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代书法风格转换与书法创新

2021-01-29 01:03:47吕沁
河北画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篆楷书甲骨文

吕沁

昆山市文化馆

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许多时代的变迁,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以及社会的变化都会影响书法风格的转变,书法风格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青铜文,再到后来的小篆、隶书、楷书等多种书法风格的转变。书法风格的形成来源于多种因素,书法风格的转换更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文化背景,使人们可以通过书法文字看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兴衰,中国的书法史同时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

一、书法风格的转换过程

中国书法根据历史进程的发展形成了多个时期。先秦时期的书法为中国的文字书法奠定了基础;秦代时期的书法以隶书为主,统一了文字,是书法发展的一大进步;到汉代,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书法走向完善;唐朝时期实现书法文化的鼎盛,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书法家,不仅促进中国书法文化的发展,更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风格的形成受到文化背景以及时代环境的影响,在文字形成的初期人们根据物品的形状,动作的样子形成文字,“象形字”是文字产生的开端,同时中国的文字能够反映出最原始、最古朴、最自然的文字内涵,中国书法为文字的发展增添了艺术价值。

在中国书法形成的早期夏商时期文字体系已经逐步完善,在早期人们从甲骨文到金文中已经可以感受到中国书法的美,如文字的线条以及对称文字等。后期文字由繁到简,通过字形与字体的发展可以反映出书法的进步。我国的书法风格的形成在秦统一文字后出现了极大的飞跃,隶书的出现不仅使汉字更加的方正规范,而且在笔法上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法风格奠定了基础,秦朝李斯的《泰山刻石》采用了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运用小篆字体,更加的方正,线条更加的流畅更加端庄稳重。隶书在汉代达到鼎盛时期,但在魏晋时期出现了书法风格的多样化,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多种风格达到完善,真书行书草书的完善促进了中国书法风格的进步,同时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对于行书和草书的变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王羲之把前代的书法一些特点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新的体系,促进书法文化的进步。

中国书法风格的转换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多个角度对书法风格进行分析,时代的变革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都对书法风格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书法的创新

中国书法经历五千年的兴衰继承,浩瀚的文字艺术在历史的冲刷下更加熠熠生辉,书法既可以单独当作艺术品向世人展出,也是古代人们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且使用到至今,对中国华夏民族的影响极大。我们可以从五千年的书法创新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到中国书法字体的变化发展过程,可以借字体的变化了解其背后执政者的态度,以更完整的角度来观察一个王朝的命运。历经千年,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甲骨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字体系,中国古代的祖先们利用他们的智慧和他们的观察较为简单地创造出了可以称为“文字”的书写体系。这些较早的甲骨文书写较为简单,并以象形字为主,通过字体的形状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到书写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对于传递消息角度,甲骨文的出现,可以延长消息存在的时间,因为甲骨文主要是刻在动物的骨骸或者龟甲上,储存时间较长,且不易被损坏。甲骨文在殷商时期作为主要的文字供人们使用。由于甲骨文留存的时间较长,可以使史学家们更加清晰地、更加准确地利用甲骨文了解殷商时期的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对人们了解历史有很大帮助。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发展较为成熟,曾经出土过大量的青铜器,经过专家研究都出自西周时期。从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文字,这些文字专家们称之为金文。在青铜器上撰写的文字也称之为铭文。其中为了维护礼乐制度,铭文内容大多都是象征权利和地位,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局面,为史学家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史料。当然,其中也有其他的铭文内容,涵盖了西周时期的历法、经济、农业、天文等内容。铭文的出现也代表着当时统治者较为重视祭祀这一活动,据史学家研究发现,西周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百姓没有办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就只有迷信上天,加强祭祀力度,以求风调雨顺。

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文字也是秦始皇的一大功绩。以秦国当时的文字为主,删繁就简,保障民众能以更简便的方式使用文字和传递消息,史学家们称之为小篆。这是秦朝统一文字的第一次变革。之后,隶书渐渐发展起来并出现在世人面前,相传有一位叫程邈的罪犯在狱中将外界广为流传的小篆变方为圆,设计出新的字体,取得了秦始皇的认可,所以这种新型文字也叫隶书。隶书的特点与小篆相比,化方为圆,文字线条更加流畅,更具有观赏性。

魏晋风流,在历史中也较为有名。由于当时处于政治动荡的时期,但也是思想文化迅速发展繁荣的时期,于是,就有了竹林七贤,这七位以性格豪放、无拘无束、洒脱的性格闻名于世,让世人纷纷效仿,所以当时的书法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行书、草书的发展较为迅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在隶书逐渐落寞之后,行书、草书因政治局面的发展而逐渐成熟,民众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也逐渐提高,王羲之、王献之等一众书法家也纷纷映入世人的眼帘。借由这种豪放的书写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政治局面较为动荡。

隋唐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繁荣,加强与周边藩国的联系,思想较为开放,书法就进入另一个历史高度,楷书也就进入人们的眼帘,成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字体。因为隋唐科举制度的出现,可以利用同一种方式选择官员,需要有一定的公平性。同时,科举考试统一要求用楷书书写。楷书的特点是工整严谨,结构优美,在唐朝处于鼎盛时期。同时,也将大众审美推向了另一个高度。许多著名的楷书书法艺术家流传的作品至今仍被许多人模仿。例如,颜真卿的书法造诣极其高深,“颜体”已经成为楷书学习者首选的字体之一。

历经唐朝的繁荣,书法的各个形态早已发展完备,正处于较为繁荣时期,宋朝虽然因为政治原因,思想较为封闭,且有著名的乌台诗案让伟大的诗人书法家、思想家苏轼锒铛入狱。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一个案例而否定整个宋朝时期书法的发展。宋朝的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所创造出的新一种书法流派也深深地给当世和今世的人们留下印象。宋朝的书法家们将诗的理趣和画的意境结合到书法当中去,形成宋朝独有的书法特点,不同于唐朝的书法流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谓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促进宋朝的书法造诣向更高层次的阶段迈进。

元朝由于阶级矛盾严重,经济发展速度并不理想,人民生活水平较为低下,有关书法的创新并没有较大的突破,书法的发展处于停滞时期。明朝大多数人研究书法的目的是为了在朝廷求得一官半职,以至于文人临摹古人书画是为了附庸风雅,但明朝文人是为了仿古而仿古,重形似而不重神似,以至于明朝书法出现一种趋向于俗而非雅的状态。

清代这一时期的书法演变主要分为帖学期和碑学期。帖学期,主要是由于清初时期,沿袭明朝的书法传统,并且康熙帝酷爱其书法,更加使其发展壮大,让其影响度大大提高。碑学期,乾隆时期碑学日益发展起来,由帖学到碑学的转变并不是古板的转变,而是由前人对帖学的不断积累和对碑学的不断学习,相互促进,不断协调,从而完成这一转变。而清代时期的行书、草书、楷书并没有较大的发展,只不过是保持原来的状态,并未取得非凡的超越前人的成绩。而相比之下,小篆和隶书的发展有了较大的突破,甚至有超越前人的成就,弥补了唐宋时期发展的不足。

三、结语

中国书法的创新历程历经了千年的考验,经过层层的创新,最终才达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种更便于交流的字体,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书法是中国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四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中书,也指书法。笔墨纸砚是书法能够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中也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书法风格的创新与转换同样也是中国文化的进步,字体的变革、新字体的开创都融合了早期人们的智慧,因此,要继承原有的书法风格,同时对书法进行有效的创新。

猜你喜欢
小篆楷书甲骨文
宋伯军小篆作品
艺术品鉴(2021年24期)2021-09-10 03:59:50
楷书的笔势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2:54
楷书
甲骨文“祸”字新证
李斯造小篆
小篆的结构练习(一)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 02:50:24
小篆的四个特点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 02:50:24
三千年甲骨文
遵义(2017年24期)2017-12-22 06:10:48
最“萌”甲骨文——心
硬笔楷书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