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纤维饮食对2型糖尿病血糖值的影响

2021-01-27 13:12:40吴梅芳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35期
关键词:血糖值糖化低血糖

吴梅芳 朱 琳

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血液内分泌科,广东云浮 527300

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以胰岛素抵抗为其主要发病机制,糖尿病患者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所致,组织细胞对胰岛素调节的葡萄糖的功能异常,出现血糖升高和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1]。当前糖尿病发生除摄入高热量食物量过多导致胰岛素负荷失衡而发生糖尿病。另一个更重要原因是食物结构的改变[2-4]。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食物数量、品种、各种转基因等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崇尚精细饮食,因而糖尿病的发生得到较多的条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证实饮食结构在糖尿病发病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大量研究表明,膳食纤维是维持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一种物质,有效降低血糖,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有效改善已形成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5-8]。人们日常基本饮食以粗粮野菜为主,但当时人们糖尿病发生率并不高,这也间接证实粗纤维饮食结构对人体血糖值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1日~6月30日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血液内分泌科住院的78例T2DM患者,采用入院单双日分组,单日入院37例为研究组,包括男16例,女21例;平均年龄(58.5±6.30)岁;平均住院天数(6.98±1.55)d;平均体重指数(25.2±0.5)kg/m2。双日入院41例为对照组,包括男19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0±6.60)岁;平均住院天数(6.98±1.55)d;平均体重指数(25.5±0.6)kg/m2。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4.0%~6.5%,患者入院时四段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比较如表1。

表1 两组入院时四段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mmol/L,±s)

表1 两组入院时四段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mmol/L,±s)

组别例数 空腹血糖 早餐后2 h血糖中餐后2 h血糖晚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37 41 11.9±4.3 12.1±4.5 0.2002>0.05 15.1±4.2 14.2±5.1 0.8453>0.05 13.5±4.2 14.4±5.4 0.8152>0.05 16.3±2.8 16.8±3.5 0.6917>0.05 8.5±0.6 8.3±0.7 1.3475>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符合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糖耐量试验2 h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血糖随机测试≥11.1 mmol/L[8]。②患者入院前或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6.5%;③患者住院期能坚持护士提供饮食指导方案进食;④患者按照要求完成全程必要血液检测配合。④纳入研究的对象均经过本人知情同意,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 排除标准 严重合并症;不合作患者;沟通障碍患者;住院期间不配合饮食安排患者。

1.3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按照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提供糖尿病正常饮食,该研究主要是改变一日三餐主食结构,人体需要三大热量食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人体所需微量元素摄入保持不变基础上,针对碳水化合物摄入结构加以改变,脂肪、蛋白质、微量元素均保持不变。两组均采用手掌法则严格按照食物比例配餐,三餐主食仍是碳水化合物为主。研究组一日三餐主食粗纤维饮食量确保在60 g 以上,具体方法如下。研究组早餐以无糖豆浆代替牛奶/或白粥,选择黑豆浆或黄豆浆,早餐粗纤维摄入量保持在10 g 以上。午餐、晚餐分别添加25 g 粗纤维食物,而适当地减少25 g 白米饭量。粗纤维食物选择有多种多样,包括红薯、魔芋、南瓜、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麦、大麦、荞麦、麦麸及各种干豆类,如黄豆、青豆、赤豆、绿豆等。经济条件较好患者可选择代餐食物,原则上添加多少代餐食物(g)就适当减少同等主食白米饭的量(g)。对照组则按照原定糖尿病住院饮食餐单提供未添加粗纤维一日三餐膳食,三餐膳食总热量维持在1200~1400 卡路里。其余两组的脂肪、蛋白质、蔬菜、水果量不变,诊疗计划和日常护理措施不变。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的四段血糖值,包括空腹、早餐后2 h、中餐后2 h、晚餐后2 h血糖值;记录两组出院前糖化血红蛋白值;记录两组住院期低血糖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精确概率法,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四段血糖值的比较

研究组的空腹、早餐后2 h、中餐后2 h、晚餐后2 h血糖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四段血糖值的比较(mmol/L,±s)

表2 两组四段血糖值的比较(mmol/L,±s)

组别例数 空腹 早餐后2 h 中餐后2 h 晚餐后2 h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37 41 6.5±3.3 8.9±5.2 2.2645<0.05 8.5±4.4 11.9±6.1 2.6607<0.05 8.2±2.2 10.4±5.4 2.1653<0.05 7.9±2.4 9.8±5.5 1.8161<0.05

2.2 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和低血糖并发症的比较

两组出院后3个月随访跟踪,研究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研究组的低血糖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和低血糖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s)

表3 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和低血糖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s)

a 使用Fisher 精确概率法

组别例数 出院后3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发生低血糖并发症[n(%)]研究组对照组t/χ2值P值37 41 6.6±1.1 7.5±1.2 3.4403<0.05 4(10.81)2(4.87)-a>0.05

3 讨论

3.1 粗纤维饮食结构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摄入高热量食物对糖尿病发生发展有不可推卸责任,不科学饮食结构摄人与糖尿病发病关系更密切[8],从每年糖尿病患病率上升就得到明确证实。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人均每天摄入25~30 g 膳食纤维[9],就目前社会来看,大量精细食物、高蛋白、高脂肪、各类反式脂肪酸、转基因等食物冲击国内市场,让人们选择食物存在极大误区和困惑。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每人每日膳食纤维平均摄入量高达33 g 以上,反观现今,我国居民每日平均摄入量膳食纤维仅为12.3 g,远远低于中国营养学会规定的标准[10]。既知晓糖尿病发病原因,就应该从根本原因干预,该研究就是在主食不变的基础上添加粗纤维膳食,从而适当减少精细碳水化合物摄入,达到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1,10]。足量的粗纤维摄人在降低血糖同时,还伴有血液胰岛素水平下降的作用,更表明粗纤维对糖尿病不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同时还可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性[8,11-12],使人体血糖得到很好自我调节作用。

3.2 粗纤维的代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纤维来自于植物性食物,各种谷类、豆类、蔬菜、水果、坚果等均富含膳食纤维,种类繁多,易于获取。目前根据我国居民日常饮食结构调查显示,粗纤维摄入量远远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相关规定[9],笔者认为有针对性地添加适当膳食纤维是有效控制血糖基本措施。人们的饮食普遍追求色香味俱全,注重口感味觉,饮食要求更高更精致,食物加工更细软,往往忽略饮食结构搭配,这导致粗粮杂食远离人们餐桌,最终给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带来不利影响,餐后血糖波动大,膳食纤维尤其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在肠道内遇水可与葡萄糖形成黏胶,减少小肠对糖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上升趋于平缓而缓慢,还可减少降糖药物使用量,膳食纤维又让进食者保持饱腹状态,从而也可防止过多进食影响每时段血糖水平。从研究结果也得到较好证实,研究组四段血糖值包括空腹、早餐后、中餐后、晚餐后均比对照组有一定程度降低,利于糖尿病高血糖值的控制,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值稳定状态。足量膳食纤维也能有利于控制体重,使糖尿病患者保持理想体重,同时也更好地预防心脑血管等并发症发生。粗纤维饮食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值控制明确,其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效果理想,对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多种的代谢物协同排泄也有很大帮助,从而降低肠道对脂肪的吸收。较多研究证实,粗纤维饮食不仅对糖尿病血糖控制具有治疗作用,同时还可改善糖尿病患者所伴发血脂代谢异常,这些均有利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13]。

3.3 防止低血糖并发症发生

足量膳食纤维饮食比平常饮食较易发生低血糖并发症,这极大可能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刚开始接受量较大膳食纤维,前耐受精细食物时间未耐受量多粗纤维饮食结构所致,因此,添加膳食纤维量应考虑逐步添加较稳妥。在对糖尿病患者实施膳食纤维饮食治疗,在治疗期要严格防治低血糖发生,做好预防低血糖并发症相关并发症。研究组发生低血糖并发症的例数为4例,高达10.81%,比对照组高5.93%,这个结果应充分引起重视。对于平时易发生低血糖患者适当控制粗纤维摄入量,加强餐后血糖监测力度。对添加膳食纤维患者若在一周内频发低血糖并发症次数>2次的,建议不采取这种方法。粗纤维饮食促进胃肠蠕动,一方面利于肠道益生菌生长,是肠道有益菌群食物,补充摄人粗纤维可增强人体肠道有益菌群代谢,有效控制和调节肠道益菌群的作用[4-5]。该研究对长期腹泻患者不适宜,粗纤维促进肠蠕动增加腹泻次数,使腹泻病情加重[14-17],因此腹泻患者慎用。另一方面摄入粗纤维饮食导致胃肠蠕动而排空加快,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缩短,糖分自然而然在小肠黏膜吸收较少,故餐后四段血糖值均不易升高,能较稳定得到控制。反而容易发生低血糖相关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添加粗纤维饮食要做好预防低血糖并发症发生,就住院患者而言,预防低血糖相对比家居容易。对发生低血糖并发症患者,也因人而异,要做好预防措施,就出院患者而言,强调充分做好教育指导工作,随时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预防发生低血糖。

3.4 建立科学的饮食结构利于血糖的稳定

目前,我国人群糖尿病发病高居不下,从根本原因未能得到改善,研究证明,严格控制摄入量的同时,还更好更优地改变饮食结构,配合科学治疗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值水平,才能延缓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和发展。已得到证实,占糖尿病患病人群90%以上是2型糖尿病,属于继发代谢性疾病。本研究补足人体每日膳食纤维60 g 以上需求可有效改善T2DM患者血糖及伴发血脂异常,进而纠正糖代谢异常。在现有糖尿病治疗护理方案的基础上,补足人体所需膳食纤维,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有效控制发挥重要作用。粗纤维食物种类繁多,且来源充足,经济实惠,量大便于获取。建议多采用未经加工粗纤维食物更理想,未经加工粗纤维食物里面各种营养成分天然且未遭受破坏,也可保持原味,可作为首选。当然,经济条件较好患者可购买经过加工提炼纤维代餐产品,目前市场膳食纤维代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相对而言,膳食纤维代餐品操作简便,服用安全,大多数是冲水服用[18]。膳食纤维也是碳水化合物中的一类非淀粉多糖,属于食物中的非营养成分,对控制血糖值有极大帮助,补充膳食纤维后可减少饥饿感,使葡萄糖吸收趋于平缓,有利于血糖维持较稳定的水平[7]。该方法推广应用,可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得到有效控制。

猜你喜欢
血糖值糖化低血糖
CGMS产品显示值与指尖血糖值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运动及饮食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值的影响
测血糖到底用哪滴血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饮食保健(2019年2期)2019-01-17 05:35:44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血糖值尖峰诱发多种可怕疾病
家庭医学(2017年11期)2017-12-20 07:14:09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妇女之友(2016年11期)2017-01-20 20:02:31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哈尔滨医药(2016年3期)2016-12-01 03:58:29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