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湖北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刻领悟我国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奋发进取,从当地的戏曲文化入手,于2008年10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湖北省成功举办了三届独具特色的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
2008年10月15日至26日,备受人民期待的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荆楚百戏奏华章”成功举办,这次演出,共有九台新创新编剧目和五十六台折子戏在湖北剧院等六个场馆进行展演。其中,豫剧《山野秀才》、黄梅戏《奴才大青天》、豫剧《乡试》、东路花鼓戏《麻城凤儿》、荆州花鼓戏《生命童话》均荣获“优秀剧目奖”的称号。
时隔六年,2014年7月,为期十八天的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如约而至。在此期间,十九个湖北地方的戏曲剧种、四十个省直和市州演出团体的新面貌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十四台大戏和三十八出小折子戏集中亮相;还有来自全省二十二个地方戏曲作品进行了展演,表演期间,不仅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青年才子,更展现出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2017年11月下旬,以“新时代,新气象”为主题的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在武汉成功举办,来自全省各地三十二个戏曲种类的三十余台剧目齐聚江城,经过十六天的精彩呈现,再次使人感受到了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今天的发展与延续。其中,既有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清戏、汉剧、越调;也有清新活泼、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文曲戏、采茶戏、提琴戏、柳子戏、堂戏及各路花鼓戏。既能聆听古朴雅致、酣畅淋漓的皮黄腔、梆子腔;也能欣赏到粗犷朴实、风格独特的打锣腔和梁山调等剧种。
在本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的舞台上,总观此次艺术节参加展演的作品,共呈现出了三大亮点:戏曲的参演剧种数量之“多”、戏曲的题材覆盖范围之“广”、参加表演的演员之“新”。
关于戏曲的种类,最熟知的应该是流派纷呈、名家众多的国粹“京剧”,唱腔通俗易懂、表演内容十分接地气的“评剧”,以河南话为基本语调、广袤中原的“豫剧”,声音优美动听、唯美典雅的“越剧”以及表演细致朴实、具有丰富表演力的“黄梅戏”。的确,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作为我国戏曲的五大剧种,已经被人们熟知。但是,中国戏曲的发展源远流长,远不止这五种,还有汉剧、采茶调、湖北高腔折子戏、荆州花鼓戏,等等,这些丰富的剧种都在本届艺术节进行了展演。
湖北省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在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的舞台上,共有三十二个戏曲种类进入荧幕,以“全家福”的形式在江城武汉集体亮相,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表演,这可谓竞相争艳、百花齐放。同时,五十四出小折子戏和三十六台大戏在乡村、社区、学校、广场轮番上演,惠及了数十万的观众,让大家大饱眼福。
其中,还有木偶戏、荆州花鼓戏、大悟北路子花鼓戏、东路花鼓戏、随州花鼓戏、建东花鼓戏、崇阳提琴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阳新采茶戏、京剧、郧阳二棚子、汉剧、英山采茶戏、楚剧、文曲戏、黄梅戏、清戏(湖北高腔)、皮影戏、南剧、灯戏、荆河戏、曲剧、梁山调、武当神戏、柳子戏、通城打锣腔、堂戏、傩戏、山二黄和豫剧等三十二个剧种参加了展示表演。
除此以外,在本届地方戏曲艺术节的舞台上,一部分失去专业团队的濒危剧种也被“唤醒”,再次进行了登台展示。例如,沉寂了七十五年的湖北越调,在这次的舞台上,以一部真实的、现代题材的大戏《曾真的故事》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扬;还有濒临灭绝的随州花鼓戏和山二黄,在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的推动鼓励下,随州花鼓戏成功出演了《大陆孝女》、山二黄出演了《爹爹你挂墙头》,表现出了戏曲坚韧的生命力和出色的表演力。
1.源于真实故事的收录
在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的舞台上,一批经过创作改编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进入大家的视野中。其中,创作和改编的作品有的来源于身边的真实故事,例如,襄阳的豫剧大戏《亲爹亲娘》,其作品真实感人,作品表现出人性心底的善良感染了全场,作品表达的情绪的更是引起了观众内心的共鸣。当然,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捕捉到了生活中最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的品质,相信这正是打动观众朋友的“闪光点”。
2.源于历史故事的创编
作品除了来源于身边的真实故事,有的作品也是对历史故事进行了改编,例如,黄梅戏《余三胜轶事》,在这部作品中,全剧集汉剧、京剧、冬腔戏和黄梅戏这四类独特的唱腔于一体,给人别具一格的视觉听觉的享受。也有濒临灭绝的山二黄这一稀有剧种,在本次舞台上呈现出了《爹爹你挂墙头》这一新的作品,主要讲述了两兄弟在赡养亲生父亲这件事上相互算计推诿这一故事,但是最终却迎来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悲惨结局,全剧笔墨夸张,充满着讽刺的意味。
戏曲的题材除了对现实故事的收录、对历史故事的改编;还有大别山革命题材的现代戏、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编历史剧和讴歌祖国、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时代英雄的经典传统剧目。
每当谈到“戏曲大省”,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到湖北省。据相关资料显示:湖北省的戏曲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当地的戏曲文化有着很深的历史积淀,后来经过文艺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得以继承发展;还有的资料显示:由于当地的戏曲曲风浓厚,加上戏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广,在此环境的熏陶下,创作戏曲的人才和优秀的青年演员们纷纷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表演为中心,视人才为关键。在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期间,戏曲艺术表演家尽展风采。除此以外,一批新秀新苗的演员们成功打出了“青春”的旗帜,在舞台上他们大放光彩、唱演俱佳,获得了观众的普遍青睐,例如,楚剧《思情记》、黄梅戏《女驸马》和荆州花鼓戏《五女拜寿》,都展现出了青春的活力四射。
在表演过程中,张辉、杨俊等艺术家甘当绿叶,不断提携后生;夏青玲、万晓慧、曾菊、罗涛、王荔、程丞等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在表演中沉着大气,表演出色;谢思琴、邓伟、曾美玲、朱敏、王刚等中青年戏曲表演骨干凭借扎实的功底,在表演中熠熠生辉;还有尚晓丽、刘灿等优秀的青年演员在表演中崭露头角,可谓前景可观。
戏曲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基因,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和保护戏曲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具有世界意义。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呈增长的趋势,戏曲不仅能供人娱乐、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引人向善,是精神文明建设组成部分。因此,戏曲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