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警察人格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2021-01-29 18:57吴海荣赵明明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警员人格

吴海荣,赵明明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

人格是个体社会适应行为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人格特征对个体的行为方式及效率产生长久而广泛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工作绩效和社会适应状况。由于警察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对警员人格品质的要求比其他很多职业都高。已有研究一致性发现警务工作带来的职业压力导致警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警察是患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的高危群体,而良好的职业人格是警察胜任其工作的关键因素。健康人格是警察具有过硬素质的基础,也是其有效履行职责,完成警务工作的保障。因此,对警察人格的研究可以为加强警察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对新警选拔招募、在职警察教育培训,尤其是提高警察心理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进入20 世纪后,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种族歧视等各类问题叠加导致美国社会撕裂加剧,不同群体间的矛盾冲突和街头犯罪案件的发生越发频繁,给美国警察的执法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美国警察在执法时很容易受到嫌疑人的暴力攻击,警察需要能够在各种不可预测和危急的情况下迅速做出适当的决策并采取行动,同时又必须严格遵守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和接受社会监督,以及需要获得社区民众的支持和合作。由于警察担负很多社会责任,美国社会对警察的能力要求很全面,警察在履行职责时需要同时承担好律师、心理学家、卫生员、运动员和公共事业服务人员等多种角色[1]13。因此,美国社会对警察素质的要求很高。美国警察管理部门在实践中发现警员的成功行为不仅仅取决于他们对法律法规和专业技能的熟悉程度,还需要合格的心理素质,具备一定和警察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人格才能够胜任警察工作。于是,警察人格逐渐成为美国警察管理部门和心理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美国心理学界对警察人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警察人格的内涵、测评以及形成发展上,并逐渐形成了人格特质论和社会建构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一、基于人格特质论范式的警察人格研究

20 世纪初期,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提出“凡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拉开了美国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心理测量运动的序幕。美国警界也开始尝试使用心理测量的方式选拔合格的新警。当时没有人格测试,人们普遍认可人的基本素质是智力和技能,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新警智力水平的探讨上。警察部门也没有专门的心理学工作者,普通高校和一些科研机构的一些心理学家利用业余时间为警务部门做咨询和测量工作。例如,1917 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曼(Terman)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测试加州警察和消防员的智商,这是心理学家试图确定成为有效警员所需心理能力(智力)的尝试。

1931年,美国总统胡佛(Hoover)成立的维克舍姆委员会提出了对新警进行社会心理的测试建议,美国官方机构开始正式参与警察心理测评,重点还是评估潜在警员的智力[2]272。例如,1936年,学者沃莱(Woller)和伯克利(Berkeley)应用阿尔法团体智力测验选拔新警。人们在警务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有效的警务行为并不只取决于智力,其所需求的一些特殊心理因素的重要性甚至高于智力,人们对理想警察心理特征的关注逐渐从智力转移到人格(例如,情绪稳定性)。美国警界邀请经验丰富的警察管理者和心理学家参与警察选拔,不过,初始阶段是让测评者根据自己经验和直觉来判断应聘者的人格是否适宜警察职业,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主观性,结论也不够科学。1937 年,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提出人格是个体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特质是人格的结构单元和基础。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心理特征。个体的人格特质使其行为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通过人格特质可以理解个体一生的行为和思想特征。人格特质是引起行为的先决条件,使人倾向于采取特定的行动,人格特质的差异导致个体思维和行为的不同[3]2-9。按照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观点,是具有某一人格特质类型的人成为警察,而不是工作经验塑造了人格结构。由于人格特质论研究范式契合了当时兴起心理学学科自然科学化浪潮,满足了量化、可视化等科学主义的特征,其逐渐代替了原有的精神分析等范式成为人格结构研究的主要流派。卡特尔(Cattle)等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都先后加入到人格特质论范式中来开展人格研究,并先后提出了人格特质的“大五”“大七”等引起了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人格因素模型。一些心理学家在人格特质模型下开始编制了各种人格特质量表来测评不同个体的人格状况。比较有名的是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瑟韦(Hathaway)和麦金力(Mckinley)编制的多项人格测试(MMPI)问卷,该问卷及其修订版(MMPI-2)已经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使用,是目前使用次数最多的人格测验工具之一。

以奥尔波特为代表的人格特质论研究范式对美国警察人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美国警察招募中的人格测评上。20世纪50年代美国成立的一些打击犯罪的研究组织明确提出需要在新警察招录和选拔中进行心理素质测试。美国司法协助局(LEAA)提供支持和资金让警察管理部门雇用心理学家开展警察人格研究和人格测试。越来越多的警务实践证据显示成功而有效的执法行为更取决于警察的性格、气质等人格倾向性。对警察来说,如果缺乏该项工作所需要的某些特殊人格特质,其结果同智力低下一样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或工作失败。例如,临床心理学家布莱伊尔(Briere)指出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无疑是合格警察应该具备的重要心理功能。同时,调节负面影响的能力对警员来说也很重要,情绪调节困难的人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烦躁不安和多动症状。由于他们无法自我消解内心的消极情绪,就会出现采用药物滥用、不适当或过度性行为和暴力冲动等不良的外部行为来宣泄情绪,显然,这些都不是人们希望或期望警察向公众所展示的人格特征[4]58。因此,尽管后来使用的心理测试也包括智力测试部分,但测试的重点已由已经智力测试转向人格测试,这样的情况延续至今。1959年,美国警察管理部门首次正式使用MMPI对警察进行心理素质测评来淘汰不适合做警察的应聘者,这是现代意义上的世界警察心理素质选拔的开始。

美国政府为了应对民权运动所提出的警务改革的呼声,1967 年,美国总统执法与司法委员会制定了警察改革计划,引入了社区警务的理念,呼吁扬弃传统威权式(authoritarianism)执法,倡导树立亲民的警察形象。委员会认为情绪不稳定的人员不适合从事警察职业,因此,为了筛除情绪不稳定的应聘者,要求在招募警察时广泛使用心理测验,以保障招募来培训的新警学员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委员会还提出将多种量表测试与口头访谈相结合来检测出最严重人格缺陷的应聘者。委员会还为执法机构提供了大量资金和受过专门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家来维护警员的心理健康[2]272。委员会倾向于筛选出具有情绪稳定、没有偏见这类优秀品质的人担任警察,并要求心理学家将测评的重点放在人格的精神病理学上,于是,许多机构大量使用基于用于鉴别精神疾病的MMPI 作为测试工具。这个阶段,为了增加测验的效度,弥补问卷测试的不足,除了问卷测试外,压力面试和情境测验等其他技术也开始被逐渐引入,例如,在纽约州,申请者要通过4 个小时的心理测试和与临床心理学家面谈两项心理评估,综合成绩合格者才可能参加接下来的新警培训。鉴于日常警务工作的压力极易引起警员情绪失控,导致暴力执法,越来越多的司法部门采用这类预先筛选的办法选拔警察,这个想法也得到了美国国家司法公正标准和目标顾问委员会的支持。1973 年,该委员会提议每个执法机构在人员选拔过程中都进行心理测试。这一时期,心理学家依据人格特质论范式开发出一系列标准化的人格测量表或工具。目前,经常使用且经过验证的标准化人格评估工具包括: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2),加利福尼亚人格量表(CPI),人际关系量表(IPI),爱德华兹个人偏好量表(EPPS)和投影测试,例如,房树人(HTP)和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其中罗夏墨迹测验最近才被加入到筛选警员的测试中。美国警察选拔对于工具的选用没有统一的要求,测试时由有经验和资质的心理学工作者按照自己的经验和喜好个人决定选用测试工具,把测量结果与常模比较后判定应聘者是否适合从事警察职业。警察管理部门为了避免遭受到因心理素质不合格警员的不当行为所伤害的平民提起的“过失雇用”法律诉讼。美国警察招募中心理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旨在“剔除”那些心理素质上不适合从警的应聘者,选择最有可能保持心理健康的应聘者。因此,在对警察应聘者进行评估筛选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利用工具来有效地检测出潜在的不合格者。警察人格特质也是通过分析不成功申请者的人格特质来设计的。人格测评的主要特点不是测出警察人格,而是通过测试排除非警察人格[5]318-342。根据已有研究结果看,不受民众欢迎的人格特质有:敌意、缺乏冲动控制、神经质、偏执等。美国学者对警员人格特质的研究还发现,最不可能在警察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的人格品质是:过度缺勤、有违纪倾向、失职、缺乏自信、有违章驾驶史、平民投诉、主管领导评价差、值班时间少等等[4]58-59。实际上,MMPI 最初是为临床医生设计的,以便能够区分出心理“正常”和“异常”的人群。例如,Ma(轻躁狂)分量表高分者倾向于冲动和喜怒无常,挫折承受力低。因此,由MMPI 修订发展而来的MMPI-2 能够成功地筛选出了那些病理性异常表现的候选者,这也使其成为警察选拔中使用得最多的测评量表。

20 世纪中后期,人们开始意识到警察选拔不应该仅仅筛查掉不合格的应聘者,还应该能预测出应聘者未来的工作业绩,警察人格筛选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测评和选拔出最适宜做警察的人格特质。通过严格甄选后,只有表现出特定人格特质的应聘者才能被选中,这样新警测评才能够选拔出未来的好警察或优秀警察。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已有研究,设计某种类型的工具能够有效筛选出最适宜做警察的警察人格特质。巴托尔(Bartol)使用MMPI-2 作为预测工具的研究发现,表现不佳的警员在13个量表中的11个量表得分较高,特别是Pd(妄想狂)分量表和Ma(轻躁狂)分量表的得分高,这表明表现不佳的警员对他人的恐惧性、可疑性、兴奋性和冲动性的可能性增加,这类警员常常会明显地无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经常会因反社会行为而与管理层、民众发生纠纷。他的研究还表明,MMPI的L(说谎)分量表、Pd(妄想狂)分量表和Ma(轻躁狂)分量表单独的得分对未来工作绩效没有预测能力,但是,三个分量表的得分同时都高时测评结果就具有预测能力,并且还发现三个分量表得分都高的警员最终会被解雇[6]70-89。巴托尔进一步的纵向跟踪研究还发现在多次人格测试中得分一直不理想的应聘者在后来的工作中多因优柔寡断、依赖性强或自恋、多疑、易怒、怨恨和过度敏感等人格特质导致执法中出现行为不当、压力太大或者辞职等情况。而在多次人格测试中的得分一直都很理想的应聘者成为警察后的行为表现也很优秀,执法实践中表现出开朗、自觉、自信和有责任感、思维清晰、果断和有成就动机,乐意接受社会的道德价值观,与同事关系融洽、冲突较少等特征。而优秀警员也表现出更多的自我展示,更少的压力焦虑感,更好的自我调节和社会交往[1]14-15。学者们研究发现美国警察部门使用较多的另外两种量表CPI 和IPI 二者均显示出具有较好的预测功能,比MMPI-2更能预测警员未来的工作绩效。霍根(Hogan)和库尔廷斯(Kurtines)在警察招募中使用CPI 作为测评工具研究为警察的众趋人格(基本人格)特质以及与坚韧性相关的人格特质和与有效绩效相关的人格特质这三点提供了证据。他们在分析落选者和合格警察之间的差异时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结论:不成功的应聘者是一个个体日常生活效能相当健全的群体。在CPI的9个量表中,失败的申请人和正式警员的人格特质有显著差异:警员更加自信,具有更大的社会流动性能力,更高的社交风度和自信心,更明显的自我价值感,更加需要通过自主取得成就,更多的功能性智能,更具心理感受性,更清晰的性别角色认同,更多的同理心[7]289-295。哈格里夫(Hargrave)和希亚特(Hiatt)选取被警察培训学院录取后的学员作为被试研究后发现最终被认为不适合从事警察工作的学员的CPI整体水平明显较低。CPI水平较高学员通常适应得更好,在训练中表现得更好。最后成功的学员表现出更好的实用性智能、更外向、更善于交际[8]267-277。穆夫森(Mufson)等一些研究者发现IPI比MMPI-2能更好地预测警员成为公民投诉对象的可能性,监管机构的负面评级和总体负面综合指数。他们发现过分怀疑、焦虑、抑郁、恐惧、滥用毒品或酒精、家庭冲突、警惕、固化、孤独型、生理疾病、过度缺勤、反社会态度、多动症、不寻常的经历等特质是未来工作绩效的有效预测指标,有助于区分出将来会被解雇或者能继续从事警察工作的新警[9]59-62。学者们在实践中还发现情境测验是一种能有效预测警察工作绩效的人格测评方法。与此同时,已有的不同学者研究也高度一致揭示:理想的警察人格没有一个固定的人格特质结构类型。不过,凡事成功警员的人格都不包括:冲动、敌意、不适当的攻击、缺乏自主性、不成熟、反社会倾向、酗酒或者滥用药物倾向、情绪不稳定、内向、偏执和精神病等消极特质[4]58-60。

由于美国社会对警察心理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美国心理学会和警界于1982年联合成立了警察心理学会专门负责警察心理的研究,学会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了警察心理测评的内容和程序,建立了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为了使人格测评选拔工作更具有实用性和预测性,原有的一些基于区分正常人群和精神疾病患者的人格测试量表已经过多次针对性修订,情境测试也由于具有良好的绩效预测能力而在人格测试中被广泛的采用。目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警种的理想警察人格特质的要求不一样,美国警察人格测试已走向分地方和警种建立差异性常模。警察心理学家也设计出专门针对招募警察时采用的且侧重于预测警察未来行为表现的测评工具“矩阵-预测统一执法选择评价系统”(M-PULSE),其信效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测评结果的科学性也逐渐获得业内的认同。

二、基于社会建构论范式的警察人格研究

美国警察业界内管理者和警察心理学工作者更倾向于认为警察人格是警察职业生涯过程中建构形成的,其对于警察人格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于特质论范式。持此类观点的学者们认为社会环境和个体的工作实践经历对警员警察人格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警员人格形成的最终因素,尤其是警察文化对警察人格的影响明显。警察文化塑造了警员的工作人格特征,使警员的工作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有助于维系警察群体的稳定和团结。著名心理学家凯利(Kelly)认为个人的行为表现乃至整个人格的形成都取决于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评价后所建立起的观念。凯利的理论支持警察人格是由警员的工作经历所塑造的观点[4]56。美国警察心理学家汉诺威斯(Hanewicz)是第一个定义警察人格的学者,他认为警察人格属于一系列独特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通过训练和社会化来扩展和加强。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第一,警察人格是由于本身是警察而拥有的;第二,警察人格是成为警察的人所具有的。前者是警员个体在成为警察后获得的,是警察单独拥有的人格特征,后者是一组警察常见的人格特征,但不一定每一个警员都完全相同[10]152-172。刚进入警局工作的往往是心理健康能干的年轻人,他们的人格特征通常是:充满自信,不安分,精力充沛。这个阶段的警务人员人格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共同性。沃森(Watson)和斯特林(Sterling)将警察人格特征描述为:实用主义,行动主义,重视常识而不是理论,重视成功而不是思想。他们还指出,实用主义的倾向与愤世嫉俗密切相关,警察的愤世嫉俗被认为是“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怀疑和不信任”[4]62。格雷夫斯(Graves)认为,愤世嫉俗是警察人格的鲜明特征,特别是在较大城市警察部门中普遍存在,这是由于职业倦怠和压力而产生的,这种压力主要是由社会对警察工作的过度需求所引起的。愤世嫉俗最终不仅对警员个体有害,对整个警察群体也有害,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各种虐待、暴力和腐败的前兆[11]17-20。

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警察执法中长期秉承传统威权式风格,警察装备和警察执法的策略与心态呈军事化和暴力化的倾向。而且美国警察成立之初就具有明显的种族歧视的色彩,相当多的社会群体,尤其是黑人等少数裔美国人对警察持一些负面的评价,甚至多次出现因警察暴力执法而诱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①。美国警察的社会声誉度也一直偏低,警察被认为是钻法律漏洞的“街头法官”。美国警察管理和教育培训体系一直是政府改革和社会争议的热点问题,甚至还出现“废除警察”的呼声。人们对警察人格特征的评价通常是男子气概、勇敢、威权、愤世嫉俗和好斗。警察人格也与多疑、团结、保守、疏远和偏执一类的消极评价相关[12]10-25。而美国警察也对自己的负面形象感到委屈。美国学者们通过调研后认为出现这样的现象与美国警察的执法环境和警察文化密切相关。美国警察长期以钢铁硬汉的形象自居,并将情感表达视为一种弱点。他们本身就是多疑的人,很多警员很难信任他人,他们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感觉[13]18-21。斯科尔尼克(Skolnick)分析后认为孤立感和不信任感是警察“工作人格”的一部分。警察工作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危险、威权和效率。危险感使警察对其他民众的行为动机持怀疑态度,这一属性导致了警察的孤立感和疏离感。如果警员常怀疑民众的行为动机,他就不太可能与非警员进行沟通对话。警察工作的危险不仅使警员团结在一起,而且使警员与其他民众分开。威权行为是警察与公众互动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警察必须被赋予负责处理交通阻塞和犯罪现场调查的权利。这种警察和普通民众分开的威权感助长了警员的孤立感,形成一种“我们对他们”的心态,他与同事们的团结感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心态。效率观是由警员执行其工作的手段推动助长的,例如,警员认为欺骗是抓捕坏人的正常手段,而欺骗同样得到了司法系统和警察亚文化的认可,因为它在警察工作实践中,尤其是对嫌疑人的询问调查中被证明对尽快完成工作任务有效,同样,经常使用欺骗手段来提高警员履行职责的效率也助长了警员与社区其他民众之间的孤立感和疏离感[4]60-62。尽管美国在警务改革中较早就引入了社区警务的理念,强调警察走入社区,改善警民关系,重视社区警民互动,通过依靠社区民众提供信息事前预防犯罪。但是,美国的社区警务改革成效不理想,警察的公众形象和警民疏离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安科尼(Ankony)发现社区警务的理念要求警员认为自己是社区的一部分,需要觉得自己融入了社区,与大多数公民的信仰和价值观一致。但是,调查结果揭示社区中警民之间的融合程度较低或共同价值观少,距离感和孤立程度较高。警员很少感到与社区融为一体,实际上警员觉得自己被孤立和疏远了,而这些感觉更多地与警员由于工作经历形成的警察人格有关[14]4。而派罗(Perrot)和泰勒(Taylor)发现疏离感更多的是取决于社会公众对警察的看法,而不是警察本身[15]1640-1664。事实上,公众对警察独特和与众不同的看法是警察疏离感的催化剂。正如斯科尔尼克(Skolnick)所说“威权就像危险一样,被视为有助于警察的团结。从某种程度上说,警察受到公众敌视的经历和体验让他们团结在一起,互相依赖,在警察的世界里开发资源来对抗社会排斥。”[4]62美国警界内的研究人员一致认为,警察心理有许多独特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是:怀疑、墨守成规、愤世嫉俗、对不寻常事物的偏见和不信任。一个优秀的警察无论走到哪里都对邪恶持怀疑态度[12]10-25。警察心理学家们更加倾向于把警察人格定义为一种执法人员身上价值取向,认为警察人格表现为一系列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使警察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警察和非警察之间存在明显的价值观差异。班尼特(Bennett)和格林斯(Greenstein)研究发现警察专业的学生和非警察专业学生的价值观没有差异,但是他们与经验丰富的警员有很大不同[16]439-445。莱斯特(Lester)等使用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EPPS)对美国警察以及英国警察的调查结果揭示:表现需要、支配地位和异性爱等方面美国警察得分高,而英国警察的可塑性和攻击性更强。这表明警察的人格结构不仅与非警察的人格结构不同,而且在不同国家警察之间也存在差异[4]62-63。因此,美国警察心理学家们认为警察人格是一种独特的工作人格,它是在职业经历中社会化建构的,而不是一种特质论模型。

警察心理学家斯科尔尼克提出美国警察文化由因需要应对来自工作中的职业压力而广泛共享的态度,价值观和规范三个方面组成。警察文化构成了公众感受最明显的警察工作人格的基础,一定程度上警察文化就是工作人格。美国警察文化构成要素复杂,其中一些价值观甚至相互矛盾,一些警员在执法工作中表现出对立冲突的性格特征[4]63-64。雷纳(Reiner)将美国警察文化的特征描述为“由任务/行动/愤世嫉俗/悲观主义,怀疑,孤立/团结,保守主义,大男子主义,种族偏见和实用主义组成。”[17]107-137警察心理学家保利娜(Paoline)等学者研究发现警察文化这种独特的职业亚文化给警察提供了工作人格。警察文化的目的是保护警员,能使所有警员都能在“充满不确定性、危险和强制性威权”的工作环境中保护自己。事实上,尽管程度不同,某些人格特征却是所有警员都有的,警员确实倾向于在警察文化盾牌(Cultural Shield)后团结在一起。公众看到并应对的正是这种工作人格,从而使人们相信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警察人格。人们感受到的是这种集体形象,而不是某个特定警员的个人特征。警察文化也因警察负面的公众形象而得到进一步强化。警员们开始相信“内部人/外部人”的结构,这种结构提示警员们认为虽然同事们(内部人)值得信任,但他们应该对非警察(外部人)保持怀疑和警惕,不断强调警察工作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警察培训又强化了这种特殊心态。警员通过怀疑和保持优势来应对职业环境的危险和不确定性[18]575-605。警员们在其对公民(局外人)的威权式执法时,通过对其工作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来保持这种权利优势。不过,虽然警员有共同的工作性格,但许多人在气质和性格特征上仍保持着个体差异。警务部门通过选拔、培训和接纳新人加入警察队伍,扩展了警察文化。美国对警察人格测试的目的是选拔出适宜从事警务工作的应聘者,那些能表现出警察人格特征的人被雇佣的机会更大,警察学院的正式培训有助于进一步将警察文化融入工作方式。因此,尽管警察的人格可能存在个体差异,但存在一种机制,即筛选、学院培训创造并强化工作人格或警察文化。警察部门严格地筛选出表现出某些人格特质的人,大多数学员具有基本相同的人格特质。这些警员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历的事情继续影响着他们的人格,最终与工作经历一起形成了警察人格。因此,警察人格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格确实存在,它是一系列符合理想的警察人格特质和警察职业社会化融合的结果。警察文化是警察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提高专业能力的需要而创造出的职业亚文化。而警察人格则是警察文化的一项具有鲜明特征的功能并被警察文化所表征。

三、结论与启示

美国警察人格的研究起源于美国社会对提高警察素质的现实需求。警察人格研究的进展不仅取决于已有人格理论的发展,还取决于对警察职业的理解。人格特质论范式认为具有一定人格特质的人被警察工作吸引而成为警察,注重对警察人格测评的研究。社会建构论范式认为警察人格是警员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建构形成的,因而注重对警察执法环境和警察文化的探讨。早期的美国警察人格研究将警察人格的消极方面视为单一固定的心理特质,而不是一个多维现象,也很少关注警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没有将可测量的人格特质与未来警察绩效评估中可衡量的警务行为能力联系起来。后来,学者们认识到警察人格是一个多维度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已有特质和工作经验相结合的结果。于是,警察人格研究的重点转向测评选拔出未来的好警察和警察文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警察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但警察的心理素质现状依然不乐观。何牧、丁勇等的研究发现:近二十多年来我国警察的“智慧性”“忧虑性”和“紧张性”三项人格特质随时代发展显著变化,也就是说警察群体的学识和才智逐步提升的同时,心理健康状况却明显下降[19]1-5。梁铁成对后进警察人格特征测试结果显示后进警察人格品质明显低于对照的正常组。后进警察具有情绪易紧张、内心矛盾冲突、迟钝、学识浅薄、顺从依赖、不识大体等非合格警察人格特质,后进警察缺乏积极健康的心境,发展的潜能和可塑性等心理品质[20]1044-1045。在现实生活中因警察缺乏过硬的人格品质而不能正确处置警情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例如,2009 年2 月13 日,云南省蒙自县民警吉忠春因倒车琐事与潘某发生纠纷,扭打中吉忠春向潘某连开数枪致其当场死亡。2016年4月14 日,西安高陵分局渭桥派出所副所长白某开枪向与其父母有矛盾纠纷的两名同村村民射击,造成一死一伤。随后,白某返回所在单位,将平日与自己并无矛盾的值班民警郭某和蒙某开枪击伤后自杀。上述事件均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2019年5月,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政委汪某某因抑郁症服农药自杀身亡。警察人格是警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中美之间尽管在国情和警察管理体制上差异明显,但是,警察行业本身具有的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特点却是相似的。美国警察人格研究的进展和经验可以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坚持警察招录中人格测评的正规化

进入21 世纪,警察心理素质已经为世界各国警界所重视。1986 年国际警察局长协会制定了世界第一本专门针对警察的心理测评指南,并于2004年完成最终修订。该指南参考了美国心理学会(APA)的道德原则和标准,提议对所有警察进行心理测评筛查,对测评内容和方法也制定了详细措施,并建议只有需要评估对警察绩效有重要不利影响的人格特质时才使用精神病学标签。一些现代警务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将人格测评结果作为警察录用和职位调整的重要依据。我国公安部曾要求2006 年开始在全国公安机关招录警察中逐步推行心理素质测评。警察招录心理素质测评内容包括警察人格测验和警察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两方面,但是,由于我国警察招录对心理素质测评的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目前,上海等较发达地区的心理素质测评包括警察人格测验和警察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也有一些开展心理素质测评的地方没有人格测内容,而只有警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还有一些曾经开展过人格测评的地方现在又放弃了警察人格测评,只保留了职业能力测试。招录新警过程中进行人格测评能从源头上排除不合格人格的应聘者,是确保警察具备过硬素质的第一关。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开展新警招录中的人格测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注重警察人格测评工具的本土化和测评方法的系统化

由于社会执法环境和任务的不同,中美两国警察的职责和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有差异。我国警察人格的内涵和美国警察人格的内涵也应不尽一致。美国已有的人格测评标准化量表在检测个体固有的一般人格特质方面科学有效,但在检测个人的政治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效果不理想,而我国警察队伍建设提倡的是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同时,中美两国警察管理制度和队伍建设目标也不同,我国公安队伍建设的总方针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因此,尽管美国人格测评工具丰富多样,但是,一些相关测试量表需要进行适应中国国情的本土化修订,或者在本土化人格研究的基础上自主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警察人格测试量表。与此同时,为了提高警察人格测评的科学性,除了用量表测试外,还需要辅助以情境测试以及同行评价、档案袋法等多种方法互证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评估结果。

(三)建设积极健康的警营文化,做到人格测评的常规化

警察文化会对警察人格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政治建警、素质强警、文化育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等途径加强新时代警营文化建设,为锻造公安铁军,提升警察形象,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警察队伍奠定坚实文化基础。由于人格具有可塑性,新警招录时的人格选拔只是保证具有合格警察人格的第一步。受到来自工作经历中的种种不良刺激和压力的影响,原来良好健康的警察人格发生变化,甚至退化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警察管理部门需要给每一位民警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利用培训等机会对民警开展定期的人格检测更新档案内容。如果发现有民警已出现明显的人格退化,则应及时采取治疗、调离等相应措施来预防负面事件的发生,发挥警察心理测评的职位调整功能。

[注释]:

①例如,2020年5月,美国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黑人弗洛伊德死亡引发全美的持续性抗议示威活动。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警员人格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
聪明的警员阿灵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