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丰顺县颍川中学 广东 丰顺 514300
为了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不能单纯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本身的教养也是决定了学生今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了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于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到底有哪些策略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呢?
1.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具体是指学生能够自发主动地去进行学习,不需要老师时时刻刻进行督促,更不需要老师耳提面命地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这种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生在每次课前跟课后,都能顺利地进行自习,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主动对老师进行提问,有着认真钻研的精神,不会敷衍了事,不懂装懂。
2.良好的生活习惯。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生活能力有很多弊端,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来到学校学习,接受教育,是为了能够实现学生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贡献力量。一个学生若连生活治理的能力都没有,谈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呢?作为初中生,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开始了寄宿生活。良好的卫生习惯,爱护公共环境,不破坏公物,遵守校园和宿舍的纪律都是初中生所必须具备的,只有拥有这些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才能够在校园的集体生活中过得更加幸福快乐。
3.良好的道德品格。教育是为了育人,而品德是一个学生成人的根本。可以说,道德品格是里,行为习惯是表,只有拥有了正确的三观,才能够做出正确规范的行为。作为学生,应该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不轻易动摇自己的道德底线,坚守自己的正义。
1.营造爱学习的风气。人不是单独的个体,人是集体的一份子。为了引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努力营造出一个善学好问的校园气氛。具体的方法有:在校园显眼处粘贴与学习相关的标语和海报,发动班级同学集体创作与知识和学习相关的黑板报,在班级布置图书角,鼓励学生多看书。老师在课下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鼓励学生多向老师提问。还可以让学生自行组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最后一起分享学习成果。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老师一定要进行耐心的辅导,在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时,老师可以监督学生,激励学生将良好的习惯坚持下去。例如:每天监督学生早起,和学生一起晨跑,一起进行晨读,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可以说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学生在家庭中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父母对学生的生活习惯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部分家长在学生成长的初期,因为忙于工作就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管教。还有部分家长,因为过分溺爱孩子,想让孩子将重心放在学习上,就几乎没有对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多么的复杂和困难,而是在于学生自己能否坚持认真把这些生活中细碎的小事料理好。作为老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帮助和指导,特别是住校生,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关注。当学生在校期间已经足够地独立时,放假回到家后,家长一定不能让孩子放纵。老师和家长要提前达成共识,在生活治理能力上,要平等的对待学生,在家里要像在学校一样。当学生在校内产生问题时,老师也要与家长及时地沟通,不能采用批评和指责的方式,要抱着和家长站在同一阵营的心态,共同努力去教育孩子,一起把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好。
3.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良好行为的养成不只是从表面上去进行教导,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好校园的德育工作。道德行为规范的培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校园内,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思想道德品质相关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动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开展读书分享会,让全班同学先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然后在班会上分享自己对书中主要内容的理解,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书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片段。通过对经典书籍的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为学生三观的形成埋下坚定的基石。
初中生正处于三观逐渐形成的阶段,对这一关键时期行为习惯的培养会直接地影响到,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未来成长等方方面面。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轻松顺利地接收知识,在日常生活方面能够自理独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也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当然,最重要的行为习惯一定是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懂礼貌,讲文明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