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艳萍
(兰州交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中外美术史》课程是针对普通高校美术专业方向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理论必修课程,在美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了解美术经典的窗口,又是开启绘画专业学习的钥匙。多年来,普通高校《中外美术史》教学基本沿袭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体,学生课后小论文写作为平时考核,期末闭卷考试为核心模式的课程授课与考核机制,由此造成授课方式单一、考核评价机制简单、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课程目标达成度不理想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中外美术史》教学中,很多高校在制定课程培养目标时,不够明确,大多仍然停留在基础知识传授层面,即诸如“了解中外美术发展脉络,掌握中外各时期主要美术现象、美术风格、美术家及经典美术作品”等。但事实上,美术史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中外美术发展的线索、脉络,仅仅只是最基础的知识目标,在此之上,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价值目标亦是至关重要。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中外美术史》教学,仍然沿袭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固然有许多优势,诸如,脉络清晰、重难点明确、深入浅出等,但单一的教学方法,也势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缺乏主动性、持久性、钻研性等不良后果。
多年以来,在艺术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理论素养低、不喜欢上理论课、理论课挂科率极高等问题。艺术类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理论课,一是由于自身文化课素养低,长期以来形成了对理论学习忽视的不良习惯;二是由于自我意识中总认为理论学习无用,即没有认识到理论学习的价值,故此,学生对理论课学习不重视。
现行的《中外美术史》教学,比较普遍的考核比例是30%或40%过程性考核,70%或60%结课闭卷考试考核。结课考试比重过大,而且过于注重标准答案内容考核,导致学生不注重过程性学习,认为只要期末考前突击背诵即能顺利通过考核。由此,所学知识死板化,且只是暂时性记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极为有限。此外,针对过程性考核,在大部分师生的观念中,诸如美术史这类史论课程的学习,无外乎就是梳理考查学生对美术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过程性考核中,作业的安排也以分析梳理一些艺术现象、艺术风格等理论问题为主。此类过程性考核,只侧重了对基础知识及学生理论分析能力、总结能力的考查,对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及审美感知等意识培养与提高却较少涉足,并且,作业设置不具有挑战性,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通过各种资料简单抄录即可拿到相应的分数。因此,就学生具体能力提升而言,这种评价方式收效甚微。
作为一门课程,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才是最终的落脚点。但是,就目前很多高校《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现状而言,从培养目标到考核评价均有一些亟待改革的问题。鉴于此,需要首先明确《中外美术史》课程培养的核心目标。
笔者认为,针对美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中外美术史》应该注重四方面目标的培养:
此为课程学习的知识目标,亦是课程学习中最基础的目标。包括: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脉络,理解和全面掌握各时期主要的美术思想、美术活动、美术风格、美术家及经典的美术作品。
此为课程学习的能力目标。理论课程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能力,包括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理论表达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这种能力的培养要贯彻于平时学习的各个环节。此外,启发引导学生将美术史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予以结合,能学以致用,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亦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认识的重要手段。“中外美术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艺术创作。中外美术史中对艺术流派和艺术作品的评论与解读,是服务于绘画创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学习中外美术史课程,学生可以在动态的多元化艺术发展中,学习和借鉴成功的艺术经验,在临摹和欣赏经典作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拓展艺术创作的思路,并准确认识和定位艺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①
通过美术史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热爱艺术、感受艺术、享受艺术、创新艺术的素质与能力,此为课程学习的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与价值观,具有传承优秀传统艺术的责任与己任,这是价值目标的塑造。
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价值目标的共同构建实践,全面保障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关系与强度。
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讲授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从以考试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结合转变,这是教育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中需践行的基本教学理念。
课程授课过程中,需突破两个维度。第一,需要突破以中外美术各自发展脉络为唯一主体线索的讲授方式,而应在有限的课时时间内,尽量拓展从中西交流、对比等角度,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广度与深度。第二,需要突破以讲为主的传统模式,有效利用网络慕课、雨课堂、微课等信息化教学平台与手段,综合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可在课前,通过网络慕课、雨课堂等方式,前置性布置相应预习内容,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讲授中,则主要解决课程学习的重难点及预习过程中的问题,且课堂教学组织的方式,可采用讨论、任务驱动式等丰富的形式展开;课后则通过答疑辅导、作业巩固、测试(可借助信息化平台如:雨课堂、学习通等展开)、自学、课外阅读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共同保障教学质量。
针对前述所分析的课程评价体系所存在问题及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低,理论学习目的性认知不明确的学情基础,结合多年《中外美术史》授课经验,笔者认为,可通过加强过程性考核的力度,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可由传统理论分析类单一作业考核,拓展为包括理论分析、技法实践、课程笔记等为核心的作业体系,再辅之以雨课堂测试、慕课平台学习考核,共同构建多样、有效的评价体系,开展课程过程性考核评价。
(1)理论分析类
通过大量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训练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理论分析类作业内容,拓宽学生美术史论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撰写等多方面的能力。可在课程进行中,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合理安排次数。尤其应该注重对学生整体理论分析、总结、语言组织等能力的培养,此种能力,是学生后期理论研究能力的基石。
(2)技法表现类
对于美术专业学生而言,美术史知识的学习,最终是要指向于自身的绘画创作或者理论研究的,将其与未来的专业学习建立必要的联系,是可行而重要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史学习不重视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未能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即未能有效在美术史理论学习与绘画专业实践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而通过课程平时作业的训练,可以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平台。比如对顾恺之“春蚕吐丝描”艺术特点理解时,即可付诸简单或小局部的作品临摹,让学生通过绘画实践体会认知此技法特点,学生自然会印象深刻,且兴趣浓厚。
(3)课程笔记
课程笔记的考核可包括三部分:课堂笔记、课后自学补充(包括老师布置的预习以及自学内容)、课外阅读补充。通过课程笔记,全面有效的记录课堂讲授中的重难点,提高课堂听课的注意力、重难点的把握度及课堂学习效果。课后补充内容一方面在于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补充,另一方面也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学习习惯,能多阅读、勤思考、善记录,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某一时期美术现象的总结梳理到完整小论文写作,不断深化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对某一纹饰、人物线描与风格特点、山水皴法等的临摹认知,思考对自身绘画实践的影响与意义,将理论学习与专业技法提高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从课堂笔记记录到课后阅读补充,既督促与考查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亦极大鼓励与拓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每一个过程性考核内容的布置与考量,都有效针对课程培养目标。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让课程学习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有效地让学生的理论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作为理论类课程学习,以闭卷方式作为结课考核,有较多优势:第一,督促学生对课程所学有一个全面深入的复习回顾。第二,通过考核更能准确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但是,现行的考试题型过于单一,一般只考核了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理论综合能力的考核较为欠缺。由此,可在现行考核方式基础上,拓宽考核的题型与考核侧重点,比如:作品分析、比较分析、辨析、材料分析等题型均可作为考核题型。在具体考核内容上,需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全面围绕课程目标展开考核评价,并能针对评价结果予以持续性的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
针对美术专业学生而言,《中外美术史》课程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突破现行以教师“教”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及简单片面考核方式,全面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理论素养,是此课程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美术史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中外美术发展的线索、脉络,仅仅只是最基础的能力要求,不应把基础知识点的学习与考核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作为一门理论课程,理论素养的全面提升、理论知识与绘画实践有效结合的能力培养,对学生审美及创新意识、正确艺术观及价值观的塑造亦意义深远。
注释:
①林荣芳.高等院校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探究[J].艺术教育,2016(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