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1-01-28 12:43
大众文艺 2020年13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理工科课程体系

吕 扬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198902)

公共艺术教育是针对普通高校中非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的艺术教育,也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而公共艺术课程即是针对普通高校中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的艺术通识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教学也同样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2006年我国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指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理工科学生特点,探索构建出具有一定特色和针对性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对于稳步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一、确立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除了严格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外,本文还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特点,本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域文化,提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六个“结合”原则,分别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文科与理科结合”“本土与国际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与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校内与校外(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的六个原则。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

教育部 2006 年发布的《方案》对普通高校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作出相关指导和规定,其中要求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需要包括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实践四大类。总体归纳来就是由史论、赏析、批评类共同组成的艺术理论类课程与艺术实践类课程,可以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方案》具体要求的落实,是从固化的“头脑”知识到动态的“身体”实践的过渡,更是在艺术理论层面和艺术技能层面,系统化、多层面、全方位对于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与塑造。

(二)坚持“文科与理科结合”原则

综合性、多元化是近年来公共艺术课程的主要诉求,理工类高校需要结合地域特色、学科特点来开设系列公共艺术课程。例如“电影音乐鉴赏”这门课程属于不同艺术种类内部交叉的课程;“跟着音乐去旅行”“音乐里故事”这类课程属于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相交叉的课程;而“天文美学”等课程是依据理工科学生的特点,打造的人文社会类与自然科学类相交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融合的课程,属于具有特色的“文理相融”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理工科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人文素养,从而推动理工类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三)坚持“本土与国际结合”原则

作为地方理工类院校本身就肩负着传承当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重任,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地处广西,扎根在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土壤中,而广西又作为我国与东盟接壤的省份,在国际艺术和文化交流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可以依托地域优势充分挖掘本土艺术与东盟艺术,打造一批凸显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国际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让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身边”,不仅促进学生对本地区和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民族自豪感,还可以感受外来艺术文化的魅力,加强对其他国家及民族优秀艺术的关注与体验。

(四)坚持“线上与线下结合”原则

在全媒体、网络化时代下,信息技术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应顺应时代潮流,运用信息技术,打造一系列慕课、金课,实现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传统课程与网络课程相补充。在传统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开启翻转课堂模式。线下授课注重教学实践,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艺术的表演及创作中,实地感受美、表现美,提高学生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线上部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教学视频库、教材库,录制系列微课,在易班、微信等平台进行推送,从学生的生活中渗透,让他们在点滴中接受艺术熏陶,让美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五)坚持“课内与课外结合”原则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第一课堂互为补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怎么培养人”的重要路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遵循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原则,在第二课堂设置艺术类专题讲座、开放美育体验馆等,搭建艺术类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功能。

(六)坚持“校内与校外结合”原则

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合理用好优质资源,实现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可以通过外引课程,外引师资来建立健全,例如民族特色课程可以以“请进来”的模式聘请代表性民间艺人来校授课传艺。而艺术实践类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范围之内, 积极“走出去”,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延伸到校外环境,去更广阔的舞台开展实践,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艺术氛围的地方去观摩、去体验、去实践。

二、明确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目标

(一)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全面识记各类艺术基本知识,了解各类艺术发展历史及风格流派、特点;掌握各类艺术鉴赏角度与评论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例如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艺术导论、乐理知识、中国舞蹈美学等知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均可支撑知识目标的实现。

能力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各类专项性艺术技能;培养他们独立观察、模仿的能力;实现对于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表现力的开发。例如歌唱艺术、舞蹈基础、葫芦丝速成等技能训练类课程的开设均支撑能力目标的实现。

素质目标的实现要求启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内所有课程的开设均可以支撑素质目标的实现。

(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是一簇就成的事情,需要合理规划,逐步完善。建设的总体目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设置。第一阶段在三年内完成3—5门交叉学科类、特色类新课程开发与研究,打造精品线上课程1门,逐步凸显出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的特色;第二阶段是在五年的时间内,依照计划建立健全包含艺术基础类、交叉学科类、特色课程类三大模块,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公共艺术课程,实现美育、德育、智育的协调发展,从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满足我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

三、丰富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内容

公共艺术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基于《方案》要求,结合理工科学校实际特色,依托地域优势,构建艺术基础类、交叉学科类以及特色课程类三大主要模块,以艺术知识教育课程与艺术技能训练课程相结合,搭建出多层次系统化课程体系。

(一)艺术基础类课程

艺术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了《方案》中所规定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和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分为艺术知识教育课程与艺术技能训练课程。艺术知识教育课程是由教育部规定的艺术任意性选修四大类课程中的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和艺术批评类组成,教学内容侧重于介绍各种艺术的历史和各种艺术的风格流派以及对各类艺术的评论方法,如“艺术导论”“中国舞蹈美学”“美术鉴赏”“影视评论”等课程。艺术技能训练课程是指艺术任意性选修四大类课程中的艺术实践类,教学内容更侧重于各种专项性艺术技能的学习及训练,如“歌唱艺术”“合唱与指挥”“舞蹈基础”“葫芦丝速成”等。

(二)交叉学科类课程

交叉学科类课程是依据理工类高校学科特色,理工科学生特点,有目的开设艺术与非艺术学科相交叉的课程,旨在打造出文理相融的系列课程。在这一课程模块中更多侧重的是交叉学科知识教育类,主要课程包含与文学相关的“音乐里的故事”、与历史相关的“红歌与党史”、与建筑相关的“音乐与建筑”、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天文美学”等,也需要不断增加交叉学科实践类课程,例如与心理学相关的“音乐治疗”等课程,充分体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多元性。

(三)学校特色类课程

特色课程主要是指本土化、民族化的课程以及国际化课程。高校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该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在设置公共艺术课程时应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充分发挥地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优势。以广西高校为例,可以开设“广西音乐舞蹈鉴赏与实践”“漓江画派作品赏析”“广西地方曲艺”等凸显地域特色的本土化课程。而广西作为我国与东盟接壤的省份,在艺术和文化交流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更加应当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好中国-东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打造出“走进东盟艺术”“东盟歌曲演唱”“东盟舞蹈鉴赏与实践”等一批彰显国际特色的课程,体现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互通、互融的公共艺术课程。

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紧抓学校学科特色、关注学生学习特点、依托地域文化来开展,逐步完成交叉学科类、特色类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建立健全包含艺术基础类、交叉学科类、特色课程类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实现美育、德育、智育的协调发展。当然对于加强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 不仅需要设置科学、合理、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同时也需要配套教材、配备师资,不断探究教学模式的更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积累经验、不断实践,融合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深化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思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真正实现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理工科课程体系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问题表征、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不理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澳大利亚国防部发布理工科人才发展战略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理工科学生知识产权素养培育研究
哈佛大学《Harvard gaze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