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开军
(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衡阳 421008)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有助于把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实、落细到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当前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内外环境、意识形态、形势任务巨大变化,学校迫切需要对青年学生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战略谋划。爱国主义不仅仅是情感范畴,也是青年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原则、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聚焦青年,要把青年思想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因此,在分析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逻辑意义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当前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现实境遇,期待通过创新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逐步增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与广度。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更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动力。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年轻和最具活力的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当代大学生,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这标志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启,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爱国主义的内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其关键性作用从未发生改变。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带入具体的社会制度中,社会主义制度是承载和托举爱国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杰出的代表也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新时代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中的爱国思想,也是我国爱国主义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思想的最新呈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形成新时代爱国主义新内涵,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不断促进中国高质量的发展。
国家安全稳定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国家独立自主能力,这就要求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具备忧患意识、艰苦奋斗的民族情怀,维护祖国的主权与独立,推动祖国繁荣与进步,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新时代爱国主义要立足国际、加强对外交流。随着全球联系的不断增强,各国命运相连、休戚相关。中国坚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风险挑战,共建世界美好家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这一句话在全球疫情蔓延时期得到了较好的验证。中国在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战“疫”中,用中国经验这一重要“法宝”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
家国情怀是开放和包容的人文主义情怀,具有内外兼容性。青年兴则国家兴,习近平总书记嘱咐新时代青年要“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应深深植根于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之中。青年人爱国应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践行者、传播者,努力把奋斗的果实长在爱国主义的常青树上。
随着多种思潮的碰撞交流及网络媒体时代的高速发展,新时代视域下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全局性与时代性仍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加深,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青年价值取向呈多样化走向,有些人认为其是“颓废的一代”。但通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现,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勇奋斗、敢担当,青年学生价值观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信中说青年党员是“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是“好样的、堪当大任的”。但毋庸讳言,青年中依然存在务实功利、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现象。如部分青年学生“唯综测论”,没有综测加分的活动不愿花时间参加。同时,在中国疫情防控紧急关头,仍然有部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遵守防控规章制度,质疑医院服务不到位、隔离区未保障“人权”等。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青年基本政治立场正确,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民族精神”做出高度凝练和清晰阐发,简而言之,民族精神是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驰援湖北的四万两千名医护人员中,有一万两千多名是“90后”“00后”;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测量体温、登记来往车辆、为村民讲解疫情防护知识等,为防疫贡献青春力量。新时代民族精神需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中,历久弥新,青年学生更应该为祖国的建设不断贡献应有力量。但从当前国内外形势看,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显,青年学生对待世界多元文化不能单单依靠自我的感性认知,应从理性角度思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识的吸收还需不断加强,努力学习,不断反思,对各种网络文化学会理性、独立思考,提升明辨是非能力,自觉抵御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
在抖音、微博等青年主阵地的社交媒体上常常看到“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等评论,侧面反映青年对国家的热爱、赞赏。但爱国不是一时的有感而发,如果青年学生对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缺少了解,忽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就难以产生认同感与责任感。尤其是当前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许多青年学生当作“说教”课,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大部分是低头做自己的事情。与此同时,学校更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举办学术活动、文体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但在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方面还存在不足,许多学校一年升国旗仪式的次数屈指可数,青年学生公共场合唱国歌不愿出声,长此以往,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得不到学生认可,造成青年学生缺少国家的主人翁意识,不愿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对国家的发展表现出“天下兴亡,漠不关心”,知行脱节。
当代青年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90后”“00后”以积极进取精神拼搏奋战,从医护人员到社区志愿者,再到每一个自愿隔离在家的普通人,每一个人都在奋斗。从坚持在抗疫一线16岁苏州志愿者到武汉方舱医院认真学习的“考研哥”“学习姐”,都体现了中国青年是积极进取的、有远大理想抱负的时代担当者。但大多数青年学生从出生到毕业一直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没有经历过任何的风险和挑战,对周边存在的风险和各种文化入侵不能及时辨识,忧患意识薄弱,在这方面有待加强。在全国学生疫情防控的“思政大课”中,“忧患意识”多次被教授提及。当前“90后”“00后”未亲身经历国家从战争中艰难成长的风雨考验,但经过本次疫情防控,青年要养成风险防范意识,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正如恩格斯强调:“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新时代青年作为疫情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需要从本次疫情当中汲取经验,深入反思,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以新时代建设者身份扛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因势而新”,为持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提质增效。青年学生应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背景下,努力成为“与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奋进,与时代、与世界同进步共命运”的时代新人。
理论知识明晰,政治立场才能坚定,爱国才能理性。一是青年学生要对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在了解的基础上产生认同感与责任感。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前行的动力。青年只有深刻认识到今天的中国不断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困苦,才会更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青年要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增强青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青年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要不断提升对客观事物的洞察能力与鉴别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要具备对社会思潮有清晰认识的能力,不断提升明辨力。二是学校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理论要感染人,帮助学生学深悟透。坚定理想信念,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青年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入引导青年学生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增强青年担负时代使命的情怀和本领。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校立德树人的核心切入点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丰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要接地气,做到“三贴近”,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准性。一是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学校思政理论课要不断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课要避免空话、套话,要让课堂“活跃”起来、有生动性,通过讨论发现学生在理论与现实差距中产生的思想的闪光点。比如以“两会”、雾霾等时事话题,引导青年关注时事政治,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不断提升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积极性,教师可把现实中遇到的事件纳入教学,如把当前的举国战“疫”作为推进新时期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案例,进一步引导青年厚植爱国情怀。二是抓住教育活动,并以此为重要契机。加强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以重大节日纪念日等为契机,结合校内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培养青年学生把爱国主义当成一种文化自觉,主动践行爱国主义思想。三是要坚持经常性的主题教育。如学校定期开展主题升旗仪式,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有助于开展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围绕“爱国主义”探讨国家政事、社会热点事件,培养青年责任担当。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与开放性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与宣传渠道。沿用好的教育方式,改进老旧方法,探索新的教育途径,不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改革创新。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加强爱国主义线上线下教育载体建设,将爱国主义教育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可传承的精神食粮。一是线上线下教育渠道。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线上线下交流学习;通过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用学生喜闻乐道的方式促进青年对爱国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学校思政工作者要主动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与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多途径多渠道开展线上思政教育,因势而“新”,坚持全方位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式手段创新,鼓励青年学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全面全过程全方位提升育人实效。
爱国主义实践教学主要以定期开展网络虚拟空间的实践活动为主。一是引导学生围绕当前的网络事件、网络热点和网络道德文化,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活动,了解“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相关文章、图片和各种数字媒体信息,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展网络问卷,对各种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当前网络活动实践小组的观点,通过开展网络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强化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借助大数据互联网平台的强大资源,做好各种爱国主义信息的传输,把互联网技术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刻地融合在一起,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当前爱国主义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二是青年自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年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具有规范作用,青年通过关注时事政治、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参加时事探讨等方式方法,加强自我教育,提升爱国主义思想的自觉性,主动要求自己一言一行符合社会需要,促进国家稳定发展。三是先锋榜样教育。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涌现一批批平凡的英雄,青年应对照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找差距,发现自身不足,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不断提升家国情怀,与时俱进。
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如盐入水浸润学生心灵。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除了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进行正面教育,还需借助社会实践与文化活动,努力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战略性、全局性,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一是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社会大环境,加强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社会管理能力,尤其是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青年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能力,鼓励学生建言献策,培养青年学生责任与担当意识。二是加强爱国主义课堂教育实践性,如在思政课堂中加强实践教学比重,鼓励学生将爱国主义理论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将爱国主义意识实践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三是注重爱国主义“第二课堂”建设。通过各级各类校外、暑期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锻炼,强化学生爱国主义观念,把家国情怀融入学生的青春奋斗里。广泛组织实践活动是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内容大部分是依托于现实,将现实问题汇编成文本再讲述给学生。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讲述式授课模式效果不尽如人意,将爱国主义教育引入到高等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实践。
将实践活动引入课堂要把爱国主义融入学生班会、党建日、团建日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强调校园的教育引导功能,开展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各种校园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组织学生去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博物馆、纪念馆等相关爱国主义场所进行参观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他们了解过去老一辈革命英雄的事迹,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从内心深处愿意做社区的志愿服务者、新时代的爱国者。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各种军事训练,参观当地的军事基地,拓展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对于重大的历史纪念日,要组织学生重温历史,了解历史。以班级主题活动的形式,了解纪念日的意义和内涵。例如我校的很多班级都积极利用国庆节开展了“我爱我的祖国”等爱国主义活动,同时有条件的班级还组织了歌唱祖国、歌颂祖国繁荣昌盛的歌咏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革命历史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熟知我国的近代史和祖国未来发展方向,领悟到我们今日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蕴含爱国主义的价值品性,学校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要坚定不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助推“十大育人”新格局、新机制,不断提高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及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