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互动装置的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021-01-28 10:41何春怡
锦绣·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互动装置新媒体

摘要:身体互动装置艺术作为国内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它伴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作为装置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延续了装置艺术对于艺术边界拓展的探讨,在这种拓展是围绕着观者的身体感知而建构,因而身体互动装置艺术是以身体互动为核心体验方式的装置艺术。

凭借着身体互动装置艺术展现的感官刺激性、趣味性以及参与性,身体互动装置很快成为了热门的创作方向。尽管表现形式百变,但围绕的核心依然是身体经验。例如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其作品通常运用光和水等自然元素在艺术展陈之中展现多样性的变化关系,并以此来构筑观众不同角度的体验与认知。对于埃利亚松而言,纯粹的视觉化呈现已经不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他的作品中通常会强调观者的综合感知体验,即关注重点从单一视觉图像转向为空间中的触觉、听觉等身体知觉经验。

关键词:身体 互动 装置 新媒体

一、身体互动装置的定义和背景

身体互动装置艺术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形式,是伴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然而关于它的定义和范围。目前还不是十分确定,界定存在着不少争论。但一般认为身体互动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创作者借由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来创作作品,并通过欣赏者、甚至包括艺术家自身与作品的即时身体交互来实现或达到艺术效果的艺术形式,是新媒体技术介入装置艺术的艺术形态。这类作品的实质是艺术家借助计算机等相关技术设计的规则,交互平台把作品的一部分控制权交由参观者,让参观者的互动行为来改变作品自身。互动装置艺术突破了观赏者在传统的文艺作品而前只能通过思维活动的参与,在作品的意义空间中进行再创作的限制,使他们得以在审美体验过程中与艺术作品进行身体互动,从而影响和改变作品本身的呈现形态。

身体互动装置的产生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从体积庞大的计算机,到现在可穿戴设备;从单纯的计算工具,到现在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产品。“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艺术家们使用新方法、新媒体、新材料在进行着个性化创作实验的时候,就已经将概念艺术、影像艺术、装置艺术等艺术形态进行结合。

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载体特质,装置艺术可以游刃有余的利用数字媒体作为其重要的材料和表现手段。将数字媒体艺术融入到装置艺术而产生的数字媒体装置艺术是对装置艺术的又一次延伸,也是对于人们对艺术的态度与观念的一场革命。

二、国内研究现状

数字媒体装置艺术作为一个新生的艺术形式,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大量的作品涌现于各个艺术节和艺术展览中。与艺术实践的繁荣相比,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目前的研究中“互动”和“新媒体”是其讨论的重点关键词。

其中,对感官、身体体验是值得关注的。

王志的文章以“感应”为切入点,指出人体对世界有一种本能的“感应”,感应是“延伸的思想”。作此框架下重点分析了“身体媒介”是一个时代特定语境的产物,以观众的“身体”为载体,以“个人体验”为切入点,通过运用计算机进行“解码”和“编码”来实现身体感官的创造性转换,来观看、感知身体的感觉,以形成对互动装置影像原有叙事结构的改变,并最终呈现无法预知的形态,在艺术领域,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来自于它的未知感,构建起“身体媒介”观。马鹏丽着重以探讨了意识层面的感知机制。作者描述了基于身体参与呈现的互动装置艺术的审美体验层次。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的过程按照主体由浅入深的精神活动分为娱乐层、沉浸层、反思层,还指出互动装置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五个审美体验特点:多通道参与和形式多元化、引导设计、互动控制与体验、时间性与过程性、公共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张幸的《互动性装置艺术的体验研究》指出良好的体验感是大众乐于为之探讨和研究的一项重要元素,互动性装置艺术的体验性、科技性、时效性、多元性的特点。张屹《台湾新媒体艺术中的身体意象探析》着重探讨的话题是身体转向。身体转向使身体由隐蔽的角落走向公共空间的审美。新媒体艺术作品对身体意象的营造,引导人们反观人类身体在当今时代的变化及其未来可能性,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身体与主体的关系、身体与意识的关系。

而在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中,装置艺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装置艺术经历了从最初的现成品的堆积组合、拼贴艺术再到与影像艺术的融合这一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科技的联系更加紧密,新的媒介和材料使装置艺术的形式和观念呈现出更加多元、开放的特点,新媒体装置艺术由此萌生。薄云的《新媒体装置艺术的互动性研究》主要以新媒体装置艺术的互动性为论点展开研究,着重关注观者与作品所发生的互动,探索互动性的艺术特征和属性。文中首先梳理了装置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论述了装置艺术的本质特征与观念内涵,界定了“互动”的概念。基于对互动性发展过程的研究,对装置艺术中的互动形式语言进行探讨,通过对白南准(Nam June Paik)、卡塔里娜·韦斯琳(Katarina Weslien)、丹尼尔·罗詹(Daniel Rozin)三位艺术家的结合互动性的新媒体装置作品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艺术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新媒介、新材料的创作实验,使得装置艺术不断发展完善,取得理论与实践的进步。然后,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装置艺术经典案例的研析,归纳并论证了互动性在新媒体装置艺术中多样化的表达及呈现方式,以及互动关系在新媒体装置作品中对艺术作品观念与形式的影响。

除了对身体的关注、艺术史中的定位,陈涵虚《体验与互动—多媒体互動装置艺术介入公共空间之研究》关注多媒体互动装置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陈涵虚以其创作时间多媒体互动装置为例,多媒体科技与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体验性与互动性的多媒体互动装置艺术。论文首先对公共空间中的多媒体互动装置艺术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然后研究了多媒体互动装置的设计理念,分析了多媒体互动装置的设计用途与意义。最后,作者分析了国内外多媒体互动装置的经典案例。

对多媒体技术介入互动装置艺术的研究发掘了科学与艺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不仅突破了传统艺术,而且为互动装置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幸. 互动性装置艺术的体验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

[2]张屹.台湾新媒体艺术中的身体意象探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0(02):109-113.

作者简介:何春怡,女,汉族,1995.4,籍贯:四川,硕士学位,专业方向:雕塑与公共艺术理论研究

(四川美术学院 610051)

猜你喜欢
互动装置新媒体
流水LED灯装置
轰趴装置指南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
关于几个重要保护定值完善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