缺乏认真负责地进行翻译的诚恳态度,要么缺乏从初译到校译等常规的本该严谨的翻译过程,要么接了翻译任务,为了省事,随意找人糊弄了事,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如最近国家倡导节约粮食,所以在食堂、餐馆饭桌上摆放的“光盘行动”双语标示牌译为"CD Action",这样纯属Chinglish的翻译也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啊!再比如有个社交媒体展会曾将“微信头像”译为head picture 而引起歧义,因为native speakers 的理解是“关于头部的特写图片”。如果将头像译为photo,外国人还可以理解,当然更地道的译法是profile photo或者profile picture。
那么,对待庆典标示语翻译过程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就是要在接手翻译后认真阅读原文,脑袋里一直要把原文字里行间意思读懂以致了解透彻;与此同时,除了主观认真阅读,翻译中还要善于借助多种资源和工具进行查证;之后,在遵循信达雅等翻译标准的基础上,表达为合乎目的语习惯的语言文字,把译文译得通顺、贴切、流畅,这才是应有的翻译姿态和应具备的翻译精神。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除了庆典标示语错译外,我们看到某些旅游手册翻译、企事业单位及其产品简介翻译中,误译、漏译、甚至胡译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这样的情况尽管不是翻译界的主流,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错译不仅有损翻译从业者的整体形象,还误导读者,其害无穷。在当代社会,负责任应该是各个行业所有人都需具有的一种精神,这也是当今国际政治的一个流行概念。作为译者,理应承诺做一个对读者有责任感的人,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大型庆典用语翻译质量,这也是从业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只有翻译态度端正了,庆典标示语翻译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庆典标示语翻译所存在的问题还涉及翻译者认识层面。有些从业者为赶进度或图省事,拿起原文就翻译,对原文全局一无所知,翻译效果可想而知;有译者想当然认为翻译轻而易举,尤其是翻译需求量大时便去大街抓一个学过点外语的人随便译译,认识的词,直接译,不认识的词,查词典译。殊不知,翻译绝非简单的识字直译。能读是一回事,能译好译地道完全是另一回事,翻译实践中要保证先阅读先理解原文,之后边翻译边查证,译完再加以修改及审读才能译好。
在庆典标示语的翻译实践中,除了翻译过程规范和语言知识的拿捏,还要考量语言是否具有文化对等性,或者说要注意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特定表述方式、行文风格、审美心里、接受习惯等因素息息相关,翻译过程中,忽略了这些差异性,即会导致翻译中的败笔。”[7]这就是说,庆典标示语翻译实践要把译文文化习惯放进去考虑,使用交际翻译的方法去译出地道译文。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其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不同。这些差异也都充分地体现在庆典标示语等各场境语的翻译实践中。在翻译标示语时,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文字里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就无法完成从原语到译入语的转换。从而也对庆典活动方文化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对翻译实践轻视和认识偏差只会造成胡译、乱译。比如有译者就曾在英译汉时想当然地将Mencius(孟子)译为孟德斯鸠(Montesquieu),风马牛不相及,译文与原文完全走样,实属无知。在翻译实践中闹出这样的笑话并不鲜见,我们从业者要尽量避免。
“译者要在充分了解、理解西方受众历史形成的价值观、信念、心理、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话语,采用符合受众期望的策略。”[8]确保标示语宣传翻译获得认同。
国内一流高校在实际的翻译场境出现某些低级翻译错误,浙大也并非个案。2016 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展览,其中介绍达·芬奇生平年表的英译出现标点、拼写、时态等方面错误,如,原文:47岁达·芬奇离开米兰,译文为:47 year old he leaved from Milan.这样的译文出现在清华大学官方场合,非常有失水准。
2016 年是清华,2017 年轮到浙大,清华、浙大在如此庄重的场合,在大众默认其可信度和认知度极高的官媒,标示语英译出现这类常识性的错误,翻译现状大大低于一流名校匹配的翻译水准,真是贻笑大方。
从错译所导致的大型庆典用语翻车现场看,庆典标示语翻译所存在的不仅是翻译态度问题,也涉及翻译认识问题。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一流集团这样的目标,庆典方在举行大型庆典时,要做到真正跟国际接轨,除了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充分的知识储备外,还须加强大型庆典活动标示语翻译实践研究,认真探讨大型庆典用语的功能意义、语言特点,也还要了解和分析大型庆典用语的文化差异。
严格说来,标示语翻译实践是一项严肃、高智商的工作,哪怕只是一个字一个词的推敲及语法结构的架设抑或文化内涵的拿捏,都有诸多专业性,需要长期的练习、积淀,主动积累,千锤百炼,标示语翻译工作才能做好。
可以说,翻译几乎都是在默默无闻中推动着我们人类的相互交流和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翻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但现实中,翻译地位长期被忽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翻译在过去很长时间以来都被单纯地看作仅为语言间机械的转码,翻译者充其量不过是个传声筒而已。现在有些译者在翻译工作中没能像译界前辈那样耐得住寂寞,甚至还有滥竽充数的译者没有金刚钻也斗胆去揽瓷器活,就是手里仅持一把简单的“工具”——词典,把词典的单词释义照搬放到译文中,加上识几个英语词汇,便深以为可以大刀阔斧地从事翻译工作了,其实,单词翻译困难之处并不在词汇本身,而在于该词汇在与其上下文发生联系时所承载的本意和内涵。所以,随意地看轻翻译,最终的译文质量便可想而知了。
目前,有不少翻译工作是委托专门的翻译公司完成的,有些翻译公司一门心思去降低成本,甚至突破成本底价进行非正当竞争,轻率找些外语水平不够的人混杂在翻译从业者中,主要借助翻译机器或者网络死译打发和敷衍客户。所以,错误译文在一流大学和正式场合屡见不鲜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对翻译职业重视不够。
回顾起来,过去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从业者尤其是翻译大家们还是特别重视翻译工作的,他们在接手翻译任务后都会对原文内容精打细磨,认真研究语言差异和翻译对策,译作水平才得以不断提高。而今,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翻译地位仍然不高,社会环境诸因素对译者的激励也不够充分。
翻译界知名专家黄友义教授曾提到,有些国家特别重视翻译且已经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挪威,译者姓名和原作者姓名是同时印在作品封面,书每借阅一次,译者也可获得除去翻译费外的相应版税。这样,不仅译者受到尊重,大家对翻译工作也倍感有价值有意义。这样的做法非常行之有效,会更加激励译者严肃认真地去从事翻译工作。这样的例子显示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大众是否重视翻译的问题。
设想一下,假定我们对待庆典标示语翻译等其它翻译工作也像挪威这个国家的重视程度一样,想来更能调动译者对翻译工作投以更多精力和更大热情而能避免错译,译出精品。相反,社会不重视翻译质量和翻译工作的价值,译者付出与获得大相径庭,就容易陷入翻译量大、翻译质低的恶性循环。
“当今语言学家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工具,承担着帮助人类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神圣使命。”[9]以浙大名校的身份看,其校庆标示语错译着实让人对其翻译质量不敢恭维。浙大这样,清华如此,全国还有多少高校、多少翻译、管理机构切实重视了翻译的重要性呢?“翻译对于语言文字的发展、文学的演变、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46所以,翻译的重要性理应引起全社会各方高度的重视。
实事求是,以浙大为荣,但不讳言浙大庆典标示语错译问题才是真正积极维护名校浙大形象和利益之所在。为着眼长远发展,为避免浙大庆典标示语错译这类问题不再发生,大型庆典标示语翻译质量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译者也应深知,翻译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要不断地追赶庆典标示语内容所涉及领域发展的脚步,勤于钻研,以工匠精神对待标示语翻译工作,对翻译作品和翻译成果始终要力求完美。
“翻译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绝不可低估活动中人的作用。”[10]在庆典标示语翻译工作中一个合格的译者翻译态度要十分严谨,具备负责任的翻译精神;在翻译实践中,对标示语翻译内容先要积极理解、充分推敲再着手翻译;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加,翻译变得越来越普遍,但社会对标示语翻译的态度和翻译所能产生的重要社会推动作用以及从业者们对标示语翻译实践的认识都还较欠缺,标示语翻译工作的重要性还需要全社会加以关注,以营造有利于译者潜心钻研和提高翻译质量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改变令人堪忧的庆典标示语错译的现状,不断提升标示语翻译质量和总体翻译水平。总之,翻译是一份以有限的精力探索无限的多种语言世界的沟通的工作,这种无限可能,也是笔者在此论及大型庆典标示语翻译现状的原因之所在,更应该是翻译的魅力之所在。
[注释]:
①分别参见卢敏:《浙江省英汉双语公共标示翻译的规范问题研究》,载《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1期;李昭颖,等:《山西省公共标示语翻译研究》,载《长江丛刊》2018 年第3期;洪倩湄:《大学校园中英文公示语的不规范翻译》,载《考试周刊》2012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