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舞蹈审美与传承研究

2021-01-28 08:02
大众文艺 2020年21期
关键词:蚌埠市花鼓舞蹈

吴 尚

(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蚌埠 233000)

一、花鼓灯舞蹈的历史沿革

花鼓灯舞蹈被称为“东方芭蕾”,是中国东部安徽省淮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汉民族民间舞蹈。花鼓灯舞蹈这类民间艺术在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坚实的基础,并散发着浓郁的淮河谷乡村风情。花鼓灯舞蹈起源于淮河流域,并在附近的20多个县盛行,花鼓灯舞蹈是最丰富,最完整的民间舞蹈,在安徽省上演了很多的表演。

花鼓灯舞蹈在明朝(1368-1644)出现,并在清末(1644-1911)和民国初期(1912-1949)流行,花鼓灯舞蹈是一首歌融入了舞蹈艺术,对舞蹈技巧要求很高。在淮河沿岸的凤台县和怀远县,花鼓灯舞蹈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具有最鲜明的特征。由于淮河位于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因此这里的表演充满了北方人的大胆以及中国南方人典型的温柔。

花鼓灯舞蹈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蕴,是一门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其表演大胆、幽默和机智,体现了沿淮人民的朴实与乐观。花鼓灯舞蹈已经出现在许多国内大型庆祝活动中,并多次获得各种荣誉。已故总理周恩来曾经称赞花鼓灯舞蹈为“东方芭蕾”,文艺界认为这种舞蹈是“民族舞蹈的瑰宝”和“汉族舞蹈的典型代表”。

面对这一趋势,地方政府提供了帮助,以保存花鼓灯舞蹈这种独特的文化。在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人马彩娣女士开始训练留守儿童表演舞蹈,希望这种艺术能够通过传承直到下一代。他们的表演之一《大河湾的孩子》在2013年的第七届夏威夷国际青年艺术节上获得了金牌[1]。

近年来,地方政府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立了职业学校来培养花鼓灯舞蹈人才。除此之外,为了使幼儿对花鼓灯舞蹈产生兴趣,一些农村小学已将此表演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

二、花鼓灯舞蹈的审美

(一)融入声乐和器乐审美内涵

作为大型的歌舞表演,花鼓灯舞蹈融合了舞蹈和歌曲,包括锣鼓的音乐表演和小型歌剧节目。在花鼓灯舞蹈表演中可以找到独奏舞蹈,二重奏舞蹈、三重奏舞蹈和团体舞蹈,其动作大多是从劳动过程和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花鼓灯舞蹈中的歌曲被称为“灯歌”,来自淮河两岸的民间音乐,这些音调特别能表达情感,既活泼又美丽,或者委屈、沮丧。伴随的乐器包括大锣、花鼓和小锣的演奏,表演的主要道具包括一把小伞、扇子、手帕。

(二)表演形式多样性的审美特色

花鼓灯舞蹈以前是由化装成女人的男人表演的,舞台名称为“衬子”是把一块木板绑到脚上像芭蕾舞的足尖鞋一样,男人扮成“女兰花”踩着“衬子”跳舞。这也是周总理称赞“东方芭蕾”的由来。在其发展过程中,花鼓灯舞蹈的落后元素逐渐被淘汰,女艺人出现了。但是,所有这些转换都没有改变舞蹈的基本配置。花鼓灯舞蹈具有非常丰富的舞蹈动作,迄今为止,已分类了500多种步骤。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既大胆又奔放,真诚而精致。舞者丰富的姿势,独特的技巧以及欢快而激动的锣鼓伴奏,都彰显出浓郁的当地风味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花鼓灯舞蹈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宋代,在清乾隆时期非常流行。花鼓灯舞蹈以其自然优美的舞蹈,强劲的鼓声和锣鼓声,抒情的灯歌和生动活泼的短剧而受到当地人民和广大观众的青睐。花鼓灯舞蹈表演通常在农村地区进行,尤其是在秋收结束和次年春耕之间的庙会上。表演的男性表演者称为“鼓架子”,女性表演者称为“兰花”。表演一般包括四个部分——跳舞、唱歌、短剧以及锣鼓表演,核心是跳舞。目前,花鼓灯舞蹈表演有三种表演风格:(1)淮南凤台县地区的节奏缓慢,舞蹈动作严格编排,朴实而质朴;(2)蚌埠怀远县地区的风貌,注重人物的内心情感和优美姿态;(3)阜阳颍上县地区以其迅速而强劲的动作和优雅的吸引力而闻名。

(三)流行地域广泛,派别多元化的审美特征

花鼓灯舞蹈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北部的20多个县市中,包括蚌埠怀远和淮南凤台,其在清朝同治时期初具规模,并逐渐在民国时期流行。“中华民国”二十年(1930年),淮河沿岸人民遭受洪灾,丰收后举行花鼓灯舞蹈表演,结果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舞者,如陈敬之、吴佩璇、郑久如等。1952年秋,蚌埠市东乡村村长冯国佩应邀到中央戏剧学院讲授花鼓灯舞蹈。1953年,花鼓灯舞蹈安徽队参加了中国首场音乐和舞蹈联合表演,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2]。

随后,广州、北京、西安、上海和南京等城市邀请安徽省的专家来培养花鼓灯舞蹈舞者或派学生到该省学习,从那时起,这种舞蹈在中国开始流行,后来发展成为歌舞剧。花鼓灯舞蹈成为许多专业表演团体的曲目,安徽艺术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将其列为民间舞蹈项目的一部分。

(四)具有生活情趣和生活经验的审美特征

花鼓灯舞蹈的舞蹈是由艺术家创作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现实生活和表演之间进行比较,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在舞蹈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艺术家们从树枝上摇摇欲坠的小鸟的灵感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名为“凤凰三点头”的舞蹈,并在春天的微风中从杨树和柳树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名为“摇摆柳枝中的凤凰”的舞蹈,优美的舞姿全部来自现实生活。花鼓灯舞蹈表演中的鼓和锣表演非常独特,花鼓灯舞蹈与舞蹈进行得非常好,并且技巧很高。在花鼓灯舞蹈秀的原始形式中,灯笼歌舞相互交替,构成了该秀的醒目的特色。鼓花灯笼表演涉及大量词汇,难度极大,唱歌、跳舞以及鼓和锣表演之间的协调非常复杂,即使在全世界的民间舞蹈中也很少见。花鼓灯舞蹈是汉族歌舞艺术的“生命化石”,生动地记录了汉族的肢体语言和发展过程。目前,花鼓灯舞蹈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适合于不同主题并能够描绘各种人物的舞台艺术。花鼓灯舞蹈的音乐和舞蹈被广泛地吸收到戏剧和其他艺术中,甚至已经传播到一些亚洲和欧洲国家。

(五)鲜明的农耕文化特征

花鼓灯舞蹈是一项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表演者一边唱歌一边舞蹈,演唱部分称为灯歌。灯歌在演唱的环节中贯穿整个表演,从歌词中人们可以领会到农耕文化的魅力。在花鼓灯锣鼓节奏环节流露出农耕生活的气息,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例如在花鼓灯舞蹈《五姑娘送粮》中,剧目就描写了五位姑娘克服重重困难,为人们送粮食的情景。在那个时代,农村送粮是要走羊肠小道,运送的工具清一色都是独轮车,姑娘们长途跋涉完成送粮是花鼓灯,充分借助了锣鼓伴奏,展示了农村真实的面貌。不管是上述例子中的羊肠小道还是田间停运,通过花鼓灯舞蹈的表演和艺术加工,将劳作的情景活灵活现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三、花鼓灯舞蹈的传承

(一)传承状态

在2004年4月举行的全国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大会上,安徽省独特的花鼓灯舞蹈舞以及其他28个项目被纳入了国家民间文化保护计划的第二阶段。会后,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和财政部发布了以下通知:“各级政府的重要义务是保护民间文化遗产,”要求地方财政部门将其纳入财政预算,该通知还呼吁地方当局建立相关机构负责保护措施。

财政部已拨出600万元人民币专项资金,用于国家民俗文化保护项目的筹备工作和研究。由于多种原因,蚌埠花鼓灯舞蹈的原始形式已濒临灭绝,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家年龄高,需要重新建立民间传承的机制。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保护。

(二)传承代表艺术家

在花鼓灯舞蹈传承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艺术家。如,冯国佩,1914年8月15日生于安徽蚌埠,他是安徽省蚌埠市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舞蹈的代表接班人。郑久如,1920年生于安徽怀远,其是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舞蹈的代表传承人。杨再贤是安徽省蚌埠市宣布的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花鼓灯舞蹈的代表性传承者[3]。

(三)传承措施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花鼓灯舞蹈的传承,早在2004年,花鼓灯舞蹈被列为保护中国民族和民间文化的试点项目。2005年,花鼓灯舞蹈被列为全省“861计划”和“蚌埠市112计划”。2006年,花鼓灯舞蹈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花鼓灯舞蹈被选为国家文化创新项目。2018年6月21日,“安徽花鼓灯舞蹈创作研究室”在合肥儿童师范学院星海大厦音乐厅揭幕。

(四)传承机制的完善

在组织机制上,要完善行政领导机制。蚌埠市成立了花鼓灯保护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花鼓灯保护方面的重大管理问题。在政策法规建设上,《蚌埠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蚌埠市花鼓灯舞蹈艺术保护与发展条例》,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制定了《花鼓原生态保护村管理办法》。蚌埠市花鼓灯舞蹈传承人认定办法,花鼓灯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资金投入方面,国家和省有一定的资金用于花鼓灯保护工程。每年,市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花鼓灯保护基础工作。

(五)主要传承活动

近年来,各地举办了花鼓灯舞蹈的艺术活动,从而对花鼓灯舞蹈传承。2018年9月10日,花鼓灯舞蹈在山东省济南市上河举行的第五届全国非传统项目秧歌节展演。2018年11月25日,一流河拳武术千人展在蚌埠市职业教育中心举行,展示了花鼓灯舞蹈。花鼓灯舞蹈由蚌埠市文化博物馆,龙子湖区文化馆和蚌山区文化馆赞助。2013年10月11日至26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省举行。凤台县花鼓灯舞蹈《千里淮河一条线》获“群星奖”。2016年6月,在第七届国际舞蹈比赛中,颍上花鼓灯舞蹈艺术团获得了第七届国际舞蹈比赛的唯一金牌和指导奖。

四、结语

花鼓灯舞蹈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展示出民族特征,这一民族舞蹈形式流传于民间,结合了舞蹈、歌唱、服饰等,对汉民族文化进行传承。花鼓灯舞蹈在不同的时代和生活环境中,都呈现出独特的意蕴,在舞蹈传播环节中,蕴含这祭祀天地、祈求幸福的文化祝福。

猜你喜欢
蚌埠市花鼓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翼城花鼓的保护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基于SWOT分析的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水中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