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 201102)
情感一词,于歌唱艺术中,存在形式多样,体味方式不一,以情托词,以情带音是每一位歌唱者的基本功所在。助情升华,将情达人是歌唱演绎的主要目的,声乐艺术认为情声交织、声情并茂才是歌唱的最高境界。
唐代大家白居易曾用“故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来“发难”于当时的歌唱境况,此句沿用至今,仍是歌唱界的警示名言。当下,歌唱艺术领域不乏有一些只宣声、不达情的滥竽充数之人,且有些人甚至认为技巧才是歌唱中最重要的东西,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深刻理解歌唱情感的内涵。
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精髓,是歌者演唱歌曲所应遵循的艺术规则,是吸引广大听众的根本原因。一首绝佳的歌曲,绝不是华丽辞藻、起伏音调的简单堆砌,而是丰富情感的复杂集成,若在演唱中,歌曲的情感未被强有力地传达至听众内心,则其的价值便无法有效实现,那么歌曲与歌曲行为本身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情感应融于歌唱本身,歌唱者口中或高或低、或停或顿的喃喃数词与音调仅仅是表达情感的辅助品而已。情感表达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一找出歌曲歌词与音调所包含的深厚思想与情感,并用一根看不见的线将思想变化与情感起伏按照歌曲的表达顺序串联起来;二是调用自身的歌唱技巧、手段与音色天赋将歌曲思想与情感宣之于口,达至人心。
《乐记》中曾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生”,情本就是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的根源性原因,没有情的歌唱,仅仅是有些悦耳的嘶吼,并不是可论为 “艺术”的天籁。情与音的关系可被概括为“辩证”二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共同进步与发展。具体为:
第一,“情”是“声”得以振聋发聩、感动人心的根本原因。情感可使声音形象生动,有血有肉。歌唱者如果不动心、动情,没有思想,则难以深入人心,打动听者。
第二,“情”是“声”发出所要遵循的逻辑线。歌唱者在发声时,必然会有音词变化,变化的依据就是歌曲本身所含有的情感。
第三,“声”是“情”的流露方式与艺术表达。演唱时,歌曲的情感是随着歌者的声音而表露与表达给听众的,进而引起听众感动与思考。
第四,“声”是“情”可借助的形式与手段。声音可以使情感发生变化,优美动听的声音可以令人轻松与愉悦,悲怆凄惨的声音可以使人愁苦与害怕。
时代不同、文化不同,艺术作品的情感与思想也不同,以情感、字词、曲调构成的歌唱艺术也不例外。歌词与曲调自诞生之初就有着鲜明的文化与时代烙印,此烙印也会被带至歌唱者的口中。因此歌唱者在演唱音乐作品前,应对作品的文化与年代进行研究与考证,并试图站在那个文化背景与时代之下人们的角度,理解作品的意图、精神与情感,然后调动自己的思维与技巧,将之宣于口、达于心。例如,颇具中国风的歌曲总是情垦言切、深厚内敛,与美国嘻哈风歌曲的通俗热烈、直接外放形成鲜明对比。再如新中国成立的滚滚70年,经历过两大重要历史时期,一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二是改革开放时期。前一时期,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歌曲浩繁优秀,如《祖国颂》《歌唱祖国》等,后一时期,描写祖国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歌曲不胜枚举,如《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这两个时期的各个典型歌曲在演唱时,歌唱者不仅要理解歌词的意思,还要深入了解历史、了解民众生活,以明白歌词中蕴含的爱国之情及追求发展之心,让自己能够真正唱响时代,感动民众。
歌曲与诗同源,不仅应该高度凝练、志趣深厚,还应该朗朗上口、清爽宜人,只有这样才能引人深思、令人感悟,而歌词意思与结构是促使这些特点实现的关键。一纸好的歌词就像是一幅美妙绝伦的上上画作,一场潜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令人神往,使人恋恋不舍。当歌唱者,拿到一首歌词,首先应当细细吟诵,慢慢体味所描绘的场景、故事、人物、情感等,而后再辅以自身解析,使自己仿佛真正看到一处恬静的乡村风情,经历一场酣畅淋漓的建设革命,认识一位风情雅致的美妙女子,成为一只安分栖息的优美白鹅等等,解析后,歌唱者就可利用“声音的画笔”将这“等等”绘于他人所知。
在体味歌词时,歌唱者要将自身处于作者与读者的双重角度,用心找到自己与歌词的共振频率,与词中的人物、场景、情感等产生强烈共鸣,这样才能在演唱时,臻化至“声情并茂,栩栩如生”的境界。
语气,是思想情感、精神情绪支配之下的词句发音,其由三构件支撑形成,一是内心情感的样式与重量,二是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的声音,三是语言表述的具体语境,并包括四种形态,具体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祈使语气。各语气的深意为:陈述语气,是单纯表述一件事情或阐明一种态度的言语状态;疑问语气,是怀有疑虑地询问被查问人的言语状态;感叹语气,是感动、慨叹等强烈情感产生时出现的言语状态;祈使语气,是心怀某种愿望或目的而出现的言语状态。语气是喜、怒、哀、乐、恶、恐、欲、厌等情绪最明显的外在表达。在实际的歌唱演奏中,歌唱者要用更夸张的语气将歌词、曲调吟唱出来,让自然的发声系统、共鸣腔体处于被有效激发的状态,从而使歌曲悦耳动人、情感此起彼伏。
呼吸,是将一首歌吟唱地绝妙动人、令人遐想的关键,歌唱者要对人类气息控制原理有所了解,有技巧地调整与控制呼吸,实现气、声、词、情的协调、平衡跳动,让听众的心随着自己的一呼一吸上下舞动,进而感动听众,有效发挥歌曲的真正价值。
咬字与吐字是否清楚、顺畅是歌曲唱颂是否优美、嘹亮的又一关键。歌唱者语气抑扬顿挫、呼吸稳中有急的同时,还要保证自身的咬字、吐字清晰顺畅,完美地实现字声交融、声情动人。如歌曲《说唱脸谱》(阎肃词,姚明曲),歌词轻快、明亮,但其中语调慢快相宜,快时咬字吐字较为困难,若歌唱者没有深厚的咬突字功力,则便不能很好地将这首歌顺畅地吟唱出来。咬字与吐字的“硬”“软”与铿锵有力、平和柔软没有必然联系,歌唱者要精巧地把握好其中的度。当然,咬字与吐字并不是形式化的表演,而是感情、语言、语气等相关歌唱要素的完美结合。
一首成功的歌唱作品,节奏、节拍、速度与力度必然是平衡且与歌词相融的。节奏、节拍、速度与力度是音乐作品情感的外化及生命力的体现,作曲家在进行歌曲创作时会让曲调随着自身情绪及歌词意思、情感而变化,最终创造出一曲节奏、节拍、速度与力度结合相宜的乐曲。歌唱者要依据乐曲标识进行演唱,快时要快,慢时要慢,高时要高,低时要低,轻快时要快乐,低沉时要内敛,要让歌曲在节奏、节拍、速度与力度的相互碰撞下被完美演绎。当对节奏、节拍、速度与力度的标识有疑惑时,歌唱者要与作曲者进行深度交流,理解作曲者意图,优化歌曲曲调。
以上所论,均从特定作品与歌唱者出发,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一场声与情的动人演奏还要依靠歌唱者对于音乐作品的选择,应让合适的人演唱合适的歌曲,只有这样,歌唱者才能在深切表达歌曲创作者情感与意图的同时,还能将自己独到的想象、理解与感受融于其中,实现升华式的二次创作,继而入骨式的打动人心、完美地展现歌曲。当然,舞台设施、音响设备、伴奏伴舞、灯光变化等对于一场极致的听觉盛宴而言也是相当重要的。
歌唱艺术发展至今,音乐作品形式多种多样,声音展现途径五花八门,但“情感”一词自其诞生就被研究与推崇至今,只有利用优异的演绎方式将歌曲的情感吟唱至听众的内心,歌唱艺术的社会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歌唱家要勤加训练,有效掌握歌唱技巧,明确歌曲历史与文化,从而真正实现曲达人心、曲教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