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瑶 项 波 曹建新 张 静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1]。高校要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班级建设,运用和发挥班级在团结组织、教育管理以及服务监督学生等各个方面的职能。
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文)将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的内容。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将党团和班级组织建设作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中,在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方面,要将组织建设和教育引领相结合,不断加强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发挥各类组织的育人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因此,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班级组织的建设,挖掘高校学生班级组织的育人要素,发挥高校学生班级组织的育人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班级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组织是由若干个人或群体所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组织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以人为中心,把人、财、物合理配合为一体,并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实体;二是具有为本组织全体成员所认可并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三是保持明确的边界,以区别于其他组织和外部环境[2]。
学生班级是学校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将学生按照一定数量规模组建成的教育组织。学生班级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最基层的组织。在学生班级的组建工作中,不仅要考虑其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康成长提供有益教育资源,同时还要能够为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平台。
当代高校大学生基本是00后,他们出生的时候,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国际交流深入频繁,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交融,网络信息技术也突飞猛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外部环境促使大学生群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思想开放、行事独特。同时,大学生们更关注个人自身的发展,喜欢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审视自我、追求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在大学期间,他们这些时代特征会表现得更加鲜明,在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难以准确把握集体与个人、集体观念和主体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3]。特别是在班级组织和学生个人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绝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将个人的成长需要与发展诉求置于集体利益和集体荣誉前面,这样的情况若普遍且持续地发生,便会给班级组织的建设和班级组织育人作用的发挥形成阻力。
高校学生班级组织有别于中学的学生班级组织,一般每个高校学生班级都会配备一名辅导员和一名班主任老师。对于辅导员老师,其往往将工作的大部分精力和重心放在了班级学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一是没能以领导者的角色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角度出发,对班级组织在育人方面的全局性、持续性、针对性和创造性进行审视和构建;二是没能以教育者的角色与班级学生形成辅导员在主导位置、学生在主体位置的双向教育关系;三是没能以管理者的角色与班主任老师形成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的班级教育力量。对于班主任老师,大部分都会将班主任的工作狭义的定位在班级学生的学业学习督导方面,一是只关心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管理强行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分离开来,未能体现出每位高校教师都负有教书育人的职责;二是不注重与辅导员老师在工作上的交流和沟通,对班级学生的管理要么工作内容出现重叠、要么出现断层脱节。种种此类,都不利于班级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也不能有效发挥班级组织的育人作用。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于新时代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给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在实行学分制、选课制的教学管理模式,特别是大学一二年级阶段开设的通识基础课,因学生所选的课程不同,或即使是同一门课但所选的任课教师不同而导致班级学生上课的时间、教室不统一,班级同学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缺少契机与平台。此外,各高校里都设有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同时,还成立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这些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虽然一方面帮助学生们培养了兴趣爱好、社交技能、实践能力,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无暇参与到班级的集体活动中,淡化了学生对班级的概念,弱化了学生在班级中的归属感。再加之学生们的生源地不同,成长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又各异,彼此间沟通、了解的机会就更少了,等等这些,都不利于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在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带来不便的同时,也给他们提出了如何更好发挥学生班级组织育人作用的新的思考。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自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沟通和交往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产生了重要影响[4]。同时,自媒体网络条件下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内容也给高校学生班级组织的建设和育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一方面,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只需要一部手机便能在宿舍完成与外界的大部分信息交流沟通,他们沉迷于网络世界,并在网络世界里表达着个人意识深处的需求与渴望,慢慢便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班级集体行为,而这也是当今高校学生“宅”宿舍情况越来越普遍、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上出现的海量信息每天都在冲刺着大学生们的神经,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三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们,极易受到不良思潮和虚假信息的影响。学生一旦被网络上的不良思想左右,在自身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的同时,还会影响到班级文化的发展、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便会严重阻碍班级组织育人作用的发挥。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中最基本最基层的组织,学生班级要在大一新生班级组建之初就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班级组织建设的共同目标,并贯之以大学四年始终。而在制定和实施班级组织的共同目标的同时还要兼顾和融合班级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做到二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才能形成一个富有强大凝聚力的学生班级组织,才能形成学生班级组织的共同目标愿景。与此同时,在学生班级组织共同目标愿景的强大动力作用下将会激发和感召出班级学生的强劲学习力、无限创造力。
高校学生班级组织的构建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班级组织的主要力量。因此,在学生班级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朋辈作用,特别是学生党员、团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引领作用。与此同时,还要把准学生辅导员与和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角色定位,认真履行好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对于班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做到协调配合、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实现“1+1”大于2的工作效应,在一个班级组织中形成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为一体的班级组织建设合力,由此才能够更好发挥学生班级组织的育人作用。
作为高校大学生基本组织形式的班级组织,应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部分高校学生班级在班级建设工作方面更多的是关注于班级具体事务和一些浅层次问题,而班级管理工作方面还停留在仅仅是配合完成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安排的日常工作的层面。结合学生班级组织的实际,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要探索构建以班级学生为主体,融班级理想信念、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建设、班团文化建设、班团网络阵地建设和实践志愿活动为一体的学生班级组织育人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班级这个基层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
高校及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学生班级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建立符合班级组织实情的考评机制,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将班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成长诉求融入学生班级组织的考评激励中,特别要在全校范围内加强学生班级组织在精神、情感和物质等方面的激励以及自励、他励和互励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要在对班级所有学生基本情况科学分类、动态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科学分类的基础数据和班级组织在不同年级阶段的发展需求,从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集结各方之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班级组织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