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2021-01-28 11:53
大众文艺 2020年19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育人

张 洁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社会焦点从物质逐渐转移到精神,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高校的课堂上也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作为重要一课。志愿者在实践中诠释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跨越国界、打破行业壁垒,用责任担当推动全社会进步,更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虽涉险滩,但涌现越来越多的民族英雄,这其中就不乏志愿者的身影。上至年迈的白发老人,下至九岁儿童,他们用平凡的举动拼凑伟大的胜利。一次次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成为这项公益事业的中流砥柱,“燎原之火”的光芒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再添荣耀。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或影响。”[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多面性的特点,其影响范围既涉及大学生个体,又辐射到学校、社会群体,具有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双作用。这种辐射范围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学生团体中相互交织,各自又存在留白的区域,可以达到在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相互助益、同频共振的效果。运用好这种作用力,将会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发展性特点。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丰富开展形式,涉及的领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广阔、紧密,反过来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育人平台。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出新论题、新观念。2019年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天津举行,网络信息办公室采取与天津本地高校对接公开选拔志愿者,负责接待、会务、引导等工作,为从事相关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现场实操机会。天津高校近年来的社科类研究课题大多涉及网络信息安全、新媒体技术变革等领域,大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理论学习,借助志愿服务的岗前培训与现场实训深化了对课题的研究,同时发掘了书本上未曾探究到的细节,为进一步开展课题调研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论据,更发展了学术研究现状。大学生志愿者作为社会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中国志愿精神不仅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育人重要环节,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这项课题与之结合,相互发展,可以有效促进高校育人。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两个维度,一是针对个体功能,体现在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原动力和深化塑造个体人格的实际途径等方面,二是激发整个社会的功能效应。

引导政治方向。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显性教育,志愿服务中获得的成长经验是隐性教育,在生活中感受榜样人物如何为社会作出贡献,于亲身经历中增加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坚定政治方向。隐性教育更加有助于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其次,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外在教育手段司空见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麻木甚至逆反心理,而自我教育才是在本科阶段应该学会的能力。参加志愿服务,尝试换位思考是以一种平缓的方式让大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能力。尤其在面对社会舆论时,外在教育效果不明显,自我教育为其补充,用坚定的政治立场加以分析甄别,形成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合力。许多大型赛事、重大节日活动、国家级论坛需要大量志愿者,这些志愿活动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性,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在庆祝建校四十周年之际设立了校史馆,展出了一系列建校以来丰富珍贵的校史资料,挖掘出校史校风校训的历史渊源。在此期间引来校友及在校师生的热烈反响。为加强大学生爱校荣校情怀,学校特选拔招募了一批学生志愿者,进过严格的岗前培训,作为校史馆的解说员。学校巧用现有文化资源,发挥校史中的模范带头人作用,将校园文化这本鲜活的“教材”作为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行动蓝本,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政治、懂政治、讲政治。在课堂上树立远大理想,在志愿服务中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继而坚定政治方向,把爱校之情融入报国之志。

激发精神原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在近年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随着学业、就业等环境压力更替,不同年级所聚焦的重点不尽相同,这就会对精神、思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低年级大学生可塑性较强,可以被激发出无限潜力;高年级大学生基本有了相对固定的社交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大部分人对未来目标清晰,但仍有一部分人处于青春的迷茫。此时,思想境界、精神动力分化明显。不论处于哪个年级阶段,只要把握住精神的原动力,就会使学生在任何条件下以一种进取心乘风破浪。大学生志愿服务正是具备这种激发精神原动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大学生可以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些指导性文件倒背如流,能够做到“笔试成绩”满分,但切换到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理想与现实发生冲击时,这些道德观念就会与导致大学生的理论与行动相脱节。精神动力不足,就会撼动行为的准绳。学生在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后,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虽然不能达到完美状态,但是在每一次完成任务后,用理论加以修正与指导,会在新的一次服务中不断提升质量,在实践中理论最大化得以应用,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精神原动力,用以鼓舞每一次的行为。志愿服务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处在于,它尽可能地摒弃诸多不可抗力,例如:原生家庭的氛围、地缘特征的传统、不同年级的特点等影响等。志愿服务满足了大学生适应角色变化、生活变化、学习变化、社交变化和管理变化的需要,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会因为精神原动力的驱使愈发成为成才的铠甲。

深化塑造个体人格的实际途径。结合志愿服务经历,联系理论知识全面地看待某一现象,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很多大学生所缺乏的。而缺乏独立之精神则难以塑造独立之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很多大学生所缺乏的。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时会观察到生活的多面性,接触到角色迥异的团体,或看到挫折困苦,但最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终将化坎坷为力量。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为教会学生自我教育,努力塑造个体较为完满的人格,既能悦纳自己,又能善待他人。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大学生更要学会与自己和解。在志愿服务中,培养自己自强自立自律的品质,从而珍爱生命,关心集体,将个人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不惧挑战,精诚合作。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社会影响上表现为创新育人载体,助推校园文化传播。以弘扬校园文化为宗旨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拘泥于简单的讲座培训,发挥创造力,鼓励他们成为校园的主人翁,参与到校园建设,既能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还能让他们在爱校的同时意识到学法守法的重要性。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策略

协同高校育人项目,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我国高校志愿服务项目项目种类较单一,受到地域条件和文化课时间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仅能停留在指定的岗位,不能充分挖掘育人效果。对此,应把志愿服务作为课程思政的一大分支,成立专项育人品牌,与文化课建立联系,在贴近理论的前提下开展实践,二者相互融通实训。

善用新媒体,用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加强价值观建设。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志愿者了解志愿服务的信息来源不同,对其本质只有浅显的理解。说到底是价值观建设没有落实、落细,导致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服务动机不纯现象。高校应该主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用动画等深受大学生群体喜爱的方式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甚至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此项宣传工作中,让学生变宣传客体为主体,创新价值观建设机制。

严格指导教师培养关,主动成为大学生志愿者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合格的大学生志愿者总是离不开团队的培养,团队的指导教师是核心所在,这就给指导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确立志愿服务的操作规范,提高可行性;制定宣传教育方案,提升影响力;设置活动进程安排,预留可控性。指导教师的专业与严谨是对大学生志愿者最贴心的言传身教,激发参与热情,削减功利心,在汗水与真诚中收获奉献的真谛。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还会遇到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能够扎根中国大地,不负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不负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用努力奋斗的青春,把自己成就为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4]

四、结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和使命责任。毋庸置疑,在国家和民族基因的传承中,大学生青年就是每一段历史更迭的基因密码、强国接棒人。成长道路千万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条,而志愿服务正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抓手。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化他们在奉献中破茧成蝶,淬炼成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美在于缔造灵魂工程,而灵魂工程须与美德结伴同行,志愿服务令这种美德生生不息,焕发新颜。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育人
志愿者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以志愿,致青春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我是兽医志愿者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被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