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德育方法研究
——以《论语》为例

2021-01-28 07:55
大众文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法道德修养论语

吴 云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81)

儒家德育思想内容深邃且体系完备,而《论语》作为先秦儒家集大成者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修养及道德教育的方法,对于整个社会及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谓的德育方法则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对受教育者施加塑造性影响而采取的各种手段、方式、程序和途径。先秦儒家学派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德育理论也随之日渐丰富。《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体笔记的合集,文章将《论语》中的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道德修身法,另一类为道德教育法。

一、道德修养法

所谓的道德修养法又名道德修身法,是指古人对自身道德品质的修炼方法,即使自我道德不断内化于心的一种方法。天子及庶人通过道德修养法这一种普遍适用的形式,将自身德行纳入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之中。先秦儒家对修身之道研究颇多,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

(一)好学善思,学思结合

好学善思、学思结合指的是个人要以“学”为基础,同时进行“思”的深化,学思并重。孔子年少时立志学习,而后一步步地成长积累,最终实现了“从心所欲,不逾规”①。《论语》多处谈及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学习才能知“礼”知“道”。孔子自己也说他不是生来就知之,而是通过勤学好问,才获得许多知识。正是孔子长期坚持学习,最终他创办私学,弟子广布。孔子认为人性都是相似的,只是由于后天教育的不同,后面才显现出人性的差别。这充分说明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学是思的前提,孔子曾以自己为例,曾经他尝试不吃不睡去思考但是没有什么收获,因此他认为只是这样单纯的思考还不如去学习。没有学习做支撑的思考是无意义的空思冥想。孔子不仅重视“学”,还重视“思考”,正所谓“君子有九思”②。埋头一味苦读而不思考是不可取的,会陷入迷茫,而只思考不投入学习就更应该避免了。将“学”与“思”分离开来,最终的结果只会造成“罔”和“怠”。因此,修身过程中应避免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境况,坚持学思结合,学思并重,如此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此外,孔子在学习方法上还提出了遇到贤德的人要主动向别人学习,建议自觉修养,虚心好学,这样方能到达颜回“闻一而知十”③的境界,真正学透知识,举一反三。在学习态度上他认为人们只有从内心爱好学习,乐于学习,所学的知识才能为自己灵活地所用。

(二)慎言笃行,知行并进

慎言笃行、知行并进就是要求人们要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谨言慎行,知行合一。

古人非常重视“言”“行”与“心”的修炼。“言”与“行”是“心”的外在体现,直接反映了一个人德行优劣或者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在“心”的修炼方面,先秦儒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关于规范言行的原则。

《论语》不仅在学与思方面有诸多论述,在言与行方面也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语录。《论语》认为行重于言,慎言笃行方是君子之道,不要只相信别人所说的话,更要看别人的行动,要言出必行,表里如一,把掌握的道德规范与道德理论融于实践,忠诚执行。君子以言语多于行动为耻,切不可言过其行,而应说多做,少空谈多务实,将道德意识升华为道德行为。一个人是否做到言行一致,是检验一个人的德行是否高尚的标准。

(三)反省自律,改过迁善

反省自律、改过迁善实际上主张的是努力做到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革新,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与道德准则相符合,最终实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内省是一种美德,《论语》认为践行仁德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所以要经常反省自己,自检自查,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及行为方面实现更高的道德理想,克己修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严格要求自我审视的基础上,自省自律,改过迁善,不断自我提高,方能在修身养性方面有所得,实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无愧于心,最终到达仁的境界。

《论语》还主张遇人遇事要推己及人,反躬自省,严于律己,注重从主观找原因,毕竟内因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君子的关键因素。反省自律、改过迁善,这种自我审视的态度和精神体现了传统的忠恕之道,有利于激发主观内在动力,推动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是个人道德修养进一步升华的重要方法,极为可贵。内省克己一小步,道德修养一大步。

(四)立志有恒,积善成德

人是信念的产物,人若有志,万事可为。只有确立了某个道德目标,并为之不断奋斗,持之以恒,最终才会使自己成为德行高尚、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的人。积善成德,是指通过善行的积累,积小流为江海,积小善为大德,努力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古人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德行的过程,始于立志,成于善德,理想志向与毅力恒心二者缺一不可。《论语》多次谈到立志的重要性,孔子常以谈论志向的方式引导弟子树立自己的志向,还曾将三军之帅与匹夫之志做比较,认为志向志气比生命还重要。立志除了其本身就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外,还是其他修身的基础,个人只有“志于学”④“志于道”⑤“志于仁”⑥,生出向善而生的道德志向,并且坚持行善事,不断积累优秀品质,才能成己达人,成为有志有识有恒有德的君子。道德志向的实现是长期德行积累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可以把积善成德的修养方法作为立志有恒的补充。

二、道德教育法

道德教育法又称为道德施教法,指的是教育者为培养被教育者良好的品德伦理的教育方法。道德教育方法不仅适用于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着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就道德修养法和道德教育法的关系而言,广义的道德教育法应该包括道德修身法。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

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就是指要严于律己,认真端正自身品德,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处处以身作则,通过以自己的行动作为榜样的方式,从而言传身教,实现由“正己”到“正人”的德育目标。

做人做事要心胸坦荡,奉行忠信,这都是匡正自己道德行为的方法。《论语》中多次强调身教重于言传,比如统治者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这样上行下效,民众才更容易顺从听话,颁布的政令也才会得到更好的推行,同时在教育领域内,这些以身作则的道理同等适用。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处处言传一致,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他的弟子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被影响,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树立榜样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主动效仿,又可以起到教化作用,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念,弘扬高尚的品格,现如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孔子在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天赋和个性特征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量力施教,如此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和培养出相应的人才。

《论语》中多处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这项主张,量力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也正是孔子教育过程中的突出特点。根据不同学生掌握学业的不同程度及同一学生不同时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孔子传授的知识也不一样。由于曾子比较好地掌握课业,所以孔子就向曾子探讨比较高深的知识。樊迟对“仁”的提问,孔子在不同时期给了不同的回答。根据学生智力和能力的不同,孔子分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⑦。根据学生性格的差异,比如对于“闻斯行诸”⑧这一问题的解答,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分别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这是因为子路和冉有性格相反。

孔子认为当学生进入“愤悱”时,但思而无所得,再经过教育者的启发,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启发”是“举一反三”⑨的前提,“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经过受教育者的主动探索加上教育者的引导,受教育者对某一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孔子提倡“告诸往而知来者”,开启学生思路,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

(三)有教无类,教学相长

“有教无类”“教学相长”体现了平等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指的是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无论贫富、贵贱等等,任何人都不应当被各种原因被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而教学相长体现的平等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当是双向互动的人际关系,即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打破了官学垄断境况,成立私学,广收弟子,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平民化,他所收的弟子不仅来自中原各地,而且还涉及各个阶层,既有愚笨的高柴、又有反应机敏的子贡、既有着富贵出身的公西华、又有清贫的颜回、并且还有曾为囚犯的公冶长等。与贫贱作为评价标准相对,孔子更注重的是“文、行、忠、信”⑩的品德,并且对所有的学生都平等待之,尽心尽力地进行教诲。

从《论语》可以发现,孔子虽然最满意的弟子是颜回,因为颜回对孔子说的话都很信服,但是他却认为子夏是最能帮助启发他的人,比如孔子就从子夏“绘事后素”⑪的联想提问中得到了启发。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也应当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此双方不管在品德还是才能等方面才会有所增益。

古人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先秦儒学精粹,不仅体现了孔子的部分政治主张,更是在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方面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德育经验。道德为人生首要,所谓立人先立德,《论语》中包含的道德修养法和道德教育法内涵丰富,在21世纪的道德建设中,批判地继承这些道德修身方法和道德教育方法,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人格,而且对于促进社会道德文明及社会公民道德修养能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极具现实价值,我们应继续深入学习及研究。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德育方法中的优良传统,我们也应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发扬光大。

注释:

①引自《论语·为政》.

②引自《论语·季氏》.

③引自《论语·公冶长》.

④引自《论语·为政》.

⑤引自《论语·述而》.

⑥引自《论语·里仁》.

⑦引自《论语·雍也》.

⑧引自《论语·先进》.

⑨引自《论语·述而》.

⑩引自《论语·述而》.

⑪引自《论语·八佾》.

猜你喜欢
教育法道德修养论语
职业教育法大突破:取消普职分流
《职业教育法》修订进入“倒计时”
色彩健康教育法在老年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教育信息化写入《教育法》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