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 林晓溪
循环经济主要是指运用资源进行循环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主要方式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强调经济活动中进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采用的是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应用技术创新方法将损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循环经济发展的思想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循环经济出现在中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循环经济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的综合保护,采用技术的方法实现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资源实施高效利用为主要原则,以循环利用为主要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摒弃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在中国当前资源相对短缺而大量消耗的前提下,循环经济对于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循环经济要求遵从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来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对接,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发展,建立起生态环境系统,促进社会经济系统健康发展。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生态经济系统要求增长型的经济和自然资源需求之间达到完整的对接,保障生态系统稳定,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循环经济把生态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有机结合起来,从物质能量层级原理出发,将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立足于生态环境发展,强调生态资本的建设,这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表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进步,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当前经济中资源和环境存在的矛盾,有利于经济流通中减少资源投入。循环经济注重绿色设计,在对地球生态与人类生存环境高度关怀的基础上,生态环境的再开发需要按照循环利用的原则,促进空间环境资源再修复、再利用,实现循环利用。这样的经济模式对于区域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减少了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同时,运用创新技术进行操作,遵循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资源快速恢复,实现低排放的经济运行模式。
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人类在推进生产力向前进步的过程中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来探究区域发展中的循环经济影响因素,对于更好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开展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循环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生态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具体来说,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地、生物、气候、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禀赋在不同区域中的分布存在着严重的差异。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南北方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整体是封闭经济,东北地区凭借自身独特的地理条件优势,成为当时主要的制造业发展基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南方凭借着沿海优势以及航运能力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红利,形成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局面。可以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区域发展策略仍是以自身条件为基础,并结合国际国内环境做出调整。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基本因素,这种条件不会因为人为的条件而改变,必须在科技的实力下以及经济较强的情况下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例如,南水北调、大棚种植、北煤南运等这些措施都是我国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过程中进行的尝试。在循环经济的模式和推广过程中,自然因素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都要建立起不同的模式。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类资源非常丰富,中国山地多,平原、耕地与林地所占比例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就要求根据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构建新的发展模式。例如,南方可以加强一些新资源新创新的应用,北方可以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立足于基础条件,运用科技提升来探求自然资源与循环经济之间的有效融合。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核心在于能否建立起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在经济模式构建过程中,地方的文化、地方的观念意识都是重要的因素。我国在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中都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人们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各地方的生活特性、生产特征以及其形成的观念都影响着人们的发展思路。发展循环经济要充分遵循地域文化的规律,结合地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符合地域条件的发展模式,才真正适应于循环模式发展的要求。在文化和实践基础上让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在经济文化的背景下开展各种活动,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突出经济模式的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能够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创造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以技术引领为目标,在创建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循环经济发展的状态。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的工业农业水平都有着严重的差异,产业技术水平,开发人才资源等管理方式存在不同,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构建技术性的企业,让区域经济发展能够真正实现技术引领。企业需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创新,如新能源技术、新企业孵化器,通过技术引领来创新经济发展的模式,真正实现效益的提升。例如,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发创新出活力,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利用传统资源进行技术上的创新,真正突出技术的力量,以循环经济的模式来推进技术方面的发展。
制度是一切管理的基础,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循环经济需要搭建多种模式,循环经济也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实施相互配合,那么政府的制度管理和相关政策法规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制度管理为保障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符合现代化要求,运用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简政放权提高执政能力,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市场经济的服务技术水平,让一些部门将职能下放,让循环经济管理自由发展,突出科学发展理念,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确立多方面和谐共赢的社会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中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首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正确认识循环经济的理论,明确循环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循环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经济模式构建出技术发展的空间,真正使区域经济发展能够立足于当地的情况。循环经济促进了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高度融合,循环经济使地方经济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使区域经济发展能够走向生态型发展的模式。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要真正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管理方式强化地区资源优势,突出资源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做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将这些理论贯彻到具体的实践中,各个执行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和精神实质,大力弘扬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让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循环经济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更要创新循环经济的多种理念。在创新方式方法中要突出新兴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人们节约环保意识。高科技发展是创新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的集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至关重要,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和体系结构环节及区位等进行合理布局,坚持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原则,促进根本利益与局部利益同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相互统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注重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保证经济增长稳中有进。利用行政手段干预,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控制,必要时进行模式改革。经济社会文化体系平衡发展需要优化建设模式,开发重点项目,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具体策略的实施。在发展中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培养一支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运用人才来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大关键项目的扶持力度,建立企业孵化器,建立人才使用评价体系,实施分配交流机制,使技术能够引导市场变化,构建阶梯式的发展模式,支持产业创新,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
生态文明时代要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在物质、精神、制度成果上都要实现文明形态的不断推进。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协调发展的模式,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资源开发需要考虑到对环境破坏的程度,而环境保护也要注重资源开发过程中能否维持经济快速向前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要强调资源环境的价值,要明确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之间的关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就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例如,国土规划、空间格局开发要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操作,同时环境保护的相关策略也要充分考虑资源应用方面的动态特征,强调资源开发的生态功能,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推进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生态功能上选择发展的重点项目,采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利用,实施共享开发,提高技术效益,达到产业双赢,开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共赢新局面。
区域发展中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制度建设,更需要提高监管服务水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要构建起绿色发展战略体系,特别是面对一些不利局面时,更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指导、监督、推进和服务的方略,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加强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建立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与政策体系。例如,在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技术支撑,确定环境标准体系,实施环境技术标准控制,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快速发展,强化全过程的监管,按照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环境准入管理等要求推进重点企业审核,突出循环经济多方面融合。
循环经济是新时期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状态的经济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采用循环经济需要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突出经济模式的创新,实施技术引领,做好制度方面管理,正确认知循环经济的理论,突出循环经济的相关政府扶持策略,确保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实施多方面的管理,创新发展模式,让循环经济模式能够真正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常态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发展状态下,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的全面推进要纳入到战略发展规划中,构建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我国区域经济能够与国家经济一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