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成都东软学院商务管理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其他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形成协同效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社会变革和历史使命对未来建设者提出更高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科,是一个社科类专业,属于开设范围比较广,学生人数多,社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应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应用型本科的财务管理专业要培养出与时代同步,服务国家的,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修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专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将思政元素融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有利于打破以往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精神道德的关注。在人才培养中要遵循立德树人的理念,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人才。
专业课教师要想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育中,需要不断打磨自己专业知识,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必须对所教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十分熟悉,才能将相应的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例如,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各种税种的基本要素和征税管理的规定,这些税种几乎贯穿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增值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关税法等。教师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并可以很好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案例中,进而从中发现思政素材。
作为《税法》课程的教师,要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巧妙结合,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课的教学水平,还需要提高思政理论水平以及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首先坚定个人信仰,对自身进行高标准的道德要求。其次要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因材施教,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时候可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税法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依法纳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将思政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并不是要改变专业教学的性质,而是在进行教学实施时,结合教学内容,巧妙的将思政元素自然而然的设计在课程中。即在教学实施中将思政元素贯穿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各个方面。
(1)制定教学目标时,将思政元素进行合理融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税法作为国家经济领域的重要法律,无论是在学生以后的从业过程或者自身申报个人所得纳税的过程中,都要牢固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这就要求,在税法教学目标设置过程中,除了传统的知识目标外,要重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依法纳税观念,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与诚实守信的品格。
(2)在案例教学中,找好合理的切入点,将思政贯穿到税务相关案例中。税法的教学方法,除了理论教学法,案例教学也常用到。在案例教学时,可以联系时事热点,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如让学生思考讨论“某知名女星逃税案件”来讨论诚信纳税的必要性。例如针对近两年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通过案例让同学们分析改革前后相同收入下对个人纳税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我国税法改革的趋势。
(3)通过新媒体将“思政” 元素融入税法课程教学内容当中。例如:通过对分易等在线学习平台,在平台上发布一些知识讨论,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进行论坛形式的辩论。以辩论明是非,通过思想的碰撞让同学们选举出人气明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增加网络学习,推荐微信公众号、权威网站等这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媒介学习渠道,使知识来源现代化、丰富化、多元化。
(4)全面的考核体系。以往的常规性税法课程教学中,能见到的教学评价一般都是试卷考试并给分,或者一部分教师会给一个过程性评价,但总体来说考核内容较单一。在考核评价中应该全方位评价,在常规评价的基础上融入一些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内容。例如对于学生积极参加对分易讨论的有一定的加分政策,对于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的给予一定加分政策。
对于学生税法意识和依法纳税的培养,可以以学期学年为依托,分阶段融入“思政”元素,根据学生的学年以及学期进行“思政”融入以及相应的课程调整,以适应大学生的知识学习成长规律,思想变化特征,以及每个学生都会面临的就业需要。例如,要先学习税法课程,再学习税务筹划课程。税法课程偏向于税种的基本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学习税法的兴趣,通过对我国结构性减税的一系列税改措施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兴趣。最后一个学年时,更要强调实践运用。在“诚信敬业”“职业道德”等接地气“思政”元素的融合下,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相关的行业见习或是实习,通过科学系统的整体设计,使学生整个税法学习更科学有效且有用,达到育人和授课的双重目的。
实现专业教育教师与思政教师、素质教师、班导师协同育人的平台,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在素质教师、思政课教师做思政教育的基础上,由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三方共同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在课堂上由专业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熏陶,在课堂外由素质教师和班导师对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进行关注,实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
关注税法改革最新动向,把握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国家新颁布的税收相关政策,从税收基本原理及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层面阐明税收政策变化的原因。税收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财政政策,因而某项税收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体现了国家对特定经济行为的引导。明确社会热点问题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国家针对该项社会热点问题的资金投入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切实的理解国家税收的来源与税收资金的用途,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理解依法纳税义务的必要性。
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所学专业及所掌握技术有一个清醒和正确的认知,并从根本上明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应承担的纳税义务。
《税法》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税法的基本原理、税收管理政策等。学生通过学习核算企业各项涉税业务的事项,练习涉税企业的纳税申报等。增强了对税法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社会对税法课程所要求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有能够从理论到实践的工作能力之外,越来越对人才的意识形态有所要求。因为一个进行过“思政”教育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怀有对税收法规的敬畏,更主动积极地学习吸取他人经验,能够在执业的过程中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因而能更好地进行税务税法相关社会工作。
破解知识技能传授和德育工作之间的“两张皮”难题,避免只靠思政课程来育人,让每门课程都参与到育人的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每门课程之中,每位教师都需要具备全面育人思想,即不仅是教授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构建专业教育与思政结合的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本文以税法课程为例,探索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在财务管理的课程体系中根据课程特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渗透思政元素。从五个维度建设税法课程的课程思政,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法治理念和创新理念,培养职业技能高、思想素质过硬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