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晓辉
(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甘肃兰州 730000 )
近年来由于交通、信息技术等交流的便利,极大地削弱了地域文化的差距,促进了民族地区文化研究的深入,带有时代特征的主题创作也不断介入到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领域。这些作品深刻的阐释了对藏民族地域文化的认同,体现着时代的进步。与此同时,藏民族的文化不断接受世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统一整体中寻求多样性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共识。在这种共识中,“民族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取代了汉主体文化的强势态度和对异域文化的陌生感,产生了共同的价值追求”[1]。
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理想。一个民族要在长期的历史变革中延续并发展,就必然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更新文化观念。藏族题材油画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积极性和进步的文化观念,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进行了主观的筛选,弘扬其中积极向上的东西。从一定程来说藏民族题材绘画在引导民族成员的生活,加强民族意识,提高民族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藏族题材油画创作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如于小冬创作的《阿日扎的小学生》中就体现了他对藏民族认同感表达。正是这种民族认同精神促进了新的文化交流,强化了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特质,也成为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并存的体现。这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意味着藏族题材油画创作中民族精神的深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每个地域都有它独特的环境特色。每个民族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都产生于他所生活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他们在表现自然时所体现出的地域特色也就不同。所以,地域性表达是少数民族油画创作的特色之一。
法国史学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对艺术与民族,艺术与地域的关系作了充分的论述,强调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对艺术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对植物的生长环境的分析举例说明艺术只能在特殊的地域环境中产生,精神文明也必须在各自的环境中产生。“如果我们说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 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2]。
藏族题材的油画创作中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性特点,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藏族不同其他少数民族的审美观。如以藏区为题材的创作中体现着浓厚的藏区特有的地域性文化,体现着藏区独有的精神面貌。藏区地势普遍海拔较高,气温低,降雨量少,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这里迥异的自然环境不适合人类的生存,藏民族却在这里塑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文化风貌。他们的精神折射出了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理态度,一种令人向往和敬畏的生命力,同时体现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在董希文的《千年土地翻了身》中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坚韧力量和顽强的生命力。
藏区的自然景观高远苍凉,地域广袤辽阔,给人一种雄健苍茫的心灵震撼力。很多艺术家通过风情油画创作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实际上也是对宏大精神的崇拜,是一种超越自我和积极进取的追求。正是这种地域性特点使藏族题材油画创作更加富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崇尚白色是藏民族独特的一种自然崇拜习俗,表示了一种对吉祥、幸福的祈盼。由于他们长期生活的高原地势高寒、常年积雪。因此,白色便进入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人们不仅对白色有亲切感和神秘感,而且也会产生向往和追求。正是在这种生活环境和观念的影响下,塑造了藏族崇正直、善良、纯朴的思想品格和向往光明前途的人生态度。
藏族题材油画创作通过对特定时代中人的精神面貌的表现,表述时代进步的积极意义,成为拓展中国美术的积极力量。在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中始终体现着健康积极的态度和进步意义,为中国文化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藏族题材油画创作开阔了中国油画创作的审美领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力度和一种人文关怀[3]。新时期的艺术家们不再只满足于对民族服饰和风土人情等表象的好奇,他们更注重人性中顽强、坚毅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更深层次的精神特征。人们从藏民族地区的坚韧、朴实精神中寻求到精神的净土,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通过藏族题材绘画的表象上升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去表现藏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民族生存状态和心理上的变化。同时,藏民族地区吸收了开放、先进的文化力量,开始与世界文化接轨,丰富了藏族地区的文化视域,加快了当地文化的发展。这种文化的交流在藏民族之间和地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也加快了藏民族文化发展的当代化进程,因此在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藏族题材油画是中国油画创作的重要题材,随着社会文明进程和艺术观念的发展,油画创作观念经历了从隔阂到认同的转变历程。艺术家们不断拓展藏族题材油画创作中的精神内涵,逐渐转向了对地域性文化的表述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中国早期的藏族题材油画创作始于20世纪40年代,从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一批艺术家多次入藏体验并尝试民族题材的创作,开辟了中国绘画题材上的新领域并提出了将油画“民族化”这一命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到战争所导致的民族危机感的影响,民族意识开始高涨。画家们积极表现弘扬民族精神的题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
一些边远地区藏民族的生活相对朴实和原始,这种生活方式成为画家们关注的中心,他们将题材扩大到反映生活而且引向了淳朴的领域,藏民族生活赋予了画家更为新鲜的视觉内容,人们看到了不同于都市和西洋趣味的异域风情。这种新的环境与文化历史痕迹,为画家提供了更多抒发内心情感的可能。但是,由于当时的绘画观念还不够成熟,绘画手法还不够完善,藏族题材的油画创作实际上是画家们对绘画的进一步认识。
中国传统的少数民族题材绘画通常要借助现实中的客观物象以及纪实性和情节性的创作方法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文化风貌和风情习俗,多数作品通过写实的手法展现生活的瞬间场景。这种纪实性的情节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和灵魂憩息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文化猎奇或审美情趣的另类空间[4]。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影像技术进一步完善,通过绘画形式反映现实以及纪实性方面的功能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必要性。因此,用绘画表现藏民族就必须赋予它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美学追求。
“文革”之后随着艺术观念转向对人性的关注,画家们开始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和生活中的人性美。他们开始反驳僵化和教条的艺术观念,试图去表现一种淳朴的真实。这一时期对藏族题材油画的创作不再仅限于一种表面的猎奇,而是重新寻找一种艺术的纯粹性和真实性。在周春芽的《藏族新一代》一画中,画家运用了主观性的色彩表现他的情感,传达出一种对人性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20世纪之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导致了人们对少数民族精神和信仰的缺失。画家们对油画的创作上升到对精神的追求。藏民族地区田园牧歌式的风情透着一种朴实的美,成为人们的精神理想所在。这一时期人们对藏民族地区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藏民族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反现代文明的情绪。随着地域之间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带动了文化观念上的融合以及艺术创作的当代性。同时,艺术家也通过艺术实践和深入的研究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束缚,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观念上升到对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以及情感上的融合。随着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同并接纳了民族文化,实现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完整的中国性[5]。
近年来由于交通、信息技术等交流的便利,极大地削弱了地域文化的差距,促进了藏民族地区文化研究的深入,带有时代特征的主题创作也不断介入到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领域。这些作品深刻的阐释了对藏民族地域文化的认同,体现着时代的进步。与此同时,臧民族或区域的文化不断接受世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统一整体中寻求多样性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共识。在这种共识中,“民族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取代了汉主体文化的强势态度和对异域文化的陌生感,产生了共同的价值追求”。正是这种民族认同精神促进了新的文化交流,强化了藏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特质,也成为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并存的体现。这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意味着藏族题材油画创作中民族精神的深化。
藏族题材的油画创作过程中有其积极的一面,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艺术家没有真正的突破这一题材的内涵。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艺术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体验还不够深刻,无论藏族题材油画创作作为一个绘画题材,还是作为一种文化元素都不能涵盖中国文化的所有问题。
藏族题材油画在中国的美术发展中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它为油画的发展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视域,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灵感来源,油画创作过程为中国文化的探讨铺平了道路。更重要的是藏族题材油画创作中人们开始将少数民族的文化纳入整个人类文化的广度和高度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