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视域下政治话语体系建构回顾与实践探索

2021-01-28 21:05徐雨笛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话语革命理论

杨 易,徐雨笛

(上海公安学院,上海 200137)

话语权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弱取决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小,其中,基于特定历史时期政治路线、社会文化的政治话语体系在话语权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政党取得与巩固执政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产生巨大影响。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从党组织的成立、壮大到领导革命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对建构政治话语体系一贯非常重视,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的特点表现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主体性原则,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及发展规律,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不断总结中国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实践经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通过人民语言表述政党立场、原则及观点。其形成具有影响力、号召力、说服力的话语形象,对内,引领社会舆论,凝聚人民力量,不断完成历史使命;对外,提升国际影响力,巩固文化主权。

一、回顾:政治话语体系的创设与发展

政治话语体系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一定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表征方式,体现了建构者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在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纵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鲜明的话语主题,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兴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富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国”,同时,作为对历史任务的积极回应,党围绕不同时代“主题词”构建相对应的政治话语体系。

(一) 革命话语体系的逻辑生成理路

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党所面临的首要历史任务便是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而这一过程中,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和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并与中国具体革命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密不可分。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吸取历史经验与教训,具体表现为认清教条式运用、本本主义的弊端,直至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始终围绕“为何革命”“谁来革命”“怎样革命”等主题,探索出一条与基本国情、革命性质、革命任务相结合的革命话语体系。

1. 凸显革命话语体系主题,阐明革命对象、任务、领导与暴力革命必要性。话语的基本功能在于阐释说明与共同交流,宣传党的主张、路线、方针,扩大党的影响力,唤醒人民群众“救亡图存”之革命意识,是革命时期话语体系建构首要工作。1937年党在洛川会议上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全面概括了党的基本主张,开宗明义地提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将全面抗战路线具体化,并且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激发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掀起全民族抗战热潮,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①赵雪飞. 抗战时期党的舆论宣传历史经验[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13(006).并且,积极开展与日伪军的“思想反攻战”,阐明日本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使兵民认清“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积极传播反战思想,如通过日本的歌曲或者节日礼物相赠等方式强化日兵思乡情绪等②张建彬.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瓦解日军运用的宣传类型及特点[J].军事史林,2020,54(9):18-22.,通过这一系列话语体系建设工作增强军民抗战信心、瓦解敌军战斗意志,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2. 组织、培育革命话语主体,为话语传播打下良好群众基础。话语影响力由传播受众的广泛程度决定。这一时期,要实现抗日救国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数量的增加也是必要前提。纵观中国共产党从只有58名党员的小党发展到9191.4万名③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17227/18a9qiBv_uRAT7tjlqxnAgwimqj2Vtjxq2M37ZxPTzHG6wyc9JNqxJgyhSTXdrJIYyDR7pI51qHhGRpseyuod8xHAEMObl-YmbTAVwwvJUuKm2-n9H8.党员的执政党,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传播政党理念的关键,也是团结同志、壮大组织的必要途径。在延安时期,陈云同志在文章《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中系统提出了“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等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为革命时期不断壮大党组织规模,扩大影响力,增强凝聚力与提升战斗力提供重要参照准则。党组织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在革命斗争中进行广泛动员与宣传,凝聚共识。由于话语传播具有双向性的特点,“谁在说”“对谁说”话语的生产者、接受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党员运用理论发动群众,群众通过理论学习认可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转化的关键在于理论宣传的有效性。因此,党首先在农村开展扫盲运动,为理论宣传打下基础,“黑咕隆咚的天上出啊出星星,黑板上写字认啊认得清……”这是从延安唱遍全中国的一首歌的歌词,歌名叫《夫妻识字》。唱到的就是当年民众披星戴月,去夜校参加识字扫盲的真实情景。扫盲运动的组织开展为党提供了理论传播的话语平台。

3. 形成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斗争经验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革命话语以“真理”身份出场,浸透了启蒙和救亡的集体意识,成为道德力量的显示,政治立场的选择。①段建军,尹小玲. 红色叙事中革命话语的权力内涵[J]. 江汉论坛,2006,(4):117-120.结合中国国情,党在“怎样革命”的话语主题下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并发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一系列中国革命理论。这一阶段理论的形成为党的政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指引,反映了在革命实践过程中党的理论自觉与话语自觉,是一个不断丰富与完善的过程。例如,“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提出经过以下阶段:1927年井冈山及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总结,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中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1930年攻打长沙失败后,第一次确立放弃攻打城市的方针;继而在1939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中,总结并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这一时期革命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纲领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二)建设话语体系形成的逻辑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宣告成为了从“救国”走向“兴国”的逻辑起点。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党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一是面临肃清反动势力、镇压反革命的历史留存任务;二是需要积极开展恢复与发展经济建设;三是面对彼时恶劣的国际环境,做出伟大历史决定——抗美援朝。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建设时期的话语体系有着许多新的特点,通过党的有力领导与坚强斗争巩固了政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与国际地位。

1.“巩固”与“维护”为建设话语体系政治保障。保卫和巩固新生政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重要的任务和考验。“三反”“五反”运动、恢复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均是对新生政权的巩固与维护。围绕上述工作,这一时期的话语体系建构体现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标语文化当中:“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不要四面出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单连春,郎娇. 新中国宣传标语的功能演进及其价值诉求——基于标语政治学的视角[J]. 党政研究,2019,(6):78-85.。与此同时,党十分重视自身建设,注意话语传播双向作用,广开言路,1950年党中央在《人民日报》公布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指出“在报纸刊物上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性和积极性,吸引人民群众踊跃参与国家建设事业。”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J]. 新闻战线,1979,(6):2-3.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度、认可度、满意度,为恢复与发展提供良好基础。这一阶段的政治话语体系建设同样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比如针对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变化,毛泽东同志发表文章《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2.“过渡”与“改造”为建设话语体系时代特点。在1949年至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为这一阶段建设的话语体系奠定了基调,其特点是革命与建设同时并举。“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在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新的表述,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新表述构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治话语体系主题,具体体现在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建设当中“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等。

(三)改革开放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改革开放历史时期,开启了中国社会一系列重大改革。党通过制度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政治话语体系构建上具有诸多创新,对中国建设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标识性概念提出。改革开放初期政治话语体系构建以拨乱反正为主,一方面停止和驳斥一段时间以来的错误提法、错误做法,如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废除“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另一方面结合中国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从发展道路、基本理论、基本制度构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政治话语体系。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炼此类标识性概念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中国特色”概念符合具体国情与实践规律,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2. 在话语体系中确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与原则。1978年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对“真理标准”的具体化说明。其明确了理论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为思想解放打下基础。同样,在改革开放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的得失的判断标准,这些具有标识性的政治话语既体现了党不断提升的理论高度,又为指导实践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标尺。

3.“创新”“务实”的话语体系风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一时期的话语体系风格突破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口号标语,突破了建设时期激进的话语风格,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①陈建锋. 改革开放进程中话语体系的演变[J]. 党史文苑,2009,(18):56-58.话语亲和力增加是这一时期话语体系风格的重大变化,与“口号式”的生硬叙述和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不同,改革开放后政治话语体系构建者意识到在理论宣传与政策宣讲过程中想要取得实效性便不能套话盛行、空话连篇,更不能成为假大空的别名。不能让公式化、口号化、命令化的传统话语弊病破坏执政话语的文化形象。①敖带芽.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话语体系创新[N]. 学习时报,2014-10-13(003).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领导人话语风格是通俗易懂,结合具体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运用比喻、俚语等人民语言生动地表达传递执政理念。

二、探索:新时代政治话语体系的范式更新

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舆论环境时有“杂音噪音”,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重要论断“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意味着当前形势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升国内国际话语权,对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分必要和关键。这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把握话语传播规律,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坚持守正创新,构建符合新时代国情、社情和民情的政治话语体系。

(一)以党为旗,筑牢理论根基

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根本在于“立言”,“谁来立言”讲的是首先要有明确的话语主体意识。自历史经验来看,历史上一些大党由于丧失政治话语的主体地位,“被动回应”或“不回应”导致反对党声音甚嚣尘上,混淆视听,最终亡党亡国,从教训中可以得出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核心意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从中国的具体实践来看,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关键在党,党的领导力、凝聚力、号召力是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力量。构建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话语体系,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政治话语体系的第一属性是“党性”,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是确保政治话语体系坚强有力的基石,对维护政治秩序,构建政治生态,完善政治制度起到关键作用。

“立言”的基础是打造深厚的理论根基,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体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学好、用好马列经典著作,注重与时俱进,提升理论自觉,深入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注重学术研究与话语转换,提炼中国在治国理政中的标识性话语和核心概念,使理论在新时代更具有生命力,一方面继续指导中国建设与发展实践,另一方面面对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加强理论基础研究才能避免社科阵地成为西方话语“跑马场”,才能在对外传播中做到“有理说得清”,以此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 以人为本,运用人民话语

在明确“谁来立言”之后,“为谁立言”同样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再次突出了“人民”这一中国共产党标识性政治话语概念。执政话语体系的建设如同城市建设,始终要坚持人民立场,运用人民听得懂、说得出、能明白、能赞同的语言。从党的历史上来看,党的领导人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念,诸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再到“中国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十分通俗易懂。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所谓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就是反复做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解决他们的思想顾虑,使他们明白革命工作的意义及其与他们自身的关系。”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使用群众语言历来是我党话语体系构建的一大特点,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强调“如果不学习群众语言,那就办不好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用群众语言阐释党的重大理论,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体现了构建政治话语体系的价值引领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出“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这一彼时流行的网络用语,贴近广大网民,获得众多点赞,富有感染力。2015年,召开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年轻人不要总熬夜”,用真情打动人心。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抗击疫情系列重要讲话,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起到了鼓舞士气、汇聚力量、温暖人心的巨大功效,展现了中国形象。面对国际社会不利不实言论,据理力争,有理、有力、有礼、有利。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用人民语言”则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建设最突出的特点,党在内宣、外宣当中运用真诚、务实、直白的语言,展现了实事求是的政党理念和自信大气的国家气派,使人民群众听得懂、愿意听、传得开、用得上,形成强大的语言影响力。

(三)以“新”为媒,勇立时代潮头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话语体系建设工作,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这“三新”是对于西方话语霸权进行突破的重要武器,对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执政话语体系十分关键,是抵御西方错误思潮,驳斥“普世价值”观点的根本支柱。运用好这“三新”对说明中国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面对的新问题、总结的新经验十分关键,为由被动回应走向主动阐释做好前提准备。

除了话语概念的“三新”,政治话语体系建设需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研究运用“新载体”“新渠道”,打造政务新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强网站建设、打造“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入驻B站、抖音等平台与“粉丝”增强互动都是对于新时代话语环境的积极回应。这些全新的话语传播平台既提供了权威真实的话语信息来源,又在对话的互动过程中建立了亲民、务实、真诚的话语主体形象。通过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多元化设置议题,与用户进行良性互动,保证了政治话语的传播效果,提升了话语的“透明度”“公信度”和“新高度”,成为政治话语体系构建的创新范式。

猜你喜欢
话语革命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