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背景下的文化扶贫研究
——以江西全南瑶族村为例

2021-01-29 03:04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瑶族村民文化

张 立

(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1],从而正式将文化扶贫纳入扶贫政策的“中心议题”,也充分肯定了文化扶贫的重要意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2]。尤其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因此,文化扶贫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国家扶贫体系的重要内容,其对丰富贫困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自我脱贫能力并能有效阻止返贫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陂头镇瑶族村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地收集总结关于文化扶贫研究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笔者多次到江西全南瑶族村进行实地调研中所获取的一手材料,对瑶族村在文化扶贫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全面的评估研究,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全南瑶族村文化扶贫的现状

(一)江西全南瑶族村基本情况

江西省全南县地处江西省最南端,隶属赣州市管辖,其与广东省的连平、翁源、始兴、南雄等县市毗邻,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瑶族村的瑶族同胞属瑶语支系的“过山瑶”系。瑶胞来江西全南的历史并不长,据村委会的材料,他们是在1946年至1948年期间,先后有从广东始兴、曲江等地陆续迁入,但居无定所,直到1958年,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建房定居,形成了现在的瑶族村。根据村委会2018年的统计,全村现有高围、白芒坑、新围仔等3个村小组,共有村民71户332人。

(二)全南瑶族村文化扶贫的概况

全南瑶族村的脱贫工作是当地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根据村委会的文件显示,截止到2018年12月,瑶族村仍有贫困户53户208人。瑶族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闭塞,1966年才开通了12公里的入村公路,2006年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当地政府投资200多万元,硬化了陂头镇上汶线至瑶族村12公里村道,至今仍是入村的唯一道路,且只有单车道[3]。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成其与外界交往困难,外加瑶族同胞传统“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导致了瑶族村经济发展落后,人口贫困的状况。

瑶族村在挂点帮扶单位县财政局的大力帮扶下,立足瑶族村广阔的山林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发展杨梅、脐橙、毛竹等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还积极培育发展香菇、灵芝、蜂蜜等特色扶贫农产品。现如今,村民人均每年增收2至5万余元不等,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由当地政府牵头的易地搬迁、旧房维修改造、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截至2020年6月,全村已有51户210人脱贫,全村贫困人口脱贫率已达98%,剩下未脱贫人口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脱贫。

文化扶贫是全面扶贫的更高要求,文化扶贫不仅可以补足脱贫工作在文化建设上的短板,还能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4]。文化扶贫是国家扶贫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全南县政府按照“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要求,坚持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统筹推进,从2015年起,对全县所有贫困地区全面开展文化扶贫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县所有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因此,作为全南县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一个行政村—瑶族村,其文化扶贫工作也在持续展开,稳步推进,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并于2020年12月完成脱贫工作。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共享是文化扶贫的价值遵循[5]。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我国公共服务性质的文化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普及推广农村文化站以及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起着先决性的作用。现瑶族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例如瑶族村文化广场建设。现如今,文化广场已经成为村民休闲散步、举办各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广场上还搭起了瑶寨大舞台,定期会有演出活动,既改善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同时也有助于本民族文化的推广与传播。除此之外,瑶族村还建设一批综合性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宣传室等,同时村党建、科普、体育休闲等设施资源也在不断地建设完善中。

2.文化民生工程的建设不断推进

文化民生工程建设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村的文化民生工程的建设不断推进,例如:

(1)近年来,赣州市、全南县开展多次的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等下乡活动,并把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从而提高了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笔者也很有幸观看了由全南县文联举办的“乡风文明精神扶贫文艺演出”,演出十分精彩,深受瑶族村村民的喜爱。

(2)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覆盖全村。长期以来,瑶族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与外界沟通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困难。现如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覆盖全村,有效地解决了村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3)弱势人群的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由于瑶族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村中留下的基本是妇女儿童以及老人等弱势群体。为了保障这些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当地政府积极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扶贫项目,例如瑶族村双语学校的建设、为弱势群体建立电子卡、一对一定点帮扶等,同时还积极开展面向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等的公益性文化培训、科普活动等。

(三)积极进行人才储备与培养

乡村发展需要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政策的践行者。因此,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关系着乡村振兴的成败,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为此,当地政府建立了乡村人才储备数据库,还不断开展技能、文化等培训,有效地提升工作技能以及文化素质。

(四)实行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

贫困地区往往保留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强调,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6]。对民间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也相对滞后。作为江西省唯一的较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语言与文化习俗的行政村,瑶族村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最出名的要数瑶族花棍舞。瑶族花棍舞又称点兵棍舞,来源于瑶族文化特色“朝皇”仪式中的一种民族舞蹈,它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瑶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的重要载体。花棍舞已于2008年6月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除花棍舞外,当地政府还支持积极合理开发瑶族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具有瑶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二、全南瑶族村文化扶贫中存在的不足

全南瑶族村文化扶贫中取得了令人举目的成绩,但有成绩的同时,工作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与不足。

(一)对文化扶贫认识不清

在具体扶贫过程中,很多干部群众对文化扶贫认识不清,浅显地认为只要物质上脱贫,那就脱贫了。出现这类情况的缘由很多,但扶贫干部以及贫困人员对文化扶贫认识不清,理解不深入占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另外,脱贫攻坚,不仅仅是单纯强调政府单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撑,更关键的是“扶贫”必先“扶智”。文化扶贫的根本价值诉求在于提升贫困地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7]。通过文化扶贫,提高当地群众的能力素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既能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创造财富,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他们返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仍有待完善

上文提到,瑶族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虽然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来说还是相对滞后。虽然农家书屋如今纸质藏书也有百余册,同时也提供电脑供村民使用。但经笔者调查发现,来农家书屋阅读的群众很少。究其原因有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单纯的纸质读物已无法满足村民的阅读需求,大家更愿意使用电子书阅读等,但更重要的还有农家书屋藏书质量不高,书籍陈旧,新书较少,无法满足村民日常阅读的需要。另外体育休闲场所的基础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休闲场所不足,全村只有村委会的活动室,村内无其他运动场所;二是体育健身器材十分缺乏,即便是村委会的活动室,也只有一张乒乓球台可供使用,并无其他运动器材。

(三)师资力量的匮乏

师资力量的匮乏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基础教育师资力量,二是技能培训的师资力量。

1.基础教育师资力量

瑶族村双语学校是村里唯一的学校,而且只有一二两个年级。学校现在只有两名教师,课程科目也不全面,教学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即:学生想学的内容与教师所能提供的内容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厌学、师生关系冷淡乃至紧张等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加强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是瑶族村以及当地政府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技能培训的师资力量

全南县政府、陂头镇政府都会定期举办关于脱贫的技能培训。刚开始的时候,村民参加的热情很高,但到了后面,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有时候村委会还得安排人去。究其原因,不少村民认为,技能培训的教师素质一般,教的内容对其帮助也不大,还浪费时间。

(四)文化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影响力

作为江西省唯一较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语言与文化习俗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瑶族村,本来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民族文化优势来吸引游客过来参观旅游,发展旅游产业,但因为其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很多人并不知道该村的特色,同时也让村里优秀的土特产品,例如灵芝、竹笋、蜂蜜等缺乏销路,从而无法发挥其民族特色村寨的优势,导致自身发展相对滞后。

三、对策与建议

在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要以文化扶贫助推精准扶贫,扶贫先扶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基础。相对于传统的物质扶贫来说,文化扶贫更加注重的是消除贫困地区的“贫困基因”[8]。因此,文化扶贫是更加深远和艰难的。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协调,推进文化扶贫工作

在扶贫工作中,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同时还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文化扶贫工作职责。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各部门协调联动,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才能切实推动扶贫工作落实。

(二)深化对文化扶贫的认识与理解

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9]。扶贫干部与贫困户都应该积极深入地理解文化扶贫的内涵。扶贫干部不单单是从物质方面对贫困户进行帮扶脱贫,更需要从思想文化上让其脱贫。而贫困户自身也应该明白,其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政府的贫困补助而脱贫,更需要靠自身能力脱贫致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脱贫,实现真正的脱贫。

(三)继续加大文化扶贫资金的投入,并强化资金管理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民生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政府需要继续加大文化扶贫资金的投入,并强化资金管理,切实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除了使用政府的资金外,也可以靠社会上的资金支援,例如当地政府应该创造有利条件,吸引民间资本对文化扶贫的投入建设,既有利于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文化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扶智教为重[10]。教育是解决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家庭持久脱贫的最佳方式。教育扶贫助力文化扶贫。教育扶贫首先就要抓好基础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其次推动并完善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培训技能培训要以满足贫困群众的客观需求为前提,培训内容应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提高其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五)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瑶族村的影响力

瑶族村自身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是通过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等方式进行自我宣传,二是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增加自身影响力。新媒体平台在文化扶贫工作中的广泛应用,降低了文化传播的成本,提高了文化扶贫的工作效率[11]。在宣传的同时,充分开发自身优秀的文化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属于自身的文化品牌,如积极开发本民族文创产品、注册本民族的商标等。

四、结语

文化兴则乡村兴[12]。笔者通过对全南瑶族村的实地调研可以看到,全村的文化扶贫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民生工程建设、人才储备与培养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文化扶贫并非易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与不足,例如对文化扶贫认识不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仍有待完善、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文化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影响力等。面对全南瑶族村在文化扶贫中所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我们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协调,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深化对文化扶贫的认识与理解;继续加大文化扶贫资金的投入,并强化资金管理;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瑶族村的影响力。

致谢:全南县陂头镇瑶族村村支书胡周兴、村主任邱兵在笔者调研过程中所给予的协助以及各位村民给予的调查方便。

猜你喜欢
瑶族村民文化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瑶族织锦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