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 瑛
首先感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江汉论坛》杂志社的领导们在我父亲90 岁生日之际举办了此次座谈会。其次,感谢今天到会的父亲的老友、学生和同事们!因为有你们的同行,父亲的人生更精彩。人生70 古来稀,父亲90 岁高龄仍然勤思不已,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实为我们后辈的骄傲和幸事。在我们家三兄妹中,我是与父亲的工作事业联系最密、受益最多的一个。考大学时,原想学历史,可是却入了思政专业的大门。毕业后,进入湖北省委讲师团《学习月刊》编辑部工作,后来在讲师团理论辅导处,从事全省干部理论教育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宣讲工作。因此,与父亲一样同为编辑,同样干着研究和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事业,可以说父亲是我工作事业生活的领路人和同道者。
如今我也是有了30 多年的工作经历,我深深感受的是能让父亲保持昂扬的学习工作状态和旺盛生命力的法宝有三个: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是豁达、开朗、为人友善的人生信条。正是拥有这三者,父亲才能在即将步入90 岁人生阶段的时刻,仍关注国事、思维敏捷、健步行稳,成为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
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辈子跟党走不动摇。父亲是苦出身,我们还是年幼时,就经常给我们讲他年幼时,带着干粮摸黑走几里山路去上学,刻苦读书的故事;中学时期关注国运,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地下活动和解放后弃官读书的故事。长大了,看着父母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总是那么积极热忱的工作,乐在其中。在碰到国内国际大事时,与父亲讨教和交流,父亲总是要我们相信党,相信困难会是一时的,一定能战胜。父亲坚定的信仰,既是出自于在党和人民哺育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朴实情感,更源自于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厚根基,源于在理论上的坚定与执着。坚定的信仰内化为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他老而弥坚的精神力量。
二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青春不逝、活力长存。父亲这一代人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碰上了“文化大革命”,他不得不放下喜爱的专业工作,带着全家从武汉下放到应城,在湖北省化工厂生活了近10年。1979年省社科院恢复,父亲才回到他热爱的专业岗位上。记忆中,那些年父亲总是在书桌前埋头苦读,奋笔疾书,而母亲则在一旁帮父亲誊写文稿。家里时不时会有《江汉论坛》编辑部的年轻人、爸爸的学生们来家里探讨工作和学习上的事情。那时家是办公室,办公室也是家。这温馨和谐的工作学习状态,是父母给我们子女最大的家教。
父亲63 岁时离开工作岗位离休了,但仍被返聘了10 多年。可他离休不离学与研。他与几个老朋友一起组织起了省社科期刊研究会,每年都会围绕期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并写出有针对性的报告,为期刊良性发展鼓与呼。父亲还是省委讲师团的理论宣讲专家和《学习月刊》杂志的顾问和资深作者。在宣讲党的十五大精神、十六大精神时,作为讲师团的宣讲专家,父亲常被请到全省各地进行宣讲,他的宣讲课理论联系实际,活泼生动有趣,很受听众欢迎。他还经常为省内不少杂志撰稿、评刊、审读,更是《学习月刊》的主力撰稿人,每逢有重大主题宣传总有他的文章领头。
父亲年近70 岁时,我们常劝老人别写了,换一种休息方式,可他不抽烟,不喝酒,不会其他娱乐方式,整天除了工作或散步,就是读书、上网、思考、写作,参与各种问题的调研。关注社会问题,关注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研究,积极发声,已成为他的生活方式。这种专注的学习工作状态,让他随时保持着大脑的活跃,也成为他不老的密码。
三是豁达、乐观、开朗、友善,树立良好家风。在我的成长记忆中,父母总是和善乐观的,笑脸迎人。我们兄妹做错了事,也是循循善诱,少有大发脾气的时候,儿时的小伙伴也都很喜欢我的父母。在工厂的父亲有时不那么忙,他就学会给我们兄妹做衣服。每年春节全家围坐一起自己做年货、忙年的温馨场景还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父亲的名字叫开明,家里对待我们也是行如其名,大事过问但不强制,让我们自由发展,可以根据我们的志向选择专业和发展之路,但是必须认认真真地干,脚踏实地地干。
父亲70 多岁时,突然检查出患有淋巴瘤,但突发病症并没有打倒他,即使在化疗和康复期间他仍然坚持读书、上网、看资料、思考问题、写文章,还坚持完成了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的课题,结果淋巴瘤君从乐观、开朗的父亲身上滚走了!这可是出现在近80 岁老人身上的医学奇迹!2016年,与父亲携手人生60 多载的贤良淑德的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痛失良伴,在那些孤独悲伤的日子里,他靠着整理书稿,写回忆录,慢慢度过了那些艰难岁月。
父亲的立志、立言、立德为我们后辈树立了榜样。祝老父亲健康长在,青春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