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颖 魏娟娟
(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4)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1]。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本质要求。
中国钢琴作品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后社会思潮剧烈变革的晴雨表。它体现的中华民族整体的审美观念和浓郁的中国美学气质,使其迅速地在世界音乐格局中独树一帜。在钢琴作品中体现中华民族气质不仅仅是中国作曲家孜孜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反映,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不论是西方作品还是中国作品,都是用旋律线条表达作品的意境、内心情感、民族气质以及不同的文化风格等。那么演奏者是依据什么来准确表达这些要素呢?这就是作品的创作背景。它不仅仅包括作曲家所处的时代、地域以及作曲家的音乐个性,还包括时代的思想政治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与中国作品结合,突出每首作品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积极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探讨将其与专业知识点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鼓励引导学生挖掘作品背景中的思政要素,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中国钢琴作品中有大量的是根据各地民歌改编而来的,例如:丁善德《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黄虎威《四川民歌十二首》、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等。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完整演唱原版民歌,通过歌词的配唱,详细了解民歌的出处、唱腔、民族情感、时代背景、地域的特殊性。通过人文信息的学习,感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通过课程思政这一环节使学生不仅对祖国广袤的文化资源,多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与交融有了更鲜活的学习途径,也对演奏作品时情感的表达和旋律的歌唱性有了更深的体悟,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更好地演绎作品的二度创作[2]。
中国钢琴作品中还有大量由民族器乐曲改编而来的。例如:储望华《二泉映月》(二胡)、《筝萧吟》(筝)、黎英海《夕阳箫鼓》(琵琶)、陈培勋《平湖秋月》(高胡)、王建中《百鸟朝凤》(唢呐)。加强课程思政的融入性后,要求学生学习讲解乐器的来源、形制、音色特点、演奏技法及使用的地域及民族。不仅让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乐器有所了解,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民族智慧、民族情趣有全方位的学习,还使学生对音色的模仿、听辨的训练、手指不同的触键与控制、对音乐色彩的变化都有了更直接的理解与联想。
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中国民族五千年优秀璀璨的文化流传久远,分布广阔,民族民间音乐和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民族音调的使用是体现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民族音乐素材的使用,包括不同调式、旋律、节奏等使得中国钢琴作品中各民族、各地域的音乐风格都有丰富的体现。例如:表现藏族的《西藏素描》、表现高山族的《序曲与舞曲》、表现侗族的《即兴曲——侗乡鼓楼》、表现维吾尔族的《新疆随想曲》、表现壮族的《多耶》等。这些作品隐射每个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文化习俗。对于这些体现民族特征的作品要求学生学习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起源、民族的传统文化、地域性、特殊性、融合性以及在中华56个民族中的重要性。这对于达成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一致性,坚定“四个自信”与文化和谐、融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专业课程中通过课程思政环节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思想精髓,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功能,是最自然、最直观的文化传导手段,也是文化软实力驱动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
1.完善教学大纲: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结合不能凭空想象,要落到实处,与教学紧密结合。因此,对于中国作品的选用要设置在教学大纲中,对教学大纲中的中国作品可分为:按照民歌改编、器乐曲改编、民族特征、近现代四个板块,进行分类教学选用。在能体现文化自信的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内涵的作品中,选取最具历史代表性、时代意义、文化意义的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体会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扬弃”。发掘在时代发展历程中优秀的、被传承的中华音乐文化基因,从而展示中国钢琴作品所具有的中西文化兼容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具有实际意义。
2.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定期举办“中国作品解析”。对于中国作品的学习,学生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或多或少,或者完全不了解。在课程思政进课堂后,对于中国作品的弹奏首先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中华文化元素等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学习与理解。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生的科研、写作、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查找文献,以中华文化为线索,加入思政元素,把每学期演奏的中国作品通过解析(撰写、试讲)和演奏两个环节完成。使学生对作品的背景理解不仅停留在演奏层面,还需要通过大脑进行理性的分析及思考,从各个角度感知、探究作品的文化内涵,使中国作品在教学中真正起到文化引导的作用。在解析环节中,学生要将本学期弹奏的中国钢琴作品以小论文的格式撰写。内容包括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时代产物、原创作品的风格、特点、民族属性、展现的中华文化等[3]。不仅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也为复合型人才所需的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现场考试过程中,学生在演奏中国作品时先对作品进行试讲,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演奏技法等。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克服学生心理紧张等因素。
3.提高赏析能力:钢琴是“舶来品”,西方钢琴作品有近30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钢琴作品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吸收、消化、创新的过程发展了近百年。中国钢琴作品不论从技术训练的练习曲、复调作品还是到大型乐曲,协奏曲,都不及西方钢琴作品具有的系统性、全面性。而中国钢琴教学也一直沿用西方的钢琴教材,不论是钢琴启蒙的小朋友,还是音乐院校的本、硕、博士,中国作品只是他们学习作品的冰山一角。因此,对于他们而言,耳朵听到最多的就是西方的和声、调式、音阶组成的作品。而对中国的民族和声、民族调式知之甚少,对中国的民歌、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更是极少探究,而这些恰恰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智慧产物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让学生更多的探寻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并通过钢琴这个载体,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加大对中国钢琴作品的赏析力度是非常必要的手段之一。组织学生对中国民歌、民族民间舞、民族器乐曲进行音、视频的观摩学习,并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把学生对作品的背景认知提升到授课环节当中。每个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文化审美,自然也会产生不一样的音乐风格。通过对历史时期的梳理,让学生将作品放置在所处的时代来寻求不同时期的审美情趣与音乐风格,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培养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气概。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现代教育的范围更广,形式更灵活多样。学生不再需要填鸭式的教学,更多的是需要与教师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互相启发、沟通、交流,不但增强师生间的感情沟通,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因此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高度,用思政武装头脑,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中之重。
1.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是同向同行的。加强和监督教师政治思想的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基本保障。定期组织教师政治学习,教研室要起到监督监管作用,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除了教研讨论外,加入教师思想学习汇报环节,及时了解教师的学习能力和对学生的引导能力。
2.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讨论研究在中国作品教学中课程思政环节的最有效地介入方法。本着“边推进边改进”的理念,及时组织教师研讨,可以将课程思政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收获的经验及时分享。探寻在遵循专业课教学特点的前提下,与课程思政最科学、最符合教育规律的衔接点和切入点。在备课过程中,集思广益推陈出新,
3.组织教师互听互评课:互听互评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课程思政多样化的方法之一。每位教师授课都有各自的授课特点和规律,在授课过程中,每位老师对课程思政的导入都有各自的方式。互听互评课是教师自查教学短板、弥补教学空挡、相互学习,使课程思政多样化,对学生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
钢琴作品作为中国音乐中最重要的文化产物,有其特殊的文化传输作用。因此我们不可以丢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一味地追求西方音乐。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钢琴作品的交融点,通过我们的视角,借助钢琴这个载体传播中华文化,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与兼容具有重要意义。而课程思政正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新举措。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多样化、多手段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契合点,这不仅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导向,也是教育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方法,更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使命。课程思政强调思想价值引领,专业课程强调专业性,二者不可取代,但需互补。只有明确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各自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优势和功能,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