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波,于明帅,罗 恒
(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麻醉科,四川 成都 646000)
全身麻醉常见于临床手术治疗中,其通过麻醉制剂的吸入、注射等暂时抑制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以减轻患者术中疼痛及应激反应[1]。但相关资料指出,全身麻醉后苏醒期部分患者可伴有躁动、苏醒延迟、恶心呕吐及咳嗽等严重并发症,可直接影响患者恢复质量及预后[2]。且据文献报道,七氟烷麻醉后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故提高术中麻醉效果,降低围术期风险至关重要[3]。而右美托咪定为临床常用麻醉制剂,其在术中麻醉效果已得到有效证实,但对于术后苏醒期患者恢复质量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尚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于本院进行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探究右美托咪定在七氟烷吸入麻醉中对苏醒期恢复质量及血清IL-1β、TNF-α水平的影响,旨在为术中全身麻醉的手术恢复质量及预后的提高提供参考。结果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8例。纳入标准:①ASA分级Ⅰ~Ⅱ级;②入院时基本资料均完善者;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疾病者;②凝血异常者;③过敏体质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有智力或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⑥长期服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者。基于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两组性别、年龄、ASA分级等均P>0.05(表1)。本研究征得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术前均进行抗感染、呼吸及营养支持,术前连接监护仪,行心电图、BIS监测,密切关注两组术中体征状况。麻醉诱导:两组均给予气管插管内全身麻醉,使用咪达唑仑0.04~0.05mg/kg、芬太尼4~6μg/kg、丙泊酚0.5~1mg/kg、维库溴铵0.1mg/kg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两组均行七氟烷吸入,浓度设定为0.88MAC(3%),氧流量为2L/min。研究组在七氟烷吸入后静脉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国药准字H20090248,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剂量为1μg·kg-1·h-1;对照组患者在七氟烷吸入后静脉持续泵入等剂量生理盐水。麻醉期间,BIS值保持在40~60之间,并密切关注患者术中反应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手术结束后将患者送入麻醉苏醒室观察,于苏醒后进行拔管。
表1 两组临床资料
1.3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①手术相关指标:围手术期间,由专业医生记录患者术中输液量、麻醉制剂使用量、气管拔管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物至气管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物至患者睁眼时间)等情况。②苏醒期躁动情况:参照Ricker镇静-躁动(SAS)评分标准,其中评分≥5分为苏醒期躁动。③疼痛评估:采用VAS评分进行评估,其中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一般认为,轻度疼痛平均值为2.57±1.04;中度疼痛平均值为5.18±1.41;重度疼痛平均值为8.41±1.35。④炎症因子: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手术30min后、术后2h及术后24h抽取患者静脉血3mL,离心(3000r/min,10min),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并根据试剂盒指示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
2.1手术指标:结果显示,两组术中输液总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两组苏醒期躁动情况比较: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方面重复测量结果显示,Wald χ2=4.097,P=0.04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OR=e0.388=1.474,95%置信区间为(e-1.546,e4.097)=(-4.693,60.159),提示研究组患者苏醒期间患者躁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时点方面,Wald χ2=30.388,P=0.000,时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3、4。
表3 两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较
表4 两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广义方程参数估计值
2.3两组疼痛情况比较:重复测量方差显示,两组术后30min、2h及24h的重复测量VAS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且研究组术后30min、2h及24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2.4两组TNF-α、IL-β水平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不同时点重复测量TNF-α、IL-1β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血清TNF-α、IL-1β均较低(P>0.05),术后30min、2h及24h的两组血清TNF-α、IL-1β先升高后逐渐降低,且研究组TNF-α、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TNF-α IL-β水平比较
七氟烷为全身麻醉制剂,其对气管刺激性作用较小,麻醉深度调节方便,因此其麻醉诱导和觉醒平稳而迅速。且相关资料指出,七氟烷麻醉后对患者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均具有重要作用[4]。但调查数据显示,七氟烷麻醉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并伴有躁动、苏醒延迟、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及血压下降等严重并发症,可直接影响患者苏醒期的恢复质量及预后[5]。而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镇痛作用,临床资料显示,右美托咪定属于新型α2-肾上腺素激动剂,可抑制交感神经活动,且在止涎、利尿和抗寒颤方面具有显著效果[6]。同时右美托咪定可抑制中枢神经伤害性肽类物质释放,进而达到镇痛、镇静效果,且其镇痛、镇静可有效促进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用于椎管内麻醉手术中可有效降低患者躁动发生率,且在拔管时和拔管后,患者血压和呼吸均较为稳定,因此促进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提高[7]。另据文献报道,右美托咪定的选择性较高,其使用后产生副作用较少,在患者脑血流减少情况下可增加其颅内压,利于患者术后的苏醒及恢复,故与其他镇静药物相比优势明显[8]。本研究中,右美托咪定使用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苏醒期不同时点的躁动发生率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右美托咪定对全身麻醉患者镇静、镇痛作用的有效性。
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的产生是影响术后患者苏醒期恢复质量的重要因素,故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应激及炎症反应至关重要。相关研究指出,手术、麻醉可引发机体无菌炎症,进而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并透过血脑屏障,致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引发水肿,并进一步感染患者中枢神经系统[9]。而TNF-α、IL-1β为常见炎症因子,介导中枢炎症反应。TNF-α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引起机体发热;同时其诱导作用可促进肝细胞合成,促进细胞分化,进而参与病理损伤过程。已有研究指出,TNF-α、IL-1β在中枢炎症反应时可大量释放,引起中性粒细胞聚集,进而促使免疫及内皮细胞激活,进一步诱导炎性因子分泌,引发神经毒性物质释放,造成神经损伤[10]。本研究中,术后30min两组患者的TNF-α、IL-1β水平明显升高,术后2h及24h逐渐呈降低趋势,但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TNF-α、IL-1β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手术及麻醉促使患者机体无菌炎症产生,促使TNF-α、IL-1β水平提高,而右美托咪定麻醉后可激活机体抗炎因子,降低神经元炎症反应,故TNF-α、IL-1β水平降低。
综上所述,右美托咪定在七氟烷吸入麻醉中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降低患者恢复期躁动,且对患者炎症反应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不足之处为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且未对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因此仍有待进一步行大样本及进行研究。