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再见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23)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政党的作风就是其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一贯态度和行为方式。政党的作风是其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等内在规定性的外在体现,也是其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内容。换句话说,作风不仅是一个政党的形象,而且是一个政党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元素之一。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作风建设不仅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实际上,对同执政党密切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来说,同样也是如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和捍卫者,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力量,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民主党派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职能作用而展开的,因此,必然涉及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和工作作风等方方面面。但是,从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性质定位来看,其作风的基本特质则具体表现为合作的作风、民主的作风和务实的作风[1]。因此,必须基于制度价值取向-政治运作策略-政党行为方式的研究进路,从不同维度深入透视新型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作风建设的价值取向、内在逻辑和核心内容。
合作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属性和特色优势。合作的作风是新型政党制度在政党行为方式上呈现的典型特质之一。从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性质定位来看,合作的作风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民主党派进步性品质的集中体现,是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是民主党派内在品质的外化。
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群体性特征之一,是一种彼此相互配合的联合行动方式。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和公共政策教授罗伯特·马歇尔·阿克塞尔罗德(RobertMarshallAxelrod,1943-)指出,“合作现象四处可见,它是文明的基础”[2]。在人类社会政治活动中,既有冲突,又有竞争与妥协,更有合作。德国政治思想家卡尔·施米特(CarlSchmitt,1888-1985)在《政治的概念》中认为,“政治可以从截然不同的人类活动,如宗教、经济、道德以及其他各种对立中获取动力。它并不描绘自己的实质,而只是描绘人类联合或分裂的强度”[3]。政治层面上冲突、竞争与联合、合作常常表现在政党制度之中,形成了竞争型政党制度与合作型政党制度的分野。众所周知,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从中国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一种新型政党制度。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和执政党,各民主党派自觉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共同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党政治格局,成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方面。可以说,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质和方针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和亲密合作,并且在“互相监督”的党际关系中做到“肝胆相照”,形成 “荣辱与共”的政党命运共同体[4]。如果说重视自身作风建设是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命运共同体的共性,也是其避免西方政党衰落而发挥各自功能并彰显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合作的作风则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典型特质。
统一战线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将其创立的科学理论运用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5]统一战线作为不同社会政治力量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并基于一定条件而建立的政治联盟或联合,说到底就是建立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知道,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是领导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中的一致性,是统一战线中多样性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党制度的本质在于各政党在政权中的关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一种合作型政党制度,其实质是一种合作型政党关系,其核心体现就是民主集中制[6]。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特征,形成了具有合作性特质的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和党际关系。实际上,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赢的历史。合作共赢不仅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也是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更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7]。合作共赢也被认为是统一战线的本质和根本原则。合作不仅是统一战线得以建立、巩固和发展的根本条件,而且贯穿于统一战线的始终。统一战线所讲的合作是指统一战线各主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联合行动或相互配合[8],共同的目标是合作的条件,而且合作也离不开某种一致的认识和相向而行的行动取向。从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来看,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合作的作风,其根本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广大党派成员及所联系的群众在多党合作道路上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9],进而促进政风和社会风气的不断改善。在新型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作风建设就是要立足于统一战线同心圆理论意义上的共同政治基础,不断加强与执政党的党际合作关系,在思想共识持续获得新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团结合作的优良作风,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彰显“合作的优势”[10]。
政党的性质取决于政党组织的社会基础、政治纲领和政治实践[11]。进步性是民主党派一个鲜明的政党特征,也是民主党派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和条件[12]。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简称14号文件)首次以中央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了民主党派是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的地位。200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简称5号文件),文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了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定位,指出各民主党派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论断,客观描述和准确判定了当代中国现实政治体系中民主党派的社会主义政党性质[13],回应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民主党派的政党性质的质疑,也有力地回击了那种把中国的民主党派看成是 “卫星党 (SatelliteParties)”[14]“花瓶党”的恶意攻击。明确民主党派的社会主义政党性质和参政党定位,不仅为其在新型政党制度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对其自身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众所周知,党的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自我完善基础上提高履职尽责能力、彰显多党合作优势的基本要求。民主党派自身建设说到底是其不断自我完善和始终保持进步性的根本措施,而作风建设则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革除作风之弊,必然要坚持刀刃向内,实行自我革命,通过自身建设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型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新面貌。民主党派作风建设新面貌的核心就是合作的作风,这既是多党合作制度的题中之义,也是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说到底是民主党派进步性内在属性的外化。
民主的作风是新型政党制度根本价值取向的现实表现,统一战线一致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是民主党派立党之要,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合作之基和力量之源,是民主党派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民主的作风是民主党派广泛性优势的生成逻辑。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组织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而政党的发展和政党制度的形成又被认为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近代以来,作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和阶级力量的领导者,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政治学家埃尔默·埃里克·谢茨施耐德 (ElmerEricSchattschneider,1892-1971)认为,“毫无疑问,政党的产生是现代政府的显著标志之一,政党创造出民主政治,现代民主政体不容置疑地与政党制度互栖共生”[15]。而在英国政治学者安德鲁·海伍德(AndrewHeywood,1952-)看来,政党作为现代政治的主要组织原则,不论其“是民主的重要工具还是独裁和压迫的根源,它们都是国家与市民社会、政府机构与社会内部团体和利益之间必不可少的纽带”[16]。的确,西方竞争性政治下的资产阶级政党为了赢得选票、夺取执政地位,对执政党进行攻讦性监督。其政党监督的真正目标并不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党派集团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乱象特别是肆意退群、发动贸易战、新冠肺炎应对不力却甩锅中国以及对美国民众抗议的镇压等都说明了竞争性政党政治中党派利益至上是“民主危机最显著的表现”[17]。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合作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为追求民主政治的目标而建立的,寓有丰富的民主价值内涵[18]。与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不同的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新型政党制度所实现的不是少数人的民主,而是人民当家做主,体现了人民民主政权中不同政党之间的合作民主。政党作为国家-社会之间的联系纽带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政治建设中发挥了桥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语境下,现代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以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为核心价值的实践过程[19]。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正是为了人民民主而领导,各民主党派崇尚民主,追求民主,也是民主的生力军,在新型政党制度中,各个政党都是为了人民民主而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民主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价值取向,而民主党派的民主作风则是这一根本价值取向的现实表现。
统一战线作为围绕一定的共同目标结成的政治联盟,不仅要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而且要基于一致性与多样性的辩证逻辑,引领其他阶级、阶层、政党、人民团体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基于共同目标和公共利益,实现多元共治。统一战线的联盟性质需要在政治制度和组织层面落实,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而人民政协就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其活动的两大主题就是“团结和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在三者之间强调的是统一性,而不是高下之分、上下之别[20]。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统一战线作为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充分体现了不同社会政治力量自生自发的自组织倾向。统一战线的一致性是指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间存在着的共同经济政治利益、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和共同政治目标取向。统一战线的多样性是指由于各种社会政治力量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存在差异而呈现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多元化;其选择性、自主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表现为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一致性和多样性都是形成统一战线的必要条件。一致性是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行性;多样性是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可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21]。多样性意味着利益代表的广泛性,同时也意味着需要通过协商民主过程达成共识,形成政策过程中的协商共识民主。在新型政党制度中,政治民主是一种典型的共识民主,即规则的制定和机构的设置旨在使人们广泛地参与政府,并就政府推行的政策达成普遍的一致。共识民主的要素有:包容性而非对抗性的文化基础、全过程性而非一次性票决的政策过程、广泛而非相对多数的参与者、政策过程的协商-协调-协作原则。就此而言,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几乎满足了共识民主的所有要求和特征[22]。正是基于以协商为主要形式的共识型民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或民本主义民主[23]价值传统,各民主党派可以不断筑牢民主作风建设的坚实基础。首先,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在与执政党同心同德同向的基础上,不断凝聚、增进和扩大共识,更好地履职尽责,汇聚力量,形成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的优良作风。民主的作风是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使得各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得到集中,进而在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形成过程中基于共同政治基础并且通过政党协商达成政治共识,服务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其次,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密切联系群众,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序表达民意,树立民主表达、民主协商的良好政党形象和政党作风,服务于“立党为公”和“参政为民”的使命目标。最后,民主党派成员是人民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体之一。本质上说,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是人民民主制度中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各民主党派通过建言献策、民主协商等方式将人民多样性的利益需求以民主的制度化方式表达出来,推动协商式政策议程设置和政策制定,实现民主参与、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有机结合,发挥民主监督的合作治理效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参政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党际监督和党际合作的过程,其共同的目标是国家富强、政治民主和人民福祉。
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的民主作风绝不只是一种民主的形象,民主的样子,而是实实在在地通过参政议政和政治协商实现民主管理、民主表达和民主参与的政治权利。从民主党派的历史与现实来看,民主的作风可以说是民主党派的立党之要,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合作之基和力量之源。首先,民主作风是民主党派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驱使。核心价值观是现代政党的立党之本。民主党派作为社会主义政党,其核心价值观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团结、爱国、民主、求实被公认为是民主党派的核心价值观[24]。如果说民主是民主党派的核心价值之一,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民主作风就是民主党派的立党之要。其次,民主作风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多党合作之基。众所周知,民主是民主党派目标追求的组成部分。各民主党派自建立伊始,就将民主政治视为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之一[25]。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民主新路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始终把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生命,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伟大旗帜。对于民主的共同追求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石。最后,民主作风是民主党派的力量之源。实际上,民主党派民主作风正是其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内容,是民主党派力量之源。民主作风是民主党派党内民主的外在体现。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地位和使命,决定其有发展党内民主的内在需求。党内民主是支撑政党文明的四根支柱之一[26]。中国的民主党派之所以称为“民主党派”,因为本来他们就是出于表达自身政治利益诉求的需要而建立的,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中国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民主政党的作用[27]。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日益成为参政党科学化建设和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28]。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目的是因应时代变化而主动进行的政党体制调适,以塑造21世纪具有崭新面貌与政治活力的社会主义参政党[29]。发展民主党派的党内民主必须遵守民主集中制、平等、公开、法制等基本原则[30]。因此,民主党派在党际监督中发挥民主监督职能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刀刃向内,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强化内部民主监督,不断增强自我提高、自我革命和自我净化的能力,促进新型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的民主作风建设。
务实的作风是民主党派自身进步性和广泛性的辩证统一,强调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务实的作风是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合作优势实现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是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发展共识民主的必然选择,是民主党派履职尽责展现新作为的必由之路。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一种合作型政党制度。合作是中国政党政治的典型特质和独特优势。合作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离不开务实的合作治理实践。各民主党派的章程都是以国家宪法为根本准则而制定的,是规范和制约各民主党派全党行为的总章程,是各党派的基本大法,在党派内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是党派政治纲领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党派的性质、纲领、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规定了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是各民主党派开展党务活动的基本准则和工作依据,体现了鲜明的政党特色。其中,在自身建设方面也包含了作风建设的具体规定和相关要求。如民革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章程》中提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这一民革优良传统和基本特色。”强调“本党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作风民主,胸襟宽广,顾全大局,善于团结同志,紧密联系群众”。民盟提出建设“民主的精神、正直的作风”。民进提出建设 “知行统一、不尚空谈”的“老实党”作风。九三学社历届章程中始终强调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农工民主党在《中国农工民主党章程》中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作风民主、团结同志,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致公党强调“致力为公”的优良传统。台盟强调“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等等。各民主党派在自身建设中都强调了作风建设,并且基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性质定位,在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合作初心和合作方向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戒空谈,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务实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合作实效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统一战线不仅具有“凝聚人心”这一“最大政治”的使命,而且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断“汇聚力量”的任务,发挥多中心治理功能、协商式治理功能和网络化治理功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既要坚持统一领导,坚守共同利益,又要承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是共同政治基础和共同利益诉求,共同点是长期共存与合作的基础[31]。统一战线治理具有包容性、代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有效规避了西方民主治理中出现的价值认同、社会整合及政治运作等方面的困境[32]。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就是在统一战线政治引领下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围绕一致性的公共利益目标更好地发挥各民主党派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政治联盟优势,汇聚各方面同盟者的智慧和力量,实现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代表性功能,进而将参政党的功能优势转化为务实的治理效能,在多党合作的实践中形成务实的作风,并且在求真务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务求实效地反映社情民意,在国家治理中更好地发展共识民主,在问题导向的作风建设中强化务实作风,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此外,统一战线意义上的求真务实不仅意味着坚持民主集中制,而且强调要结合工作实际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中做到批评与自我批评。
民主党派加强务实作风建设是发挥民主党派独特作用、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的必然要求[33]。民主党派加强务实作风建设,要以展现参政党新作为,型塑参政党新面貌为目标任务。首先,要坚持务实进取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铭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务实进取的作风。充分开发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政党功能,创建一种相互学习的文化,让作风建设中的党派成员个体智慧在组织中得到分享、共享,并且融会发展为组织集体的智慧。其次,要发挥民主党派联系广泛的优势,围绕国家治理的中心工作,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并且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致力于务实地解决问题。第三,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得发言权,并且要用好发言权,通过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职能作用,察实情、谋实招、办实事、务实效,始终致力于“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做到“建言建到要害处,议政议到点子上”。民革中央印发的《2021年民革作风建设年工作方案》强调以提高政治能力为关键,以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以严格纪律要求为保障,以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为抓手,通过改进作风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树立务实进取、清正廉明的良好形象,努力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以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就是要加强务实作风建设,通过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促进进步性和广泛性的辩证统一。
作风是形象,更是力量。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作风建设要围绕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职能作用,在加强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合作作风、民主作风和务实作风的建设。从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性质定位来看,合作的作风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民主党派进步性品质的集中体现,是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是民主党派内在品质的外化,是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所在。民主的作风是新型政党制度根本价值取向的现实表现,是统一战线一致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是民主党派立党之要,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合作之基和力量之源,是民主党派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民主的作风是民主党派广泛性优势的生成逻辑。务实的作风是民主党派自身进步性和广泛性的辩证统一,强调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务实的作风是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合作优势实现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是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发展共识民主的必然选择,是民主党派更好地履职尽责展现新作为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