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海秀 图/ 李艺雯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起杭州,“人间天堂”或许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代名词。
自2017年起,杭州成为继北京、深圳、上海、成都之后全国“双创”周主办城市后,“双创天堂”逐渐成为杭州的一个新名字。在描述杭州“双创”特色的众多关键词中,“国际化”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为杭州塑造生机勃勃的“双创”生态注入强大动力。
2020年11月8日,以“开放、合作、创新、创业”为主题的2020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3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67位海内外院士出席大会。作为大会的重头戏,2019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结果出炉,杭州再次入选“十强城市”,也是为数不多连续十届入选的城市。除此之外,还举办了世行全球数字金融中心(杭州)、欧盟研究与创新杭州中心揭牌,发布杭州人才码国际版,发布“揭榜挂帅”重大技术需求和项目发布,举办中国人才50人论坛、创客天下大赛总决赛、2020中国留学生论坛、世界健康大会等近40场会议和路演活动。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仍未结束,世界各国和地区间国际合作的步伐还相对缓慢,但杭州以真诚为基,用实力与魅力再次展现了这片“双创”热土强大的吸引力。
成立于2018年的江干区钱运社区,是浙江省首个国际人才社区,地处钱塘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之处,江河汇流,也引来了高层次的国际精英汇聚于此。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5万人,其中有630名外籍人士,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区别于一般的国际社区,建设国际人才社区,要以国际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为他们提供安居乐业的综合配套,吸引国际人才来社区落户生活。
双语是国际人才社区的第一个标志,社区标识、服务窗口、网站以及各种服务手册,都使用了中文和英文,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成立了多语种翻译志愿者服务队,保障国际居民的健康和生活。此外,社区还配备了教育和医疗等国际化生活必备要素,杭州钱江贝赛思国际学校、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等让国际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国际化教育;邵逸夫医院、全程医疗等则集聚成高端国际医疗生态圈。
宜居环境和宜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ITC归谷国际中心为国际人才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在社区1楼大堂设立了萧山国际人才服务中心,59项政府服务事项和70项国际人才定制服务事项在这里均可实现一站式办理。这座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垂直国际村落,仅仅成立一年,就吸引了INNONATION创新国度(杭州)动力空间、美国硅谷顶尖孵化器Founders Space杭州中心、MCN机构歪果仁研究协会、女性领导力社群SheUp、专业人才孵化服务机构海邦创智、秀购等50余家企业/项目入驻。
近年来,杭州陆续实施了“521”全球引才计划“115”引进国外智力计划等多项引才引智利好政策,各区政府也在积极探索特色服务,如钱运社区的“IF”(I即Internationalization,F即Family)服务理念、朗琴社区以“梦享家”为主题的文化家园社区品牌持续释放社区人文温度,下城区出台人才生态“黄金30条”,拱墅区推出“运河英才”计划,并在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建立了浙江省外国专家书屋,还有以“全球·人才·家”为特色的国际青年人才社区。杭州市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傅立说:“市、区两级科技局大力推动政策落地,探索服务体系,切实提升了国际人才在杭的集聚度、活跃度和贡献度。”
杭州,秉承“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以一种求贤若渴的宽广胸怀和一座城市厚待人才的最大诚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19年年末,杭州人才总量269.8万人,增长11.5%;人才净流入率、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在“浙”里,尽管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大家都乐于共享同一片社区空间,在一次次相遇相知间,更多的国际人才逐渐读懂杭州、融入杭州、扎根杭州。
萧山区ITC归谷国际中心内的国际人才公寓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圆梦的天堂。
杭州有个六和塔,海创基地有个六和桥。说起六和塔,杭州人、外地人,甚至外国人都熟知;说起六和桥,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创业一代里知名度也很高。《人民日报》曾头版刊文称:“北有北京中关村‘车库咖啡’,南有杭州高新区‘六和桥’沙龙。”
“每周四下午2点,这里都会固定举办一场路演活动。”六合桥孵化器项目有关负责人说。在不足100平方米的咖啡馆里,有着“5050”标识拉花的咖啡,10多位投资者围坐在一起,3—4个路演项目……创客和投资者喝着咖啡实现梦想和双赢乃至多赢,他们生动地演绎了“5050”拉花的意义。
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每个阶段给予不同的养料,把一个科研项目转变为走向市场的产品。除了六和桥,海创基地还建设了10多个众创空间和孵化器。
贝壳社扎根于医疗健康领域已经7年,如同创始人姜慧霞所言,这是一个酝酿珍珠的地方,尽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贝壳社愿意陪伴并帮助创业者,与其共同成长,这也是贝壳社的初心所在。“有好的创意思路,有先进的技术产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但不一定能够成功创业,因为创业是需要技能的。”姜慧霞说,“我们创建了贝壳大学,通过这个平台,大家互相帮助和激励,让创业者不再孤独。”
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则带着全国首个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的光环在“双创”大道上阔步前行。这里已集聚发达国家院士4名,落地外籍非华裔人才创办企业35家,吸引来自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加拿大的50多位拥有海外创业经验或国际知名企业管理经验,以及创业项目的高端人才。外籍特别是非华裔的创业创新人才和专家是园区重点引进对象,为此拱墅区区政府特别推出了全市首个专门针对外籍非华裔创业者的政策——“外创十条”,从项目资助、办公补助、融资帮助、创业服务、住房保障、医疗保险等10个方面予以扶持和配套。正是这样“挑剔”的聚才标准与要求、针对性极强的创新创业政策,确保了这片园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高质量。
要说首个,杭州还有一个。在跨贸小镇里有杭州首个来华留学生创业园和创业馆,不仅为来华留学生搭建贸易实操的平台,还培养了未来国际贸易伙伴的孵化平台,更是杭州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创新实践。如今,小镇已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财经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已有70多个国家300余名来华留学生走进小镇了解跨境贸易,有40多个国家100余名来华留学生分批入驻创业园进行创业实习。
放眼望去,杭州城里一个个创业孵化基地拔地而起、一群群勇于创新的海内外创业者络绎不绝、一批批独树一帜的创新产品横空出世,这些都是杭州不断丰富创新创业载体的真实写照。杭州市科技局积极将人才、资本、项目等要素汇聚起来,并坚持“放管服”改革,强化政策供给,完善产业配套,精准对接“双创”需求,提供全天候、一站式的“店小二”服务,杭州如同一个大型孵化器,这里已生长出最适宜市场的全域孵化生态链,为创客们育梦保驾护航。
可降解生物塑料制品
说起“限塑令”,大家早已知晓。浙江对“限塑令”进行升级,到2020年年底,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被禁止、限制。“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在这一转变中,如何找到环境保护和生活便利的平衡点,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创新机遇。
坐落在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里的中德生物基新材料研发中心就用科技创新找到了解题答案。聚乳酸是目前公认最具有前景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比较常见的技术是通过玉米、糖类等粮食作物来提取乳酸,不仅成本高,还会存在原材料“与人争粮”的问题。“我们运用德国第三代乳酸发酵技术,利用特殊高温厌氧菌发酵,从秸秆、废纸等非粮纤维材料中提取乳酸,不仅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降低了乳酸的生产成本,还使其下游主要应用方向可降解生物塑料获得更强的商业竞争力。”杭州德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安东介绍道。
这一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塑料袋的问题,还可以用于其他日常用品,展厅内摆放的吸管、面膜、口罩、针线、水杯,甚至还有衬衣、袜子和卫生巾等,都是用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制作而成的,外表看上去与市面上所售产品没有什么不同,却更环保、更具有产业价值。下一步,研发中心还将打造集先进制造和先进材料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针对下游产业链,与同济大学开展合作研究,生产更多的环保产品,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合作。
在同一栋大楼里,还有一家在病理研究领域属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机构——中德魏尔啸联合病理研究所。病理医生被称为“医生的医生”,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金标准”。目前,该研究所的实验室与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并且建立了顶尖的国内外专家团队,在疫情期间,以高效率助力病毒筛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会诊。
来自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的自然科学博士安东为记者讲述“中德生物基新材料研发”项目
研究员在中德魏尔啸联合病理研究所做实验
数字化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未来工业的趋势,而中国无疑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在全球领先的气体和工程公司林德工程担任亚太区首席财务官的于恒(Joe Buetzler)在杭州已经7年了,他切身感受到杭州在推动数字化发展方面的主动性和巨大潜力,于是积极推动IOT+AI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落地杭州。除此之外,于恒还带领团队充分利用杭州强大的互联网技术资源,不断投入资金及人力,持续研发线上办公应用系统及其他相关技术,未来更是希望将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应用推广到林德的全球网络中去。
于恒对于杭州的喜爱不止于此,他还顺利推动林德工程亚太区总部落户此地,这是首家世界500强外企在浙江设立的区域总部。这一举动不仅会对杭州的制造业总部集群、产业集聚、吸引外资等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与杭州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和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双引擎驱动,加快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蓝图高度契合。
浙江是经济大省,更是我国民营企业和制造业的领军省份。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华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华鹰游艇有限公司,经过35年的奋力拼搏,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专业赛艇制造企业和为数不多的量产游艇制造企业,其制造的“Aquila”游艇品牌已在全球注册,并连续6年参加全球最大的迈阿密游艇展览,每年都会推出自行研发的双体动力游艇产品。
这些年来技术与产业的大跨步是其聚才引智产生的直接效应。国际赛联器材委员会前主席、国际造艇大师克劳斯对华鹰在开发战略、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设备投资上进行了全面指导和整改,让华鹰开启了全新的创业之路;建立游艇研究院,开启全球引智计划,建立系统的“蓝领技工”培养计划,则是走出了一条集聚全球资源和自我培养的联合发展之路。
“造每个人的精品车”是吉利提出的口号,作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代表,正在逐步迈入“构建出行生态”的质量互享战略4.0阶段,基于目前吉利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服务全过程创建的“质量网”,逐步全球化,构建互享生态圈。质量保证体系是品牌崛起并立足市场的关键,也是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韩籍专家崔载福对吉利的贡献之一。由于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杰出贡献,崔载福先后荣获2009年浙江省“西湖友谊奖”和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科研工作是创新的一大源泉,但这一切基于良好的学术环境的构建。科学无国界,西湖大学虽然创立仅有两年时间,就已经云集了像加拿大籍、黎巴嫩裔的默罕默德·萨万教授一样杰出的30余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分别来自十几个国家。在西湖大学,国籍不是科研的障碍,来自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共同追寻真理,探索科学奥秘。市、区两级政府和学校则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提供生活和科研上的种种便利。目前,西湖大学科技攻关已经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率先解析了新冠病毒侵染人体时的复合物结构,发现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一系列重要生物标志物,研发了用于现场快速检测新冠病毒的仪器。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韩籍专家崔载福接受记者采访
加拿大籍韩国裔专家林钟城带着先进智能化制造流程与质量控制项目落户杭州
建设人才链、优化创新链、围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杭州多措并举,持续释放产学研相互成全、融合发展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打造创新引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创新创业闭环生态。
“我先后在法国、美国、韩国、加拿大工作,从来没有见过像杭州这样欢迎企业家、服务创业者的城市。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曾就职于吉利汽车的加拿大籍韩国裔专家林钟城(Lim Jongseong)带着韩国的先进智能化制造流程与质量控制项目落户杭州。
“杭州和深圳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有活力的城市。”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在艾思丰(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项目经理的杰克·沃特金(Jake Watkin)这样描述杭州的创业氛围。
“我们来自不同国家,文化不同,习惯不同,却不约而同来到杭州创业。”杭州比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研发总监、来自比利时的鲁本(Ruben Gijsemans)曾在上海工作,但在他看来来,杭州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优厚的资源条件。
纵观多年来杭州推进“双创”的发展历程,有一种力量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始终在探索与创新;有一种视野引领前行,那就是高度重视国际化合作与共享,这种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已经渗透到肌体里,成为最宝贵的城市基因、最鲜明的特色标识和最强劲的驱动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